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斌
對于大名鼎鼎的曹文軒先生,同學們已經(jīng)很熟悉了,不需要多介紹。最近,看到他出了一套作品選本,并且是朗讀本,也就是從他所有作品中選出適合的章節(jié),配上了名家的朗讀,感覺很好,曹先生自己也很滿意,他說:“以這些也許微不足道,但或許能撬動內心流動著情感的文字,去迎接一個深刻地記憶文學、體會母語、學習語文的更好形式,去迎接一個莊重地開始朗讀、愛上朗讀時代的到來!”
今天,就給同學們推薦其中的《巖石上的王》。
《巖石上的王》這本書里,選取了四部作品里的片段,分別來自《紙月》《紅門》《巖石上的王》《米溪》,它們的主人公恰好都是一個男孩;從主題上說,四個故事都指向了“成長”。我們知道,成長這件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jīng)歷百般磨練、千般曲折,四個故事共通的精彩就在于,借助典型環(huán)境寫出了典型故事,讓小讀者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們的成長經(jīng)歷,像《紙月》里的桑桑、《紅門》里的杜小康,還有《巖石上的王》《米溪》里的茫與根鳥,在作者筆下,正是通過一段段曲折的經(jīng)歷,成長為最“具體”的人。
我們來看桑桑在紙月到來后表現(xiàn)的一個小細節(jié):
這些日子,吃飯沒有吃相,走路沒有走樣,難得安靜的桑桑,似乎多了幾分柔和。桑桑的母親很納悶,終于在見到桑桑吃飯不再吃得湯湯水水,直到將碗里最后一顆米粒也撥進嘴里才去看他的鴿子時,向桑桑的父親感嘆道:“我們家桑桑,怎么變得文雅起來了?”
“變得文雅起來”,作為小讀者,當然知道原因。讀到這些地方,以及后面很多處桑桑的心理與行為描寫,比如為弄清紙月為什么遲到,與那幾個惡少的一場搏斗,讓我感受到了他鮮活的成長變化——同時,更有一種感受,讀桑桑就是在讀讀者自己,從他身上那些重重疊疊的側影里,發(fā)現(xiàn)被自己忽視乃至遺忘的少年記憶。這些都是透過生動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在曹文軒自然的描寫下,一切都栩栩如生。
四個故事中,最讓人驚嘆的,是《紅門》中關于杜小康的那一節(jié):
杜小康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蘖似饋?,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愢l(xiāng)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來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驚心動魄的“風暴尋鴨”讓杜小康一夜間獲得了真正的成長。“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歌里唱得輕松,但實際上,風暴中的杜小康是竭盡全力,以勇氣,以鮮血,以累極之后的與鴨群的相依為命,才模模糊糊獲得了成長的啟示。
相對于《紙月》《紅門》的寫實,《巖石上的王》與《米溪》有更多夢幻的質感,但就成長而言,情感深邃又真摯。找到了大王書的茫、始終“在路上”的根鳥,他們迷離的目光里終究有著最篤定的表情。正如《米溪》結尾處根鳥的馬蹄聲,“清脆而幽遠”,敲擊著我們的心房,久久地留在我們心上。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大文豪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結尾處寫道,克利斯朵夫扛著一個嬌弱的孩子渡到彼岸,他問那孩子究竟是誰,孩子回答說: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p>
多美好?。∮H愛的同學,愿你在書里同樣遇到那些美好的生命的瞬間,聽見那些寶貴的成長的聲音,走向屬于你自己的“即將來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