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香
他是一位父親,也是一位益友,更是一位良師。他學貫中西、涉獵廣博,他思想深邃、虛懷若谷。他把自己對藝術的摯愛、對人生的思考和對兒子的關愛化作了一封封書信,寄給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千言萬語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孩子的心靈,使其克服成長的困境,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級的藝術家。他就是傅雷,這一封封書信就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傅雷家書》。
傅雷是我國現(xiàn)當代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1954年,他的長子傅聰?shù)讲ㄌm學習鋼琴,作為父親的傅雷雖不舍,但還是目送剛滿20歲的兒子遠行。從此,他們之間就只能靠書信來溝通思想、切磋技藝、傳遞思念,所以,《傅雷家書》不僅僅是父子之間情感的紐帶,更是傅雷一生教育智慧的結(jié)晶。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經(jīng)常抱怨孩子學習不專心、學習習慣差、腦子比較笨等,但孩子遇到的困難家長自己是否清楚?又當如何幫助孩子一步步克服困難?父母的精神境界、藝術修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
傅雷對兒子傅聰?shù)慕逃龢O盡嚴苛,甚至有點不近人情。他親自給兒子編教材,給兒子定制課程,親自監(jiān)督,以身作則,甚至連兒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他規(guī)定兒子每天在家里練幾小時琴,當倦怠的兒子稍微脫離琴譜自由發(fā)揮,樓上伏案工作的傅雷就能敏銳地捕捉到琴聲的異樣,并以最快的速度把兒子剛才即興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記錄下來,給予技巧上的指點,精神上的鼓勵。正是在傅雷淵博的學識影響下和嚴格教育下,年紀輕輕的傅聰才會在國際鋼琴比賽中嶄露頭角,并很早就學會了作曲。試想,如果傅雷沒有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兒子的琴聲有什么問題,更不可能對兒子彈琴的技巧做出正確的評價,那傅聰?shù)倪M步又從何說起?
傅雷不僅用自己豐富的學識指導孩子成才,而且能根據(jù)不同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使他們各展所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當傅聰?shù)牡艿芨得粢蚕胂窀绺缫粯映蔀橐魳芳視r,身為父親的傅雷卻堅決反對,因為他對自己的孩子太了解了。他知道傅敏對音樂的感悟沒有傅聰敏銳,卻和自己一樣有著對知識的單純渴望和刻苦鉆研、認真負責的精神,所以,傅雷教導他專心學習、發(fā)揮所長,傅敏最終成為一位出色的英語教師。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晰而透徹的了解,明白自己孩子的優(yōu)勢和缺點才能采用適當?shù)姆绞綆椭麄儞P長避短。其次,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有某種缺點時,也許這也是自己身上的某種缺點。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糾正錯誤的習慣,孩子才能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無法相信一個滿口臟話、滿身酒氣的家長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文明禮貌、習慣良好的孩子。所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終身學習、不斷反思是每一位家長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
精神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
現(xiàn)在網(wǎng)上盛傳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所以我經(jīng)常見到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yè),專心陪伴孩子學習,甚至在學校附近高價租房給孩子做飯,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但這樣的陪伴真的就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人格、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嗎?我想也未必。
傅聰20歲時離開父母,只身闖蕩世界。他的足跡遍及五大洲,琴聲響徹世界各國的舞臺,但傅聰并沒有因為巨大的成績而驕傲自滿,也沒有因為人生中的失意而一蹶不振,更沒有因為身在天涯而放浪形骸。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傅雷雖然沒有一直陪在他的身邊,但他一直用書信與兒子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密切關注兒子成長中的困擾,并設身處地給他分析利弊,幫助他做出正確的選擇,比如情感問題、住房問題、赴俄學習問題等。當兒子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就時,他不僅為兒子的成就而高興,更擔憂兒子會驕傲、目中無人。他用誠摯的話語對其表示祝賀,更語重心長地勸導他做人要謙虛,成績是大家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即使在傅雷被錯誤地打成右派、備受煎熬的情況下,他依然教育兒子國家是一個藝術家的根基,時刻不能忘記祖國的培養(yǎng),在大大小小的場合不能做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同胞的事。他不僅與兒子討論音樂,還與他探討中國古典詩歌、東西方文化差異、戲曲、禮儀、理財?shù)榷喾矫嬷R。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是兩位文化學者之間的學術探討、技藝切磋。總的來說,傅雷與傅聰之間已經(jīng)超越了普通的父子關系,他們之間更像是學問相當、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成長,所以才成就了兩位文藝史上的大師。
生活上的陪伴只能造就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但并不保證其精神獨立、思想自由。生活中不乏父母傾心投入,孩子我行我素的例子,雖然父母子女朝夕相處,但家庭矛盾不斷,甚至孩子離家出走。這都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精神交流的結(jié)果。甚至有父母因思想滯后無法與孩子交流,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只會一味責罵、甚至肢體沖突,讓家長與子女漸行漸遠。所以,父母的為人處世方式、學識修養(yǎng)都化為孩子成長的養(yǎng)料,融入其血液之中,從而形成其獨立自由的人格、健康向上的思想。
讀完此書,我看到了一個愛子心切、細致入微的父親,一個刻苦鉆研、博覽群書的學者,一個循循善誘、春風化雨的心靈導師。傅雷一生從未放棄學習、探索的腳步,他把自己人生的智慧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自己的孩子。我想,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境界,與孩子共同成長,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作者單位: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qū)第六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