庾勇文
內(nèi)容提要:程瑤田在《九勢碎事》中討論了毛筆用筆中鋒與偏鋒的問題,在偏鋒一詞的解釋上,有新的角度、新的方式。本文以程瑤田存世的書法理論為基礎,探討偏鋒用筆的現(xiàn)實價值與意義。
關(guān)鍵詞:用筆;偏鋒;中鋒;側(cè)鋒
程瑤田( 1725-1814),徽州歙縣人,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書法家。字易田、易疇,號伯易、讓堂等。乾隆時舉人,任嘉定縣教諭。嘉慶初,舉孝廉方正。著有《九勢碎事》。
程瑤田在《九勢碎事》第二條中,討論了中鋒與偏鋒的含義。他說:“中鋒者,作書之體也,其用偏鋒焉而已矣。夫書之成,成于筆也。成于筆,其鋒安得而不偏?”[1]他在書論中引入了偏鋒的概念,所謂偏鋒,應當是與中鋒相對應的,即與“正”相對。但僅僅這樣解釋偏鋒的內(nèi)涵,是不足夠的,不妨先了解程氏對于“中鋒”問題的思考。程瑤田說書成于筆,只要是筆發(fā)生運動,鋒即不得不偏。由此,程氏理解的中鋒,是筆鋒相對于紙平面的垂直方向而言的,它的坐標是立體的,是三維的。若按此理解,則只有當毛筆所有的筆毫都豎直于紙面時,才能算得上是純粹的中鋒;筆毫一旦壓紙發(fā)生偏側(cè),就不是純粹的中鋒了。相比較于一般的理解,中鋒則被認為是指筆鋒在紙上運動的方向與筆畫線條方向的一致,它的評判要素是基于平面方向的、二維的、矢量屬性的。所以,后者所理解的中鋒運筆,在程瑤田看來,不是中鋒,而是偏鋒。
對于中鋒的定義,程瑤田說:“鋒者,筆鋒也。無筆安得有鋒?然則何謂中鋒也?曰:執(zhí)筆焉耳矣。執(zhí)筆何以謂之中鋒也?曰:執(zhí)之使筆不動,及其運筆也,運之以手,而非運之以筆。惟其然,故筆之鈍者而可以使之銳,筆之銳者而可以使之鈍。是故筆不動,其鋒中焉。及其運之以手,而使其筆一依乎吾之手而動焉,則筆之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字之點畫?!?sup>[2]程氏說何謂中鋒,在于執(zhí)筆,運之以手,而非運之以筆。程氏認為中鋒是手運動的結(jié)果,而不是筆鋒運動的結(jié)果。手是毛筆的主導者,其作用是發(fā)力。在書寫過程中,筆鋒一直在尋找力的方向,而非筆的方向。他認為毛筆的“中”,在于筆毫這一圓錐形的核心位置,即筆腹,中鋒是一種手部發(fā)力的感覺,是一種書寫的意念。它提醒了書家在書寫時要將力發(fā)送到這一個核心的點上,而它卻無法實現(xiàn)。因為真正書寫的過程需要依靠偏鋒來完成。即如程所說:“建極者猶筆鋒之中焉者也,其左旋也,猶筆鋒之偏諸左;其右旋也,猶筆鋒之偏諸右。匪偏以運之,安能行四時而生百物也?”[3]由此,中鋒在程瑤田的理論中,就被徹底地概念化了。偏鋒一詞,也被其演繹出了新的內(nèi)涵。雖然運筆即成偏鋒,但偏鋒不等同于胡亂書寫。它需要在中鋒的執(zhí)筆規(guī)則中落實。偏鋒與中鋒的關(guān)系,前者是實踐,后者是實踐指南;前者是行動,后者是理念;前者是實,后者是虛。如程所言:“鋒之偏者,乃其鋒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錯出,依乎手之向背、陰陽,以呈其能者,乃其鋒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sup>[4]
歷史上,程瑤田并不是偏鋒的發(fā)明者。在此之前,謝肇淛、宋曹等人均有所闡發(fā)。謝肇淛說:“唐晉書多用正鋒,然如魯公祭侄文,及楊少師凝式書,皆已用偏鋒矣。趙文敏全用偏鋒,近代祝希哲亦然。然祝僅行草耳,趙即楷書亦偏也。”[5]趙宦光在《寒山帚談》中說:“露筋骨為力,藏筋骨為量。無筋骨為弱,急疾偏鋒為露。