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
“你要用心聽講啊”,這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從小到大,我們也是這樣被父母嘮叨大的。小時候我媽媽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耳朵帶了嗎?”
現(xiàn)在我們做父母了,也總是很頭痛孩子“不好好聽”,有的朋友已經(jīng)開始擔心自己孩子上了小學后肯定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是個很大的概念,本期就想著重談談“用心聽”這件事。
“聽”其實也是一種能力。與其一味嘮叨,不妨利用幾個日常小游戲來幫助孩子訓練提高吧。
聲音獵手
和孩子走在路上,去公園、商場,一起來捕捉我們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什么東西會發(fā)出這樣的聲音?
我們和孩子都成為了“聲音獵手”,輪流去找我們周圍聽到的聲音。誰先說重復了就要給對方一個愛的親親。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和小D一起聽到了風聲,那一次小D意識到“有的東西看不到,卻能聽到”。后來根據(jù)這個,我們又拓展了,發(fā)現(xiàn)其實風聲也能“看到”,因為落葉會動起來。
這個游戲看似很簡單,但是卻是非常好地在鍛煉孩子的“主動聽”的能力。
太多孩子(包括成人)都在生活中失去了覺察,主動敏銳地留意周圍,就能最大可能地減少“心不在焉”的情況。
你是我的機器人
孩子在搭積木、玩汽車等這些游戲時,可以提議一起玩“你是我的機器人”。讓孩子扮機器人,我們發(fā)出指令,孩子來執(zhí)行。
為了讓孩子更加“入戲”,我通常在游戲開始之前會有個機器人上崗的儀式。那就是給小D加油,按一下鼻子,繞兩下胳膊,最后在她胸口按三下,然后說,“機器人,開始執(zhí)行任務吧“。
小D就會更加開心,樂呵呵地參與其中。然后我就會說我的指令,“拿出一塊綠色長方形積木,在它的旁邊放上一塊紫色圓柱體積木”。這個游戲用意很明顯了,不僅讓孩子主動聆聽,而且需要執(zhí)行指令,這些都是為了今后良好學習習慣打基礎。
木頭人升級版
我們小時候玩的木頭人的游戲大家都有印象吧,這個游戲本身也是鍛煉聆聽能力的。我做了一點點調(diào)整升級,變得更加放飛一點。
我們家會伴隨著音樂來玩,音樂響起的時候,小D和隊友可以跳舞,可以蹦跳,可以做任何想做的動作,等到音樂一停,馬上就要停止動作。
如果你想增加難度,可以把放音樂的手機藏起來,這樣孩子就看不到我們?nèi)グ聪峦V规I的動作,就必須更加仔細聽。
再繼續(xù)增加難度的版本就是,每次游戲開始前決定一個新規(guī)則,比如音樂停后,大家都必須坐下來或大家都必須找到屋子里一件綠色的東西,等等。
這樣不僅僅在鍛煉主動聆聽能力,而且也在考驗孩子的自控力和執(zhí)行指令的能力。
我是媽媽,我說了算
當然游戲改成“我是爸爸”也可以,大家別較真哦,也可以根據(jù)孩子最近最喜歡扮演的角色命名,比如超人、公主、恐龍等。
扮演成“媽媽”的這個人站在客廳一角,然后其他人在客廳另外一頭,通過詢問來慢慢走近“媽媽”。
“媽媽,請問我可以向前走三步嗎?”
“媽媽,請問我可以跳兩下嗎?”
扮演“媽媽”的人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對,反對后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方案,“不可以,你要爬三步”。
這個游戲的好處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仔細聽,還能鍛煉短期記憶能力,而且最關鍵的是,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禮儀觀念,使用“請問”這樣的祈使句。
詞語接龍
如果你家孩子年紀稍大了,語言表達比較成熟了,非常推薦玩這個游戲,也很適合坐車的時候打發(fā)時間。
一個人先起頭說一個詞組,另外一個人需要用詞組的第二個詞組成一個新的詞組,以此類推。比如,昨天、天空、空氣、氣球、求助、祝福。
顯而易見,這不僅僅是在考察孩子的專注力,還在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也想提一下,有的孩子會存在“不聽”的情況。“不聽”這件事可大可小,遇到這樣的持續(xù)情況,首先的確需要排除孩子是不是有自閉癥的傾向(這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但肯定大部分孩子并不是)。
我的觀察中,大部分“不聽”的孩子更多的是和我們大人的連接斷裂了。家長一直叨叨念,一直在教育,那么慢慢地,她就選擇關閉和我們溝通的渠道了。啰嗦是把鈍刀,當下沒覺得,日積月累就把親子關系給隔斷了。
專注力這個概念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點過度濫用了,導致我們做父母的“草木皆兵”。專注力的確需要關注,但為了讓孩子提高專注力而“人盯人、叨叨念”,那就得不償失了。
想要鍛煉提高孩子的某方面能力或者品質(zh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直接鍛煉,加強親子聯(lián)結,多玩游戲來側面提高。
親子法則第一條永遠都是,先讓自己有趣,再來談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