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并不只是給兒童讀的。
我在成年之后,還常常讀童話。每當(dāng)煩心的時候,從書架上隨手扯出的書,必是童話。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我就讀過多遍。它也被翻譯成“人魚公主”。比較起來,我更喜歡“人魚公主”這個名字。海的女兒,好像太闊大太神圣了些。人魚呢,就顯得神秘而靈動,還有一點點怪異。
大約8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人魚公主的故事。讀完后淚流滿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覺得那么可愛和美麗的公主,居然變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極了。從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臉盆里的水泡就有些發(fā)呆(那時沒有機會見到大海,只有在這些小地方寄托自己的哀思),心中疑惑地想,這個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魚公主變成的呢?看到風(fēng)把小水泡吹破,更是萬分傷感。
大約18歲的時候,又一次比較認真地讀了人魚公主。也許是情竇初開,這一次很容易地就讀出了愛情。喔喔,原來,人魚公主是一篇講愛情的童話啊。你看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慘烈的痛苦,是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她是寧肯自己死,也不要讓自己所愛的人死。這是一種多么無私和高尚的不求回報的愛??!心里也在琢磨,那個王子真的可愛嗎?除了長得英俊,有一雙大眼睛之外,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本領(lǐng)啊。游泳的技術(shù)也不怎么樣,在風(fēng)浪中要不是人魚公主舍身相救,他定是必死無疑的了。心里一邊替人魚公主強烈地抱著不平,一邊想,哼!倘若我是人魚公主,一定要在脫掉魚尾變出雙腳之前,設(shè)幾個小計謀,好好地考驗一下王子。不過,真到了故事中所說的那種情況——由于王子的不知情,沒有娶人魚公主,公主的姊妹們從女巫那兒拿了尖刀,要人魚公主把尖刀刺進王子的胸膛,讓王子的鮮血濺到自己的雙腳上,才能重新恢復(fù)魚尾……局面可就難辦了。思來想去,只有贊同人魚公主對待愛情的方法,寧可自己痛楚,也要把幸福留給自己所愛的人……
到了28歲的時候,我已經(jīng)做了媽媽。這時來讀人魚公主,竟深深地關(guān)切起人魚公主的家人來了。她的母親在生了6個女兒之后去世了,我猜這個女人臨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兒,不論是最大的還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待給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好自己的孩子,特別是最小的女兒。老皇后心疼隔輩人,不單在飲食起居方面無微不至地看顧孩子們;當(dāng)人魚公主滿15歲的時候,老皇后在她的尾巴上鑲了8顆牡蠣;當(dāng)人魚公主遇到了危難的時候,老皇后不顧年邁體弱,升到海面上,看望自己的孫女……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位老奶奶的慈悲心腸和對人魚公主的精神哺育。
到了38歲的時候,因為我也開始寫小說,讀人魚公主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我有點納悶兒,安徒生在寫作之前,有沒有一個詳盡的提綱呢?我的結(jié)論是——大概沒有。當(dāng)然了,大的輪廓走向他是有的,這個纏綿悱惻、一波三折既有血淚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腦里醞釀許久了。但是,連續(xù)讀上幾遍之后,感到結(jié)尾處好像有點畫蛇添足。試想當(dāng)年:安徒生很投入地寫啊寫,把這么好的一個故事快寫完了,突然想起,咦,我這是給孩子們寫的一個童話啊,怎么好像和孩子們沒多少關(guān)系了?不行,我得把放開的思緒拉回來。他這樣想著,就把一個擔(dān)子壓到了孩子們的頭上……我不知道安徒生是否得意這個結(jié)尾,反正,我有點遲疑。干嗎把救贖工作交到每一個讀過人魚公主的故事的小孩子身上???是不是太沉重了?
現(xiàn)在,我48歲了。又讀了幾遍人魚公主。這一次,我心平氣和,仿佛天眼洞開,有了一番新的感悟。這是一篇寫靈魂的故事。無論海底的世界怎樣瑰麗豐饒,因為沒有靈魂,所以人魚公主毅然離開了自己的親人。人魚公主是頑強和堅定的,她選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絕不回頭。終于,她得到了尋找自己靈魂的機會。在一個接一個嚴峻的考驗之后,在肉體和精神的磨礪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尋找不朽靈魂的漫漫旅途。
這個悲壯而凄美地尋找靈魂的故事,是如此動人心弦,常讀常新。有時想,當(dāng)我58歲……68歲……108歲(但愿能夠)的時候,不知又讀出了怎樣的深長?
(選自《柔軟的時光》,有刪節(jié))
讀后漣漪
作者用一生讀《人魚公主》,感受常新:8歲時傷感于美人魚變成水泡,18歲時理解了這是一篇寫愛情的童話,28歲時讀出媽媽對孩子的愛,38歲時熱衷探討寫作技巧,48歲時讀出這是一篇尋找靈魂的故事……作者巧借這種形式,將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和對人生的感悟結(jié)合在一起,使內(nèi)容與形式達到統(tǒng)一。
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按照年齡的增長來組織材料。具體來說,結(jié)構(gòu)上,作者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使文章層次分明;內(nèi)容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生活角色的轉(zhuǎn)換,“我”對童話有了“常讀常新”的感悟。
【寫作之道】
畢淑敏在1987年以小說《昆侖殤》聞名于世,從而蜚聲于中國當(dāng)代文壇。然而,畢淑敏并不只是擅長小說創(chuàng)作,她的筆觸同樣涉及到了其他文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領(lǐng)域,于是便有了數(shù)量可觀的散文佳作。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她那份奔跑不已的睿智思考,那顆執(zhí)著恒定的醫(yī)心,更是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關(guān)注和青睞。
◆我個人覺得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對文字的敬畏之心要始終保有,而且要敬業(yè)。
◆寫作本身是辛苦的,需要很多精神的勞動。那么我作為在這個行業(yè)做過一些年頭的人,特別歡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yè)。但是因為寫作需有很長的積累,所以一下子就很有名氣的作家畢竟是有限的,可能很多作家是要慢慢地、很艱苦地去積累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