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飛機失事的事故時有發(fā)生,影響最大的要算2014年“馬航MH370”墜毀事件。2019年當地時間3月10日上午,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又有一架載有157人的飛機失事,人們在為遇難者悲痛的同時,也對飛機飛行安全問題更為關注。
以下這些有關飛機航行的小知識,你知道嗎?
飛機外的機體上有很多不同顏色的燈,它們都有具體的學名和作用。
1.航行燈
航行燈又稱位置燈,即航行時需要打開的燈。
順著飛機飛行的方向看,飛機左翼尖上有紅燈,右翼尖上有綠燈,垂尾頂端有白燈。之所以選擇這三種顏色,是因為它們在漆黑的夜里非常醒目,且相互之間的差別很大,不會混淆。
這三種燈既能向臨近飛機指示本機的飛行方向和方位,又能讓飛行員判斷周圍空域的情況。例如,當飛行員看到前方飛機的航行燈為左紅、右綠、尾白,則知道它與自己的飛機順航,也是向前飛行,只要保持一定距離便不會相撞。當看到前方飛機的航行燈為左綠、右紅,便知道它是朝自己的方向飛來,應立即采取避讓措施,以免發(fā)生撞機事故。
2.防撞燈
防撞燈又稱頻閃燈。以高強度、短間隔的閃爍來警示周圍的航空器以及人員,以避免相撞。
防撞燈分為紅色和白色,它們分別安裝在機身上、下部和翼稍后尖,有些機型還會將白色防撞燈安裝在翼稍前部和尾錐處。“紅閃”一般在飛機需要移動時就要開啟,而“白閃”必須在得到進入跑道許可之后打開,在飛行高度達到3 000米以上關閉。
3.著陸燈
著陸燈被安裝在兩側機翼翼根以及前起落架處,能在夜間以及低能見度環(huán)境下對前方跑道路面提供大面積照明。
由于著陸燈亮度高、功率大,所以它在使用時溫度很高。
看地圖時,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一條直線。可飛機航行時,出發(fā)地、目的地、地心組成的平面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圓劣弧才是最短距離,這條最短路徑被稱作大圓航線。
現實情況中,飛機并非嚴格沿著大圓航線飛行,主要受以下4個因素的限制。
1.導航技術
雖然目前有GPS導航技術,但很多民航客機的飛行仍然依靠慣性導航(IR)和指向臺導航(VOR/DME)。VOR導航技術的缺點之一是需要依賴導航臺,且飛機只有在面向或背向導航臺飛行時才能獲得高精度導航,所以飛機的飛行軌跡本質上是從一個導航臺飛向另一個導航臺,因此無法實現直線飛行。
2.適航規(guī)章
由于早期飛機的發(fā)動機可靠性不強,雙發(fā)飛機很容易在飛行過程中出現一個發(fā)動機失效的情況,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國際民航管理機構規(guī)定飛機的全航路中,任何一點到最近的備降機場的距離不得超過單發(fā)飛行60分鐘的航程,以保證在飛機不可控之前能安全著陸。
現在,隨著發(fā)動機可靠性的提升,單發(fā)飛行到最近備降機場的時間已經延長到了120分鐘,使得飛機可以選擇更近的航線,原本雙發(fā)飛機無法飛行的線路都不再受限制了。
3.空管
在空中飛行的兩架飛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和水平距離差,否則會相互影響甚至發(fā)生危險。而這些垂直間隔和水平間隔都有具體的數值規(guī)定,并且依賴管制員的指揮。
4.地形、氣候
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會產生不同的天氣情況,比如盆地、山谷多大霧天氣,溫帶多雷暴,熱帶、亞熱帶海域多臺風。這些天氣帶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季節(jié)性,所以飛機航線會盡量避開危險天氣的易發(fā)地區(qū)。
每當飛機遇上強烈氣流時,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抓緊安全帶,也有人說飛機失事時要做抱頭姿勢。這套動作的學名叫做“防沖擊姿勢”(具體圖解一般都在前排座椅靠背里的“安全須知”中),這樣做是因為受到沖擊時,人體會迅速前傾從而撞上物體,采取防沖擊姿勢后,能有效縮短四肢及頭部的運動距離,從而減少四肢和頭部受到的傷害。
雖然有人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但來自北歐的航空公司的案例證實了,這個姿勢確實能有效降低乘客的死亡率。(據廣東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