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玲
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每周開班會都要跟學生講安全?!吧挥幸淮?,危害安全的事我們千萬不能做!”這是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然而,叮囑到位了學生就能牢記于心、踐之于行嗎?其實未必。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全體教師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注意隨課化育。
有次外出培訓,有幸聽了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即如今的道德與法治)課獲獎課例,執(zhí)教的是一名年輕女教師,講授的內容是四年級下冊《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先是聽她的說課,即便我對這門學科沒有過多的了解,也能聽出這位教師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計,因此,我對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期待。
上課伊始,該教師用學生身邊的問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今天早上是怎么到學校的?路上暢通嗎?顯然,如此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想必學生交流的興趣一定很高。果然,接到問題后,許多學生便不假思索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是走路來的,有的說是坐車來的,課堂氣氛瞬間活躍了起來。聽課的師生們都被深深地感染了。這時,教師請起了一名把手舉得高高的男生,只聽該男生自豪地說道:“我今天早上是騎自行車來上學的!”我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出于班主任的敏感,我記得未滿十二周歲是不能騎自行車上路的,這是我對學生進行日常安全教育時一再強調的內容,而四年級的學生多數(shù)未滿十二周歲!那么,聽到這樣的回答,該教師會怎樣應對呢?我屏息以待。
遺憾的是,該教師并沒有指出該生的錯誤做法,反而對該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和贊揚——這讓我不由得懷疑起了自己,是我記錯了嗎?人家可是正經(jīng)八百的品德與社會課專業(yè)教師喲。于是趁著學生討論的空檔,我用手機查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發(fā)現(xiàn)自己是對的,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
……
課上完了,聽課教師一致為那位年輕女教師精彩的表現(xiàn)喝彩,但是剛才的問題卻讓我揮之不去,并引發(fā)了我的深思:當我們在課堂上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樣應對呢?如果直接否定或批評,或許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甚至影響該生整節(jié)課的聽課情緒;但是,如若明知學生的做法不當甚至已經(jīng)違法還肯定、贊揚,也許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一時的滿足,但極有可能導致學生誤以為自己的行為正當且值得褒獎,而這對于引導全體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和交通法規(guī)意識有百害而無一利。況且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問題,而是一個大是大非且事關學生生命安全的大問題!班主任開展的安全教育都已不再是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談,而是變著法子地用案例說法,力爭做到“潤物無聲”,那么,在課堂或生活中對安全教育進行點滴滲透便更值得提倡了。
后來我查閱了《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發(fā)現(xiàn)該課程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明確提出了“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yǎng)成自尊自律、樂觀向上、勤勞樸素的態(tài)度”“初步形成規(guī)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編者注:當下更多倡導法治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的課程目標,在“知識”方面也明確提出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文明禮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的課程目標;針對中年級社區(qū)生活,則明確提出了“了解本地區(qū)交通情況,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注意安全”的課程學習內容。顯然,從該課程的教學需要出發(fā),“珍愛生命”也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也好,都是不能回避的教學目標。而教材在該內容教學的框題中以《車禍無情》明確提示:“隨著交通的迅速發(fā)展,交通事故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目前,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shù)占全國事故死亡人數(shù)的80%以上,其中公路交通事故尤為突出,每天可達近2 000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p>
看來,無論從班主任的安全教育角度,還是從品德與社會課程角度,教師都應該抓住以上生成性教學資源,相機對學生展開生命安全教育,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好好學習并自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扎扎實實地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意識和能力。另外,從為師角度講,時時處處注意愛護和保護好學生,讓學生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