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下班高峰期,地鐵站擠滿了人。升降電梯門打開后,我順著人群站到了電梯中間,一個父親拖著一個小男孩站到我身邊。最后進來的是一個戴著耳機的女士。
那位女士站在電梯按鈕前,她嫌棄地瞥了一眼身邊的小男孩,然后把身子挪動了一下,確保前后左右都沒有碰到任何東西,之后繼續(xù)聽歌。這時,電梯里的人不約而同地看看那位女士,再看看電梯按鈕。畢竟,她是最后一個進電梯的人,又站在按鈕前,大家都認為她應(yīng)該關(guān)門。
女士把手交叉抱在胸前,翻了個白眼,好像在告訴大家:“開什么玩笑,按鈕那么臟,我才不愿意碰。”狹小的密閉空間安靜得很,又仿佛有一股暗流在悄然涌動。這是一場無聲的博弈。
女士不屑地閉上眼,小男孩伸手到她跟前想關(guān)門。就在這個時候,電梯門緩緩合上。女士張開眼,一臉滿意地笑了笑。她好像打贏了一場仗,內(nèi)心劇場高潮迭起。
電梯很快停在了地鐵月臺那層,女士撥了撥頭發(fā),帶著勝利者的傲驕等著電梯門打開。這時,一直一言不發(fā)的小男孩爸爸說話了:“寶貝,你讓李老師先出去,尊師重道是基本禮儀,懂嗎?”小男孩點點頭,說:“班主任,請!”剛剛還沾沾自喜的女士很驚愕,一臉尷尬地回頭笑了笑,一支箭似的沖出了電梯。我也仿佛看完了一出戲。
其實類似情景,我們并不陌生。電梯里的人還沒出來,外面的人就一窩蜂擠進去。電梯到某個樓層,一個人進來后長按著電梯按鈕不讓電梯關(guān)門,哪怕他的朋友久久沒現(xiàn)身,他還是無視整部電梯的人不愿意松手。你匆匆地奔向?qū)⒁P(guān)上門的電梯,里面的人看著你按下了關(guān)門按鈕,最后一瞬間你看到某人的笑容,他在電梯門縫中看著你的窘狀。
曾有心理學(xué)家從電梯的站立位置分析人們的心理狀況。如果電梯門打開,空無一人,你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習(xí)慣選擇站位。喜歡掌控的人會站在按鈕前,站在中央的人喜歡成為焦點,縮在角落的人總要尋找安全感。如果電梯里有一個人,一般人會選擇站在離他最遠的角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如果電梯里有兩個陌生人,第三個人進來就會和另外兩個人保持相等的距離;如果電梯擠滿了人,你就會和大家緊挨在一起,不必擔(dān)心成為異類。
方寸之間看盡世間百態(tài),搭個電梯都是社會心理學(xué)?;蛟S,你在電梯里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也在電梯里看著你。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