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良梁
摘 要:本文是《非洲豬瘟——威脅全球豬業(yè)的重要疾病重現江湖》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紹與抗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相關的免疫應答。
關鍵詞:非洲豬瘟;控制;流行病學;免疫應答
1 與抗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相關的免疫應答
考慮到非洲豬瘟對養(yǎng)豬生產帶來的風險及其重要性,我們安全不了解非洲豬瘟病毒的保護性免疫機制是相當令人吃驚的。在試驗條件下感染中等毒力的非洲豬瘟病毒毒株,大齡豬似乎比幼年豬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且與接種的劑量無關。非洲豬瘟病毒主要在髓系細胞中復制,尤其是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如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Gonzalez-Juarrero等發(fā)現,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II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強毒株的豬脾臟中的表達受到調節(jié)。Franzoni等報道,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弱毒株和強毒株后,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在感染后的細胞因子分泌上存在差異。Reis等回顧了非洲豬瘟病毒克服動物機體免疫屏障在巨噬細胞內復制,抑制宿主防御路徑的機制。
I型干擾素(Interferon,IFN)是動物機體對病毒感染做出先天反應的一個重要成分,非洲豬瘟病毒已經形成了抵抗這種反應的機制。MGF360基因和MGF505基因缺失的無毒力/低毒力非洲豬瘟病毒毒株,在體外感染巨噬細胞期間能夠促進IFN的表達,而高毒力的非洲豬瘟病毒毒株則不會。然而,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高毒力毒株Georgia 2007/1后,Karalyan等在豬血清中檢測到了IFN-α和IFN-β,這提示非洲豬瘟病毒的高毒力毒株能夠在動物體內誘導IFN表達。I型IFN在受感染豬體內的早期誘導產生可能對控制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很關鍵。Golding等用非洲豬瘟病毒的低毒力OUR T88/3(MGF360和MGF505缺失)毒株體外感染富集樹突狀細胞的豬白細胞,結果能夠誘導細胞產生高水平的IFN。MGF360基因和MGF505基因的缺失能夠提高病毒對IFN預處理的敏感性,提示由這些基因片段編碼的蛋白質在抑制IFN反應或抗病毒性能以及IFN產生上起著一定的作用。
非洲豬瘟病毒能夠編碼抗細胞凋亡蛋白,如A179L蛋白(Bcl-2蛋白家族成員)、A224L蛋白[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的成員]、EP153R蛋白(C-型凝集素)和DP71L蛋白[能夠抑制應激介導的細胞凋亡途徑(Stress Activated Pro-apoptotic Pathways)的激活]。
通常,中和抗體對抵抗病毒的感染很重要。然而,有關體液應答在預防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方面的資料仍有爭議。一些報道強調特異性抗體的作用,因為通過母乳傳遞的抗體能給哺乳仔豬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而被動傳遞的抗非洲豬瘟病毒抗體能夠保護豬免于致死性感染。用重組p30蛋白和p54蛋白免疫豬能夠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并能夠讓50%的受感染豬受到保護。然而,Neilan等在一項研究中用桿狀病毒表達的p30蛋白、p54蛋白和p72蛋白免疫豬,盡管免疫豬產生了中和抗體但未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攻毒產生保護力。Lacasta等研究表明,在缺少可測得抗體情況下用非洲豬瘟病毒表達文庫免疫豬,能夠誘導產生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部分保護力。Burmakina指出,匯編豬免疫/攻毒試驗的數據表明,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保護性免疫力具有血細胞吸附抑制血清特異性。這些結果表明,僅有抗體不足以對非洲豬瘟病毒產生保護性免疫。
在用非洲豬瘟病毒弱毒株免疫豬時,動物產生的細胞免疫應答反應(尤其是CD8α+細胞)已經被確認為一個重要的保護機制。CD8α+細胞的耗竭會妨礙預先用非洲豬瘟病毒弱化毒株——OURT88/3毒株——接種的攻毒動物產生保護作用。除了細胞毒性T細胞外,CD8α+還可以在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NK T細胞、γδ T細胞亞群細胞和記憶輔助T細胞內表達。這些細胞在抗非洲豬瘟病毒的免疫應答中的作用尚未被完全闡明,不過Post等報道了γδ T細胞與受感染動物的存活力之間的關系。
細胞免疫在預防非洲豬瘟病毒感染上的間接證據來源于用DNA質粒免疫和編碼非洲豬瘟病毒融合蛋白的桿狀病毒載體的免疫接種。這些疫苗能夠誘導動物產生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反應,并會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攻毒產生部分保護力。Lacasta等已證明,體外擴增反應中的CD8+ T細胞與對抗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有關。
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是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的重要驅動因子。然而,報道以非洲豬瘟病毒感染為背景的體外研究在數量上很有限。IFN-γ分泌細胞[通過酶聯免疫斑點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檢測]與預防非洲豬瘟病毒感染之間存在著相關性。然而,人們尚不清楚分泌這種細胞因子的細胞具有怎樣的特性。其他細胞因子(如IL-10)與動物在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后期缺失保護力以及感染后的存活有關。Fishbourne等發(fā)現,豬在感染高毒力非洲豬瘟病毒分離株Benin 97/1毒株后,其血清中的CCL2蛋白水平提高超過30倍,并能夠檢測到CXCL10蛋白。
2 小結
非洲豬瘟病毒在非洲和歐洲的持續(xù)傳播說明該病毒有可能會進一步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qū)。我們對非洲豬瘟病毒生物學、其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保護力相關的免疫應答以及怎樣激活這些應答的了解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開發(fā)抗非洲豬瘟的疫苗已經因對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和免疫的嚴重不了解而受到影響。目前的研究提示,在東歐和俄羅斯聯邦流行的非洲豬瘟病毒毒株具有很高的毒力,并且?guī)缀跄軌驅е率芨腥镜募邑i和野豬全部死亡。我們需要對養(yǎng)豬生產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并進行試驗性感染,從而鑒別非洲豬瘟病毒毒株的毒力變化。擴大使用病毒完整基因組序列可能會發(fā)現其他可以用于追溯非洲豬瘟病毒分離株傳播的基因標記,并能夠鑒別出潛在的毒力標記。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主要機制尤其是在歐洲野豬中的傳播機制尚不清楚?!酢?/p>
原題名:African swine fever: A re-emerging viral disease threatening the global pig industry(英文)
原作者:P. J. Sánchez-Cordón、M. Montoya、A. L. Reis和L. K. Dix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