正鋒不滯為藏,柔媚宛轉(zhuǎn)曰弱?!?sup>[6]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有偏正,偶用偏鋒亦以取勢,然正鋒不可使其筆偏,方無王伯雜處之弊?!?sup>[7]程瑤田對偏鋒的論述,被后世書家廣泛接受和沿用,陳灃說:“鐘繇變隸書為真書,其變處正在落筆偏鋒,實則漢人章草已如此?!?sup>[8]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以團筆為中鋒,以扁筆為側(cè)鋒,猶斤斤曰:‘若者中鋒,若者偏鋒,若者是,若者不是。純是夢囈!”[9]偏鋒與側(cè)鋒的區(qū)別,在于用筆發(fā)力位置的不同上。側(cè)鋒關(guān)注的是毛筆鋒端的位置,力量亦呈現(xiàn)在鋒端上,筆腹是空虛的,而偏鋒關(guān)注的是毛筆的筆腹,筆鋒則是空虛的。若筆腹發(fā)力,即便用筆傾斜,其線條內(nèi)部也是充盈實在的。這便是運之以手的結(jié)果。后世曾國藩曾言:“偏鋒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于左,則倒于右?!?sup>[10]
程瑤田曾在蘇軾作品中作過題跋: “坡公書膚理豐腴,復饒姿態(tài),然有骨,以為肉之覆;有筋,以為肉之力。昂藏岸異,格法從平原來,加以醞釀深厚,睟然盎然?!?sup>[11]試觀蘇軾書,用筆傾斜,多以偃筆寫就,卻能寫出圓潤而富有質(zhì)感的線條。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金克木所說:“蘇軾的行書好像往往用偏鋒,豈不也很好?究其實,中鋒偏鋒都是筆鋒的用法,不必說得太玄妙,以一為主可以,又何必盡廢其他?”[12]
程瑤田無奈世人不明中偏之道,他說: “世之言中鋒者,不知用之以偏,而但日中耳。及其無可奈何,乃以指撚其筆,使之轉(zhuǎn)焉,以就其一面之鋒,則其所謂中者其名,而實則依違于其偏鋒之一面,豈知四面偏出者之為,運其中鋒乎!”[13]他力圖打破前人對用筆思維的束縛,將本來存有貶義的偏鋒概念,轉(zhuǎn)換成了一種日常書寫的用筆習慣,不局限于古人對中鋒用筆的理解,重新推敲并生成了自己的理論,獨樹一幟,發(fā)人深思。他為后人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新角度、新方式和新態(tài)度。這種對待學術(shù)破而后立的勇氣,正是當今治學者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2]程瑤田丸勢碎事[G]//通藝錄1803(清嘉慶八年):5
[3][4]程瑤田丸勢碎事[G]//通藝錄1803(清嘉慶八年):6
[5]謝肇淛.五雜俎:卷七[DB]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3: 111
[6]趙宦光寒山帚談:上卷[DB].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3: 20
[7]宋曹書法約言[DB].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3:1
[8]陳灃.東塾集:卷一[DB].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3: 15
[9]周星蓮臨池管見[G]//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社畫出版社,2012: 719
[10]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卷上[M].長沙:傳忠書局,1866(清同治五年):6
[11]朱海明典籍蘇州海明藏本:書影蘇州二輯[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 113
[12]金克木文才史學的偏鋒中鋒[J].群言,1991(2):36
[13]程瑤田.九勢碎事[G]//通藝錄1803(清嘉慶八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