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應壽
[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形勢和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變化,改革的步伐越來越穩(wěn)健,改革的力度越來越深入,開放的大門也越來越寬闊,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正在不斷地走向深入。在這一艱辛而又輝煌的歷史進程中,現代中國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強指導下,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抓住時代精神的風帆,在與時俱進地傾力回復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偉大奮斗目標中,將以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發(fā)展性的偉大品格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之“解釋世界”和以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實踐創(chuàng)造之“改變世界”緊密結合,在堅持人民群眾在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精神財富、社會變革力量的歷史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和人民事業(yè)在各個領域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和開花結果的全面發(fā)展性、中國和中華民族以自信的態(tài)度不斷放眼世界和著眼未來的更加廣闊的胸襟和視野來觀察社會的世界視域性、強烈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堅定回復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期待的環(huán)境美麗性、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上堅定建成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全體意識之治理法治性等極其鮮明的現代史特征。而其形成的哲學基礎則是雙方面的,其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合規(guī)律性”之實踐邏輯,即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實踐轉向”的思維孕育;其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合目的性”之根基導向,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覺下的“一以貫之”之經典傳統(tǒng)。
[關鍵詞]改革開放;現代史特征;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9)03-0017-05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歷史和現代中國歷史上均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根本上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突破了“左傾”思想的束縛,開啟了黨和國家的新華章。隨著改革開放序幕的拉開,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在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和國防等各領域對束縛改革開放的滯后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精神和主體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chuàng)新。時至今日,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在馬克思主義的堅強指導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隱作用激發(fā)的相互作用下,中國的發(fā)展呈現出了鮮明的全面發(fā)展性、格局世界性、環(huán)境美麗性和治理法治性的現代史特征。它具備了現代時代精神與傳統(tǒng)經典意蘊相結合的品質,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帶領全中國人民努力奮斗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印章和精神詮釋。本文就此方面予以討論探究,以期對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進行充分認識,對其特征和哲學基礎進行全面把握。
一、現代史特征
(一)全面發(fā)展性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的四十年時間里,我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不論是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單純的縱向發(fā)展,還是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生態(tài)等宏觀橫向發(fā)展,都呈現出了全面發(fā)展性的現代史特征。它不再像以往那樣特意傾向于某個特定產業(yè)或領域,而是各個領域都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欣欣向榮,全面發(fā)展。可以說,“改革開放加快了當代中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整體性、根本性轉型?!袊鐣辉偈蔷|社會,不再是單一的同構性社會,中國社會空前活躍起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極大的迸發(fā)出來,精神得到了大解放?!盵1]
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我國在各產業(yè)和領域內的發(fā)展調節(jié)機制從單一的計劃體制轉變?yōu)榕c市場體制共同相互調控下的發(fā)展格局。進出口額和外匯儲備長期居于世界首位,國內生產總值呈指數式增長,于2010年超越日本,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農村改革、城市發(fā)展和所有制結構改革不斷深入。中國大國根基、文化自信、高等教育率、服務型政府建設、社會事業(yè)、社會管理改革發(fā)展、綠色環(huán)保、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防強軍等諸方面事業(yè)的改革創(chuàng)新都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其間,全面發(fā)展、良好發(fā)展、快速發(fā)展是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偟膩碚f,在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全面發(fā)展性現代史特征,既是吻合時代精神和大國強國發(fā)展實質的勝利,是吻合中國經典傳統(tǒng)和現代社會相承相通的勝利,同時也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勝利。
(二)世界視域性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的不斷深入,中國和中國人的眼界開始從純粹的國內視界轉向更加廣闊的國際視界,從一域的發(fā)展眼光轉向更加廣闊的世界發(fā)展眼光。改革、開放不再僅僅是區(qū)別于內外的柵欄,而是互聯互通、相互借鑒、合作共贏的聯系體。發(fā)展、進步不再是僅僅“引進來”、學習,而是“走出去”、磨練品質、展現自信的大國擔當。
