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同
摘 要: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不僅是人們智慧的捷徑,更是民族文化獨立性彰顯的重要標志。但是我國的此種文化目前正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而且因為一些生產(chǎn)方式的改變導致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馬山縣文化三寶”便正面臨著這樣的危機。本文就當前“文化三寶”學校傳承的現(xiàn)狀加以思考,提出傳承教育一些見解,使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馬山縣文化三寶傳承策略
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實就是指在各個群體中以實踐、表現(xiàn)形式、表演以及知識技能呈現(xiàn)出來的與之相關的工具、文化場所,或者是工藝品、實物等。而這里所提及的“馬山縣文化三寶”,其實就是指“壯族三聲部民歌、馬山壯族會鼓、馬山壯族扁擔舞”。這一文化經(jīng)過上千年發(fā)生與發(fā)展后曾被忽略,現(xiàn)在被列為自治區(qū)和國家非物質文化,相關部門正在挖掘與發(fā)展這一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教育必須從小學抓起,國務院明確了國家“非遺日”活動,教育部和中宣部明確9月為“傳承月”,目的是在中小學開展非物質文化普及教育,使青少年從小認識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傳承民族文化的主陣地是中小學,學校有必要研究文化傳承有效策略。[1]
一、中小學校傳承“馬山縣文化三寶”的現(xiàn)狀
在對“馬山縣文化三寶”在中小學學校的傳承現(xiàn)狀進行分析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問題存在。[2]
從學校方面來看,不少學校對于這樣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因為現(xiàn)如今不少學校對升學率過于看重,這就導致學校沒有安排過多的實踐來組織學生或者是教師對這樣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學習,從而使得“馬山縣文化三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夠。從教師方面來看,因為學校要求教師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多傳授學生理論性知識,這就導致部分教師選擇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他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不夠,便導致即使將此種文化引入進教學之中,也大都是流于形式,并沒有使學生對這樣一些文化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從學生方面來看,不少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認識程度不夠到位,且中小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不足,再加上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便導致他們對學習這些文化的興致不高。
二、中小學校傳承“馬山縣文化三寶”的思路
教育的本質功能是文化傳遞,學校教育是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有效方式。國務院要求教育部門將民族文化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fā)青少年熱愛傳統(tǒng)文化熱情。為此,我縣抓住契機,將“馬山文化三寶”引入學校教育,如何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1.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培養(yǎng)師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對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自主地位”。“教育的文化功能作用是受人類教育意識制約,只有對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有深刻認識才能對教育進行得心應手的動作。讓民族文化傳承下去,社會和學校必須給師生創(chuàng)設接觸文化的機會,讓他們去感受、聆聽理解自己文化,提高教育意識,培養(yǎng)“文化自覺”。人類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不是真空,加強“文化三寶”宣傳,使學生了解自己文化,感受學習文化重要性,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積極作用。如在集會班會學習文化發(fā)生發(fā)展歷史知識,在家長會上宣傳學習文化意義,在公告欄、校園主要通道設置相關學習資料,在顯眼建筑物上設置各種文化圖標,讓學生有機會自覺學習。另外,“兵馬未動,糧草要先行”,學習要有必要條件,添置必要硬件設施。如加方初中為開展扁擔舞教育活動,添置了扁擔櫈150張、扁擔1200根、大中鼓8個,“扁擔舞之家”滿足全校師生隨時訓練使用,展示廳資料隨時向師生開放學習。
2.師資配備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教師是學校職能主要實施者,對學生的思想認識起著導向作用,對社會文化有執(zhí)行功能,影響學生文化觀點的形成。師資培訓至關重要,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如:加中傳承打扁擔,傳承人培訓老師,教師培訓代表學生,然后學生分散到所有班級當教練。
3.以課堂教學為文化傳承載體
課堂是學校教育最重要場地和最核心方式,讓文化通過各種形式進入音樂、體育等藝術課堂將提高文化傳承效益。[3]
(1)有效引入課文教學
要使“馬山縣文化三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更加高效,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其引入進教學案例之中。通過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來使得教學案例得到優(yōu)化與豐富。而經(jīng)過如此的結合之后,便會使得學生的目光被吸引,進而使得他們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此種文化的熏陶。
