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文
那年八月,我懷揣著人生的美好夢想與憧憬,毅然走進了村級小學的大門。因為喜歡閱讀與寫作,我被分配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初上講臺,面對成績參差不齊、性格各異的四十多名孩子,我不知所措。茫然中,亂了陣腳。第一節(jié)課,教室里嘰嘰喳喳,亂成了一鍋粥,個別學生還離開了座位??v然我聲嘶力竭,也無濟于事。怎么收場呢?我急得滿頭大汗。正當我無奈又無助的時候,巡課的校長和幾位無課的老師聞訊趕來幫我維持紀律。就這樣,第一節(jié)課稀里糊涂地混了過去。
當天晚辦公時,教導主任找我談話。他語重心長地說,當老師不容易,當好語文老師更難。他建議我平時多走進老教師的課堂,聽聽他們在如何教學,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還要多閱讀教育教學類書籍,從中學習一些教學之法和教書之道。說完,他鄭重其事地送給我一本《湖北教育》雜志。因為夜很深了,我只好把《湖北教育》放在抽屜里。第二天上午上完課,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湖北教育》。雖然它的外裝不如現(xiàn)代書籍那樣精美,但內(nèi)容卻很豐富。我先瀏覽了目錄。就目錄而言,分了好幾個板塊,好幾個欄目。再看每個欄目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認知,詮釋了教育教學的難點和熱點。有專家對教育理念的精辟論述,有一線教師的課堂實錄,有湖北省部分地區(qū)或學校的教育現(xiàn)狀和動態(tài)描述,有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敘事與隨筆,還有教材教法的精準解讀。目睹這些寶貴的知識財富,迷茫中的我有了撥云見日的頓悟。
在后來的日子里,即使所在的學校不訂購《湖北教育》,我也要自費訂閱。三十多年來,我每年必訂,從起初的閱讀到后來的潛心創(chuàng)作,我始終離不開《湖北教育》。我時常把自己的工作感悟和教學隨筆寫下來,向《湖北教育》投稿。每次投稿即使沒有發(fā)表,但能得到編輯的指點和鼓勵,也不失為一種收獲。那時,沒有電腦,稿件都是通過郵局郵寄的。記得有一次編輯回復:面包會有的,只要肯努力,欣喜和回報一定屬于你。就這樣,《湖北教育》成了我前進的動力。
記得剛調(diào)入鎮(zhèn)中心小學,學校要我上見面課。教導處指定的教學內(nèi)容是五年級語文課《火燒圓明園》。當時,恰好有一本《湖北教育》在手,里面刊登了一位名師教學本課的課堂實錄。真是天賜良機!我仔細閱讀了幾遍,弄清了整個課堂教學的脈絡,正確把握了教學重難點。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我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順利地上完了見面課。在評課中,教學風格、課堂氣氛、教學效果等得到了全體聽課老師的好評。
歷經(jīng)多年的勤奮閱讀和潛心創(chuàng)作,2012年,我的教育教學敘事《孩子,讓我牽著你的手》,終于發(fā)表在第7期雜志上。從此以后,我的閱讀與寫作欲望更加強烈了,一份份欣喜接踵而至——通訊《茉莉清純生異香》《給孩子完整幸福的童年》,培訓感悟《七月的邂逅》,教學論文《邁向高效》等先后發(fā)表。
流年似水,歲月如歌。2019年是《湖北教育》創(chuàng)刊70周年。70年的崢嶸歲月,《湖北教育》用溫暖的文字,記錄了全省教育事業(yè)70年的發(fā)展與輝煌,她是幾代湖北教育人最溫暖的記憶。37年的從教歷程,作為教師,《湖北教育》是我的精神家園;作為創(chuàng)作者,《湖北教育》是我磨礪文字、錘煉語言的最佳平臺。從初識到喜歡,再到酷愛,總有一種親切的情感縈繞于心。
(作者單位:荊州市監(jiān)利縣毛市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