在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順應時代前進潮流,努力促進世界的和平發(fā)展。與世界各國和文明相互交流借鑒,成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最堅定和最主要的力量。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發(fā)展進步絕不是以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不發(fā)展、不進步為前提,而是與各國攜手合作、發(fā)展共贏。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偉大決策的洗禮和熏陶,中國逐漸從富起來向強起來轉變,這無疑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這期間所形成的世界眼光和未來定向?;谶@樣的視域,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從致力于“經濟特區(qū)”建設到貢獻“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方案,強調與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同發(fā)展的普遍現實聯系性,身體力行推進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良性互動,展現出了新中國和新時代中國的民族自信和前瞻眼界。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視域和眼光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由一域及全域。中國和中國人民與世界各有識國家和人民一道堅定支持世界多極化趨勢發(fā)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和文明文化交流多樣性發(fā)展。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和中國人民響應時代精神,順應時代潮流,努力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以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推進周邊外交工作,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積極參與多邊事務、共同創(chuàng)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中國和中國人民的這一世界視域性的現代史特征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它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物質和精神價值,帶動了中國最深層的前進動力,激勵了中國人最內核的奮斗精神。在這一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改革開放發(fā)展進程中,世界視域性這一偉大的現代史特征必將繼續(xù)指引中國和中國人民永不閉關鎖國、永不故步自封、永不坐井觀天,永遠解放思想、團結一致、開拓進取。在這一偉大的進行時中世界視域性現代史特征將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而愈加明顯,愈加具有未來人類世界發(fā)展進程中的新時代意義。
(三)環(huán)境美麗性
改革開放時代是偉大的時代,改革開放精神是偉大的精神。在這樣一個具有華章鐫刻意義的歷史時期,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注視點不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充裕,也在不斷地將目光投向精神財富的積累,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環(huán)境美麗性現代史特征的價值趨向。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fā)展理念不斷得到時代精神的洗禮和環(huán)境美麗性現代史特征的價值整合。不容置疑的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比較低下,人民溫飽問題比較突出,解決這些問題是當時中國所面臨的重點問題,所以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人文精神提高等方面的關注度和發(fā)展情況比較滯后,發(fā)展后勁不足,在中國全盤發(fā)展鏈條中形成了一些制約性問題。但是發(fā)展中產生的問題只能由發(fā)展解決,因此,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這些出現的問題并沒有被聽之任之而造成對整個國家戰(zhàn)略的不良影響。相反地,它被中國人不斷地認識和關注,使得中國發(fā)展理念的更新都是與時俱進的。時至今日,綠色發(fā)展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等新風尚不斷成為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判斷所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現代中國一定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2]393這既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改革開放,環(huán)境美麗性的現代史特征在中國大地的破繭出生,也是環(huán)境美麗性現代史特征對現代中國發(fā)展的殷切期待。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這一偉大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環(huán)境美麗性的價值定位已然成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轉變?yōu)榻ㄔO有中國特色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追求,是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道路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它不是個別詞語的更改添加,也不是簡單的邏輯推定,而是經過艱難探索而形成的底蘊釋放。理所當然,在新時代中國,這種環(huán)境美麗性特征也不僅僅指的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還包括如何正確處理好人文社會環(huán)境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新時代的理性追求。這樣的追求是包含著精神提純和時代肇新的偉大內核,是包含著中國新時代基本原理的最高定義。
(四)治理法治性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整體社會治理日益趨向法治治理,中國人的法治意識不斷得到加強,呈現出了治理法治性的現代史特征。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為指導原則的“依法治國”理念一步步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治理需求上,中國把解決問題的把手不斷牢牢固定在法治的層面上,減少人為干預直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維護憲法的根本地位,維護法律的權威尊嚴,致力于用法治手段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梢哉f,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時期,法治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凝聚發(fā)展共識、化解矛盾糾紛和保障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社會得益于這種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不斷被重視和堅定的法治態(tài)度,使得這種發(fā)展至今日形成的治理法治性的現代史特征更趨于大眾化的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國社會治理不論是在哪一個領域內有偏頗現象發(fā)生,都會很快得到糾正而不至于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梢哉f,這一經長期積淀并時刻調整注意力的治理法治性之現代史特征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深深改變了中國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時光也深深影響和推動了治理法治性之現代史特征趨向于中國社會治理的主體選擇而日益得到鞏固。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愈加堅定的法治態(tài)度和法治治理精神,中國人的法治意識也在不斷地被喚醒。這是中國社會趨于治理法治性之現代史特征的另一個重要推動杠桿。法治意識的每一次進步都會成為現代社會進步的動力。而法治意識的不斷加強也必然會促使中國社會更加健康穩(wěn)定良性發(fā)展,這是治理法治性現代史特征的顯著標志。