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妃
摘要:中國從1980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到2018年已歷經七次修改,經過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引起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全社會主要爭論的內容是個稅起征點的問題上,以及關于稅率結構的調整問題。個稅改革的目的通過對個人收入進行調節(jié),促進高社會的公平。本論文針對個稅改革對社會公平的影響展開研究。
關鍵詞:個稅改革;社會公平;影響;分析
月藺導的“個稅改革”,就是對個人所得稅采取它要的改革策略,使得個稅的實施中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社會的公平。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持續(xù)增高,人們的消費水平明顯增長,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實施中,一些問題出現(xiàn)了。全社會都呼吁個稅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同時滿足民眾的需求。2018年的政府報告中,提出改革個人所得稅,要深化稅收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并于2019年開始細化實施,這是非常具有突破性的舉動,也意味著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轉變。
一、201,年個稅改革前后的稅制比較
2011年所公布的個人所得稅制與此前所實施的稅制的不同之處在于,個稅改革以前的免征額是2000元,稅改革之后,免征額是3500元。這一次調整是根據工薪所得以及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為主要依據。
中國公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斷地提高,商品的價格也在提升,如果承擔過重的個稅,納稅就成為了一個負擔。這就意味著個悅的水平缺乏合理性,需要做出調整。將個稅的起征點提高,可以緩解公民的稅收負擔,這是與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相符合的。中國在制定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時候,“量能負擔”是重要的原則,憲法平等原則在個人所得稅制度上具體化,一方面可以滿足財政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體現(xiàn)公民收入的公平分配,且讓納稅人有賦稅的能力。
中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qū)經濟收入水平也有所不同。東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決,居民的收入水平要相又科交高一些;中西部地區(qū)的居民經濟收入水平要相對較低一些,所以,對于個稅做出調整,按照扣除標準執(zhí)行之外,還要考慮到各個地區(qū)的經濟收入情況以及居民的賦稅能力,據此調整稅率結構。
稅收要按照公平原則展開,就是要求每一個納稅人承擔納稅的責任之外,還要不會影響其經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稅負均衡。當然,在具體的實施中,會存在扣除不到位的問題,這就有失公平,也說明個稅改革存在不合理性,所以,要調整好邊際稅率。如果邊際稅率缺乏合理性,過高,會使得居民對于創(chuàng)造財富缺乏積極性;過低,很有可能會產生征管漏洞,嚴重影響經濟發(fā)展的效率。所以,要對個稅的起征點和稅率結構都要做出調整,有助于促進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使得社會公平得以實現(xiàn)。個稅改革之后,納稅人負擔個稅,實際上是承擔應該負擔的賦稅,但是,由于低收群體交的稅額比較少,中等收入和高等收入的群體交納的銳額比較高。低收入群體在稅制改革后的減稅比率為100%,所減少的稅收額也比較低,中等收入群體和高等收入群體即便建水的比例非常小,稅收也能相應地減少。稅制改革后,中等收入群體和高等收入群體的減稅較多,低收入群體減稅要少一些,這不僅不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反而貧富差距加大了。
從個稅改革的初衷來看,是為了縮小社會改革階層的收人差距,但是,由于高收入人群的減稅多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減稅比較少,就意味著高收入人群將一部分收入轉給了低收入人群體,低收入人群繳納的稅沒有減少,中等收入和高等收入的高收入的人群繳納的稅增加,就會影響社會的總效用,對收入進行再分配的時候,就不會體現(xiàn)出公平。所以,這一次的稅制改革,不僅沒有縮小公民的收入差距,反而導致收入差距加大,社會公平沒有從個稅改革中體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借鑒經濟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做出調整,將個稅改革進一步深化。
二、2011年個稅改革的稅制與經濟發(fā)達國家比較
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已經實施了30多年,每一個改革都是適應社會環(huán)境需要對公民的收入差距做出調整,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國的個稅改革與西方經濟發(fā)達國家相比較,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下圖:個稅改革后各國納稅人口站總人口的比重)個稅改革后各國納稅人口站總人口的比重
對個人所得稅的職能進行定位,使得職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經濟發(fā)達國家將個人所得稅看做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同時也發(fā)揮著政府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這就是說,個人所得稅是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并發(fā)揮著公民收入分配調控的作用。從個悅的地位上來看,經濟發(fā)達國家將個稅作為主體稅種,在稅收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以美國為例,個稅在稅收總額中所占有的比例可以超過50%。從征稅模式上來看,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征稅是按照年收取的,中國的個稅是按照分類方式收取的。征稅模式上采用綜合所得稅制更容易實現(xiàn)公平。
個稅起征點是公民所關注的問題。經濟發(fā)達國家設置了較低的起征點,多數(shù)的公民是納稅人;中國的個稅起征點要相對高一些,這是從國情的角度出發(fā),目的是實現(xiàn)稅收公平。
從稅收征管的角度而言,經濟發(fā)達國家所采用的征管手段更為先進,而且實施了有效的監(jiān)督控制機制,與發(fā)達的通訊技術、交通等等都有一定的適應性。中國的個稅征管中,雖然在實施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與經濟發(fā)達國家相比較,依然比較落后,所以,中國的稅收征管依然處在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化發(fā)展。中國的個稅稅制要進一步完善,借鑒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個稅稅制非常必要,還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使得個稅稅制更加適合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
三、2018年個稅改革對各類群體影響的分析
對新政歸納如下,作為納稅人,大部分群體已享受個稅改革紅利,同時提高稅收意識和納稅的遵從度。
作為扣繳義務人,增加首次信息采集負擔,同時要做好保密制度,但責任劃分更加明確。
綜上所述,在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進程中,個稅在社會環(huán)境中起到了公平作用。從中國的個稅改革情況來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間接的悅負,增加了自接稅負。2起圣濟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出發(fā),可以明確,個稅占比小是不利于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當前中國的個稅征管依然存在滯后性,不能夠有效地監(jiān)督控制稅收征管]:作。所以,京精壽要對個稅改革對社會公平帶來的影響深入認識,確保個稅改革在調整收入差距方面切實地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海英,曲延婷.我國個人所得稅公平缺失的現(xiàn)狀和原因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6(23):14-17.
[2]崔龍飛.政策影響下的個稅改革——以公平和效率為視角[J].生產力研究,2017(1):35-37.
[3]陳雯如.基于社會公平視角的個人所得稅政策改革路徑[J].理論觀察,2016(12):88-89.
[4]李農.基于社會公平視角下的我國個人所得稅稅負分析[J].財政經濟評論,2016(1):47-52.
[5]張帆.淺析個稅改革進程中稅收公平問題[J].遼寧經濟財政,2016(8):88-89.
[6]汪小芳.基于促進公平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思考[J].納稅,2017(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