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平
【摘要】根據(jù)新課標對第三學段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基于整體視角解構文本:品文題,領悟命題的獨特匠心;探謀篇,體悟結構的精致巧妙;摸思路,習得順序的嚴謹緊密;理情節(jié),領略藝術的獨特智慧;揣組材,洞察主旨的凸顯內容,最終為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基。
【關鍵詞】領悟匠心? ?探究布局? ?摸清思路? ?揣摩組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基本表達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無視第三學段的教學要求,還將教學的重點停滯在核心詞語的品析和涵泳上,缺乏從整體著眼、大處著手的整體意識。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談談在這一方面的思考與實踐。
一、品文題,領悟命題的獨特匠心
正所謂“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作者對文章題目的擬定往往煞費苦心。從每冊教材的目錄來看,每篇課文的題目可謂是各有特色,有的簡練含蓄,意蘊深遠;有的形象生動,新穎獨特;有的凸顯中心,立意深刻……這些題目都聚文本內容之核心,煉表達主題之要旨,是引領學生整體性把握文本的有效支架。
例如,《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主要描述了母親生病期間,父母之間相互體諒、相互關心的場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親情。但這篇課文的題目“愛如茉莉”既沒有指向人物,也沒有涉及事件,令人深思。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引領學生聚焦文章的題目:“作者為什么要以“愛如茉莉”為題?”學生將題目與內容進行整合,發(fā)現(xiàn)作者在表達過程中始終以“茉莉”為主線,將父母之間的濃郁親情澆灌在茉莉中,茉莉儼然成為了表現(xiàn)人物品質和抒發(fā)情感的象征性事物,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隨后,教師組織學生緊扣這一題目,將其所蘊含的情感和內涵以隨文練筆的方式揭示出來,從而深入文本的內核,洞察了命題的真實用意。
二、探謀篇,體悟結構的精致巧妙
相同的寫作素材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可能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其中結構的設置就是最為鮮明的維度。第三學段教材中的課文在結構上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或前后照應,或點面結合,或巧設懸念……結構的精巧是文章內在聯(lián)系與外顯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很多作者為了凸顯自己的表達意愿,常常會打破常規(guī)性思維,設置不同的順序,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的表達中心入手,引領學生體悟作者如此設置結構的效果,感受文本結構的精致巧妙。
以《錢學森》這篇課文為例,學生從整體性視角感知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引領學生概括語段的主要內容,有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表達順序顯得與眾不同,尤其是第一自然段并沒有按照習慣交代事情發(fā)生的起因,而是率先描寫了錢學森克服重重阻難,踏上輪船,回歸祖國的畫面。為什么作者會如此不按套路出牌呢?學生在深入閱讀之后意識到,這篇課文所描寫的是錢學森時刻牽掛祖國,堅持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祖國服務,展現(xiàn)出了一顆令人欽佩的赤子之心。而作者將錢學森回歸祖國的場景作為故事的結果,放在了課文開頭,不僅一下子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欲望,同時也是利用最為典型的場景和畫面,將錢學森歸心似箭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主性閱讀中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并深刻地意識到無論結構如何變化,都不能脫離凸顯中心這一核心要素。
三、摸思路,習得順序的嚴謹緊密
任何一篇文章最終形成,都不是作者一揮而就的,都需要經歷確定中心、選擇素材、理清思路等過程,然后再付諸筆端。語言文字中蘊藏著作者深入思考的痕跡和清晰的表達思路。基于整體性視角對文本進行解構,就需要組織學生在發(fā)展內在思維品質的過程中,學習作者設置思路的技巧,同時解決學生在習作表達過程中言而無序的尷尬,為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奠基。
如《盧溝橋烽火》作為一篇紀實性的敘事文本,在尊重客觀史實的基礎上,將“盧溝橋事變”的經過進行客觀而公正地還原。面對掌握的素材和資料,怎樣才能以最清晰、最真實的狀態(tài)將事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呢?作者采用了依照時間順序進行描寫的方法,有條不紊地交代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和產生的影響。教師組織學生在深入細讀中圈畫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九一八”事變后、1937年7月7日、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盧溝橋事變后……隨后,學生以時間為軸線,對相應時間段事情發(fā)展的情況進行概括,并嘗試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簡要復述,從而較為通透地理解了“盧溝橋事變”的整體性經過,也鍛煉了有序表達的能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抓住了文本在表達思路上的獨運匠心,扣準了支撐起文本脈絡的支架,讓學生在口頭練習的過程中感受了作者在表達思路上的精妙,為學生進行言之有序的表達奠定了基礎。
四、理情節(jié),領略藝術的獨特智慧
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性文本占有重要比例,常常是由展示人物個性、表現(xiàn)人物與環(huán)境的基本要素構建而成,在情節(jié)的鋪陳上尤為講究,情節(jié)所展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或緊張舒緩,或激越平靜。情節(jié)越是典型,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中心的凸顯就顯得尤為鮮明。教師應該從整體性關照的角度,引領學生學會關注并分析情節(jié)設置的巧妙之處,領略作者在設置情節(jié)過程中胸有成竹、高屋建瓴的獨特藝術。
以古典小說《三打白骨精》為例,蘇教版教材中的這篇課文已經對原著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和修改,學生閱讀起來并沒有太大的障礙,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故事的情節(jié)上。首先,作者為什么要設置“三打”的情節(jié),而不讓孫悟空一次就直接打死白骨精?很多學生都能輕松地意識到這是小說情節(jié)“一波三折”的基本特點,可以使情節(jié)更加跌宕起伏,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探尋白骨精三次幻化的角色,從村姑到老婆婆,再到最后的老公公,這三者之間的順序是否可以調換?學生通過嘗試置換并深入對比后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使得白骨精編的謊言自成體系,有效地凸顯了白骨精的陰險狡詐。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孫悟空“三打”時具體細節(jié)的不同,深入感受作者在情節(jié)設置上由發(fā)生到發(fā)展,再到高潮的脈絡,并在逐一分析與探究的思維過程中,挖掘出情節(jié)設置的基本意義,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更好地把握了文本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依托情節(jié)的發(fā)展,穿越了文本故事的表層,感受了情節(jié)發(fā)展背后所蘊藏的豐富內涵,領悟了作者在情節(jié)設置上的藝術匠心。
五、揣組材,洞察主旨的凸顯內容
寫作某種程度上與孩子喜歡玩的搭積木游戲并無二異,要想搭建出玲瓏俊秀或者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就必須要學會選擇好材料。而文章的素材是為了凸顯作者意欲表達的主旨而服務的,作者在寫作之前就需要對大量的素材進行甄別,并對選定素材中的零散信息進行篩選,提升素材凸顯中心的表達力。
如《理想的風箏》一文中,作者為了表現(xiàn)劉老師堅韌不拔、樂觀頑強的個性,分別描寫了“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三個故事。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故事都指向劉老師堅韌不拔和樂觀頑強的個性特征,但蘊藏在這三件事情背后的密碼還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點撥:前兩件事情都發(fā)生在課堂中,而后一件事情發(fā)生在校外,這就使得三個事件并沒有完全處于同一個維度上,凸顯了事例印證的廣度和維度,使得三個事例之間形成相互聯(lián)系、互成犄角的對應之勢,對凸顯文本主題和刻畫劉老師的人物形象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對于第三學段的學生來說,整體性把握文本并不僅僅局限在內容上,更需要通過體悟關鍵性詞句,提升閱讀教學的制高點,掌握結構文法,洞察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為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奠基。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