可以說,沒有國民法治意識的增強,中國社會治理法治性之現代史特征就會缺乏鈣質,其效能也將遠遠不能滿足治理法治性的現代史特征之必然要求,也就無法推進和實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追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2]145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始終貫穿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它使中國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趨于更加合理健康的段位,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全面發(fā)展性、世界視域性、環(huán)境美麗性和治理法治性的現代史特征,使中國不斷接近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梢哉f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形成這四個經實踐檢驗提煉的現代史特征,也不會有今日中國的繁榮局面。因此,可以確定的是,改革開放絕對不會是過去式,而只會是進行時,只有在進行時的狀態(tài)下,中國才會不斷進步,才會不斷接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
二、哲學基礎
偉大決策引領了偉大時代,偉大時代造就了偉大的現代史特征和精神。在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現代史特征和偉大精神,卻并不是自發(fā)而至的或者某一天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不僅是黨和人民在追求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意識之所在,更有著深層次的哲學理論基礎和淵源。可以說,這種偉大的現代史特征和精神是在哲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經過長時期的檢驗而凝練升華成的,它們的作用和效能不是到此即止,而是重新回到實踐并指導實踐。它們的物質成果是理論力量被掌握并發(fā)揮作用的結果,其關聯性是體現于相輔相成的一種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沒有理論的指導也沒有經過實踐的淘洗而行有所成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說:“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3]在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這四個現代史特征及其所蘊含的精神意義正是理論之物質力量所產生的極大效能。而在它們的形成過程中,擁有著物質力量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它們形成的哲學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實踐轉向”思維孕育
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所取得的諸多偉大成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實踐轉向”思維孕育的必然成果?!皩嵺`轉向”思維開始在實踐,結尾也在實踐,毋庸置疑,它所關注的不是唯心主義者“純粹理性”的問題和舊唯物主義者“直觀的感性”問題,不是陷于“經院哲學”的所謂純粹理性或思維的泥沼而不自覺。而是關注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和需要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世界”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和中國人民所取得的所有領域的一切偉大成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實實在在努力奮斗來的,他們是實實在在的“當時時代”中的當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實實在在的“當時時代”中需要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世界”。成功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和理論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哲學基礎與淵源之一。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原則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群眾觀點是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全時期的根本點。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活動都是以具體的歷史條件、時間、地點為轉移的,從不盲目照搬別的做法、用法或看法。因為無論是處于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處于被指導地位的改革開放歷史活動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和以實踐為基礎導向的,而不是以某種假設性或可能性為依據的。因為只有實踐檢驗下的“事實”才可以說是頑強的和純粹的確鑿無疑的證據,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活動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對此的最佳證明。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群眾觀點是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它強調的是對歷史本質的邏輯把握以及符合歷史發(fā)展必然性和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歷史主體性。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史活動毫無疑問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人民群眾”這一社會關系總和的現實性上展開的。在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中,每一個“現實的人”從人的本質屬性出發(fā),在“現實世界”中去不斷追求人們所期望的和所自覺的目標,通過各種各樣的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以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這一偉大歷史。毋庸置疑的是,在整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領導中國和中國人民奮斗事業(yè)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則扮演了在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導下的最關鍵的“執(zhí)牛耳者”之角色,這保證了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理論與實踐活動能夠獲取最終的成功。
其次,唯物辯證法和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活動取得成功的又一價值規(guī)范。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表現在不同時期都會呈現不同特征,直至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這要求中國和中國人民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全面、發(fā)展和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用矛盾分析方法和辯證思維方式去發(fā)現問題、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具體矛盾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活動中,唯物辯證法構成了“現實的人”與“現實的世界”之間的一切理論思維和實踐運動的主導線,在它面前沒有值得崇拜的純粹性“理想國”,而只是表明世界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強調所有事物的發(fā)展運動過程都只是一個不斷從低級上升到高級的無止境過程。改革開放的歷史活動,不是一個簡單疊加堆砌起來的歷史活動,而是一個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tǒng)一,新事物不斷戰(zhàn)勝舊事物的歷史過程。正是在批判性和革命性精神本質的引領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活動才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