例如,以《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這篇課文教學中,應該如何來引入“馬山縣文化三寶”對教學案例加以優(yōu)化和豐富呢?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仔細的閱讀以及分析,使得他們能夠在掌握文章基礎的情況下,認識到“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不僅是證明我國成長起來了,還意味作為中國人民,我們需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文化”。其次,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出一個與相應的教學案例,并將“馬山縣文化三寶”與教學案例相結合,即“在提到祖國文化的時候,可以不同地區(qū)的文化提出來,并對馬山縣文化三寶對具體的介紹”。因為案例中涉及到“地區(qū)文化”,由此,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即“引導學生對此種文化進行分析,感受其中的內涵”。在經(jīng)過如此的優(yōu)化與豐富之后,學生便會對“馬山縣文化三寶”產(chǎn)生興趣,進而驅使他們會在課余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這樣一來,便可以使“馬山縣文化三寶”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傳承。
(2)將其有效引入進作文教學之中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馬山縣文化三寶”的時候,不僅可以用它來對教學案例進行優(yōu)化,還可以將其應用進語文作文教學之中。通過結合課文教學目標,來設計出一個作文題目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并且使學生的所學知識加以鞏固。而經(jīng)過這樣的拓展之后,學生會在寫作過程中對“馬山縣文化三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以《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為例。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爬山虎的特點有所了解,并且注意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此外,需要學生能夠對作者的觀察方法加以學習,從而使得學生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得到培養(yǎng)”,而需要使學生學會的知識技能則是“善于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淺談我們周圍的民間文化”這樣一個作文題目,并且給出“馬山縣文化三寶”這一作文素材,讓學生能夠圍繞著這個素材撰寫作文。之前已經(jīng)提到過,“馬山縣文化三寶”不僅包含了壯族三聲部民歌、馬山壯族會鼓,還包含了馬山壯族扁擔舞。由此,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隨意選取其中的一種來進行仔細的描寫,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細致性描寫,來驅使學生會去搜集更多的與之相關的材料與信息。而學生在搜集過程中,便會了解到“馬山縣文化三寶”其實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而引起學生的重視。而且,當學生在著重了解這一文化的時候,他們自然便會對其上心,從而使得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關注這一文化,將其有意識的傳承下來。
(3)以課外活動為切入點
課外活動是是指學校在課堂教學任務以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是學生課余生活良好組織形式??梢圆シ湃暡恳魳?、打鼓扁擔節(jié)湊、知識講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立興趣小組、形式多樣的交流節(jié)目活動,或組隊到傳承基地參觀聽傳承人講座等。
(4)創(chuàng)設激勵機制
激勵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管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到激勵而產(chǎn)生的,得不到滿足的需求是產(chǎn)生激勵的起點,由此引起個人內心的激奮,導致為目標所馭使的行為進而達到需求的滿足。教學活動中采取正面激勵,當學生取得了進步學到了技能應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學習文化三寶結束后舉行班際比賽,給成績優(yōu)秀班級的發(fā)證書,或拓展文化內涵,將三寶文化編排文藝節(jié)目匯演,不但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譽感,更能激起學習興趣。
結語
總的來說,中小學在傳承“馬山縣文化三寶”的時候,為了使其在教學中應用的更加高效,教師可以在明確引入現(xiàn)狀的前提下,提出針對性措施將其應用城學校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從而使得此種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李志鵬,何勤勇.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現(xiàn)狀分析[J].西藏教育,2015,(5):14-16.
[2]姜燕,糜紅纓,楊玲林.傳承與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生存路徑選擇——以常州“三寶”為例[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3(2):81-84.
[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青陽腔傳承路徑探析——以江西九江學院為例[J].藝術評論,2016,(10):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