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尖尖
湖南衛(wèi)視的綜藝節(jié)目《少年說》中一對母女的對話曾引發(fā)了大家的關注和熱議。
節(jié)目中一個女孩兒站在高高的“勇氣臺”上吐槽了自己的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她的學霸閨蜜來比較。當她帶著哭腔說,為什么要這樣打擊自己的努力呢,這個母親卻回答“我都是為你好!”而且振振有詞“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打擊式教育,國內老師和家長特別愛用的一招,還美其名日“激將法”。即通過不斷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與別人家孩子這個比較那個比較,成功地激發(fā)了孩子的……痛苦。
知乎上有個回答說得好,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然而,雖然我們都知道“打擊式教育”的種種不對,可一回到現實中,很多人仍不自覺地陷入了“打擊”的教育模式中。
小澈是好友的兒子,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有次兩家人一起在外面餐廳吃飯,他正在玩著有唐詩的小卡片,女兒因為從小喜歡認字,就從他手里拿兩張讀了一下上面的唐詩。
小澈很驚喜地說:“妹妹好厲害啊,居然能全部讀出來呢!
這時候小澈的媽媽說了一句話:“你看妹妹才兩歲多就會看字讀唐詩,你都上了一年級了,這么幾首唐詩要背一個星期,太差勁了?!?/p>
話剛開頭我就想打斷,但已經來不及了,小澈眼里的光芒暗淡了,他怏怏不樂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過一會又過來搶走了女兒手里的卡片,把她弄得大哭起來。
于是斥責聲又響了起來:“這么不懂事,給妹妹玩一下怎么了!一點禮貌都沒有!
小澈眼里閃爍著委屈和憤怒的淚光,倔強地喊:“卡片是我的!”
我知道,他不是在乎這兩張小卡片,是因為媽媽的話讓他受傷了,但又沒辦法說出具體的感覺,不知道如何發(fā)泄情緒,只好做出攻擊妹妹的行為,緩解自己的難堪和委屈。
我把他帶到門外問他:“媽媽這樣說讓你很不高興是嗎?”他不說話,點點頭。
“媽媽這樣說不對,小澈在阿姨心中是很棒的,你也有很厲害的本領呀,對不對?”
可三言兩語只能勉強安撫一下他的情緒,作用并不大,自此之后也許因為心里的隱隱抗拒,小徹都沒有再來我們家了。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能夠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孩子的心頭。
微博有一網友講述:初中時媽媽在KTV當眾嘲笑打擊她,讓她感到無比羞辱,導致她至今都不愿開口唱歌。然而這件在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媽媽一開始卻是否認,接著說不過是開個玩笑,當女兒表示讓自己很受傷的時候,媽媽卻指責她玻璃心。
孩子因為過往想聲討一番父母,不過是重回到那個委屈的時刻,替自己辯解一回,卻發(fā)現還要再一次受傷——是你自己不夠堅強,埋怨父母干什么。
孩子可能只是想得到一句“對不起,爸爸媽媽當時做得不夠好,讓你受傷”的類似句式,得以釋懷,放下過去的委屈憤怒。然而左沖右突的情緒不但沒有得以釋放,又再次被填充,堵塞,回流。
這種感覺,光想想就讓人難受得慌。
這條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并留下了一個個幼時或者直到現在依然被父母諷刺、嘲笑、打擊、辱罵的故事,這一個個控訴后面,藏著多少人年少時暗暗流下的淚?
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很多孩子因為成年人眼里的“小事”就選擇離家出走,吃安眠藥,跳樓等,總是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過于嬌生慣養(yǎng),心理脆弱不過是因為經受的打擊和挫折不夠。
也經常有人說,原生家庭成為很多人逃避改變的借口,作為一個成年人,完全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分辨事情的對錯,重新選擇自己的路,不能再這么玻璃心。
在這里首先得強調,“玻璃心”一詞是不適于應用到親子關系上面去的。
親子關系是本體,而其他關系都是客體。客體關系不過都是親子關系模式的各種延伸,父母就像滋養(yǎng)輸送養(yǎng)分的樹干一樣,其他東西不過只是枝葉,所以來自父母的打擊,與他人給孩子傷害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中國式的打擊教育謬誤,需要我們的父母們意識到幾個重要的問題。
父母把對于自己現狀的不滿和憤怒,焦慮和失敗,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過孩子扭轉自己的命運一學事無成,就希望孩子讀書好;貧困就會催生孩子多賺錢的寄望;社會關系受挫,就會希望孩子當公務員。
焦慮和挫敗典型的投射,就是“別人家孩子”,很多孩子會努力去達到這個標準,希望扭轉父母對自己的種種否定,但一輩子都很難達成。
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童年常常是得到充足愛意的孩子,真正的愛,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來尊重,并且給予正確的保護和必要的限制。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附屬品,通常就會產生家庭暴力、溺愛、否定。有些父母打擊、否定孩子的時候,還要說:“我是為你好”。當傷害戴著愛的面具出場,就會讓孩子們長大后,認為親密關系應該是互相挑刺的交流模式,不會正確表達感情和需求,再使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去“愛”別人。
很多勵志故事的主角也許在物質上吃盡苦頭,但他們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背后通常有深愛他們的父母或是引導者,他們的堅強和自信,并不是來自于外界的挫折和苦頭,而是明白父母是無條件愛著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是明白無論在外跌到多少次,背后都有穩(wěn)定的能量支援。而不是在外受傷,還要受到來自父母的雙重夾擊。
打擊否定孩子,并不是許多父母口頭上“讓你成長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嘲笑。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指出,一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tài):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zhàn)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稱為固定心態(tài)(Fixed?Mindset);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稱為成長心態(tài)(Growth?Mindset)
打擊教育會讓孩子成長為固定心態(tài),同時還會分裂成為兩個自我——孩子會感覺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yōu)秀的自己,而那個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大后,旦做不到某些設定的標準,就會開始厭棄自己。
深度輸送愛的鏈接,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堅強,請你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愛孩子,這份愛和這份接納會成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戰(zhàn)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