并且,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標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所追求的“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是終極價值目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里,它不是陸九淵“心即理也”體悟式的在人的思維中的主觀映像的精神假象顯現,也不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式的完全主觀性的假象理性選擇,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人類解放的實實在在的現象活動。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提高,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但它是以“現實的人”及“現實的世界”的一切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這樣的基礎不允許改革開放的歷史活動通過體悟式或主觀選擇性路徑獲得選擇的成功,必須是“現實的人”對“現實的世界”采取實實在在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活動是在這一崇高的價值判斷引導下所進行的,所取得的偉大成果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評價結果的。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覺下“一以貫之”的經典傳統(tǒng)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活動及其所形成的現代史特征的另一個哲學基礎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性淵源。首先,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主要的縮略探討傳統(tǒng),無論是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的六家主要學說,還是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的九家主要學說,抑或是唐以降的人們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括為儒釋道三家,都有一個“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根本價值選擇目標傳統(tǒng)貫穿始終。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它們的作用是隱逸而直達深處的,價值激發(fā)是直達中國社會人們內心根系而自啟動的。在整個文化系的社會范圍內,它們構成了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內質精神,維系了整個民族最基本的品德和修養(yǎng)。這使得中國的對外國家理念方針及對內國家政策方略都強調和推進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發(fā)展共贏、團結互助。不論是顯現的,還是隱性的,它的“合目的性”的根基導向構成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價值理性判斷之一。這樣的價值理性判斷使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各種實踐與思維活動能夠在一個內外大環(huán)境相對和平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并取得巨大成功。也正是這樣的相互借助與交融,才使得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能夠盡最大的團結力量去不斷完成國家發(fā)展的任務,并使這種已然自啟動的所謂“暫時”的隱性作用顯示無疑而能夠繼續(xù)長久地發(fā)揮作用。
此外,“天人合一”的內質附著使中國在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時期能夠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等的關系方面保持方向的連續(xù)性。每當某一個關系方面出現了偏差時,這種中華文明自立道以來就被擺上首要位置和持續(xù)發(fā)揮價值能力的“關聯性思維”就會應事而出,并作出它理所當然的修復引正判斷。當然,這種修復引正判斷的“關聯性思維”并不是像康德筆下的“自在之物”那樣遠離人類認知的絕對被外界或自然所禁止的不可逆轉的領地,而是整個中華文明一直以來就“一以貫之”的經典傳統(tǒng),是老祖宗們辛苦勤懇和代代修為來的“為我之物”??梢哉f,這種“為我之物”帶來的“關聯性思維”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呼應,它從另一條路徑或者說是另一端價值呼應上普遍滋養(yǎng)了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的邊邊角角。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社會及其偉大事業(yè)將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這一來之不易而又深入中華民族靈魂的內質精神。
再者,這種“一以貫之”的哲學基礎還有一個主流價值趨向,即愛國主義思維和人文傳統(tǒng)。這一價值趨向的價值推進一如往時,它不光強調人的尊嚴、價值,肯定人的力量,更強調后天的覺悟、學習和改變命運的激情。在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發(fā)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內的發(fā)展改變無不吸收了它健康的朝氣而奮發(fā)向前,在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時期內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它具體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相互作用而統(tǒng)一后的成果。它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道使中華民族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免于成為赫伯特·馬爾庫塞語言中的“單向度的人”,也正是因為它的反思性和超越性保證了它能在改革開放歷史時期發(fā)揮出應有的積極力量??梢哉f,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國哲學“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并不膚淺。”[4]
總而言之,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是偉大的四十年,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與思維活動是偉大的四十年。在這四十年的輝煌歷程中,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帶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逐漸形成了全面發(fā)展性、世界視域性、環(huán)境美麗性、治理法治性的極其鮮明的現代史特征。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國哲學共同構成了它們的哲學基礎,在“合規(guī)律性”之實踐邏輯和“合目的性”之根基導向的雙重作用下,共同參與和引正了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歷史時期之實踐和思維活動。
[參 考 文 獻]
[1]王佳寧.中國經濟改革30年:撫脈歷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6.
〔責任編輯: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