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長江CEO班有30多個同學。有一次,班里組織去香港見李嘉誠。
沒見面之前,大家在想,一般大人物都會等大家到來坐好,才會緩緩過來,然后講幾句話。如果要吃飯,他一定坐在主桌,重量級的人物坐他身邊,其余人坐其他桌,估計飯還沒有吃完,就先起身走人了。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電梯剛一開,70多歲的李嘉誠站在電梯口,跟大家一一握手,這樣的開場很不一樣。接著他發(fā)名片,發(fā)名片時還遞過來一個盤子。遞盤子干嗎?抓鬮,盤子里有號,這個號決定你吃飯的時候坐哪桌,避免到時候同學們?yōu)檎l坐1號桌、誰坐2號桌心里有想法。后來照相也根據(jù)這個號,站哪兒就是哪兒。
同學請李嘉誠講話,他說自己沒準備講話,就只講了8個字——“創(chuàng)造自我,追求無我”。講完了普通話,他又用廣東話講一遍,之后發(fā)現(xiàn)還有老外,又用英文講了一遍。
什么叫創(chuàng)造自我?在蕓蕓眾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強大,超越別人。但這樣就容易給別人以壓力。就像你老站著,別人蹲著,別人就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無我,讓自己化解在蕓蕓眾生中,讓自己回歸于平淡,不給大家制造壓力。
李嘉誠講完話,大家開始吃飯。4張桌子,每張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每個桌子都坐一會兒。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他4個桌子輪流坐,而且?guī)缀醵际?5分鐘,到這時,大家都被他周到和細致的安排感動了。
每個桌子都轉(zhuǎn)完,活動基本也就結(jié)束了。結(jié)束之后他沒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場的每個人都要握到,墻角站著一名服務員,他專門跑到那兒和他握手。最后他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
李嘉誠做人做事的方法,即“創(chuàng)造自我,追求無我”的價值觀,并且身體力行,這樣就慢慢形成了一個場,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把最好的機會給他。于是他越來越成功,軟實力就這樣形成了。
故事的哲理:
自我,就是時刻要洞悉自己的內(nèi)心和訴求;無我,就是永遠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和利益去考慮問題。兩者看似相悖,但只有能將其統(tǒng)一的人,才會真正持久地獲得人生層面的成功。
哲理的故事:
瑞典小伙兒斯萬在小鎮(zhèn)上開了一家小電影院。由于自己對懸疑片興趣濃厚,便把電影院打造成懸疑主題電影院。果然,這個舉措受到了很多愛好者的歡迎,他們常常一待就是一天,過足享受懸疑電影的癮。
但斯萬發(fā)現(xiàn)電影院的上座率越來越低,有時甚至入不敷出,這讓他很不解。電影院雖小,但與高檔影院的配置一樣。他引進的電影都很小眾,保證影片的新穎度,而且在情節(jié)上,懸念設置的手法很特別,絕對能夠帶給觀眾所追求的效果。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斯萬挑選了一部電影,坐在電影院里親身體驗。隨著劇情的推進,斯萬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情節(jié)中,和主角一起思考、推理。然而,有一個問題卻讓斯萬很是惱火,屏幕下方不斷跳出來的字幕總是讓他不由自主地分神,無法專注影像,而稍一分神,思維就跟不上劇情的發(fā)展了。更讓斯萬抓狂的是,演員的話還沒說完,字幕就已經(jīng)打了出來——提前劇透,對仍在猜測推理的觀影者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折磨。
是的,問題正出在字幕上!如果把字幕去掉,一定能讓觀眾的精神更集中,也更能沉潛在自己的推理中,享受直至最后一刻揭曉真相的快感。
此后,斯萬的電影院大力推出了“無字幕”電影。果然,“無字幕,更精彩”的宣傳口號傳開后,很多人爭相前來觀看,電影院又恢復了往日的火爆。
故事的哲理:
當體驗幾近成為決定商業(yè)成敗的一切時,我們要明白:改善體驗,絕不意味著要不斷做加法,相反,有時做減法也是一種有效的創(chuàng)新。
哲理的故事:
齊白石老人是個很有性格的人,他一生發(fā)過兩次很大的脾氣。
第一次是他做雕花木匠時。
他手藝高超,花樣翻新,許多人都指名雇傭他。漸漸地也開始有同鄉(xiāng)人請他作畫,但因為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雕花木匠,大家求畫歸求畫,花錢的條件卻是要求不落下款。齊白石感覺受到了侮辱,氣得不再答應作畫。后來拜著名的文化名家湘綺老人王壬秋為師,埋頭讀書作畫,日夜揣摩,屋后的削壁上布滿了他的作品。一年后,他就不再做雕花木匠了,而是讀書、作畫、雕刻圖章樣樣精通。
第二次是他技藝精進后。
他被陜西一戶富商請回家教夫人和女公子詩畫。男主人將他當做普通清客,幾乎不怎么見他。半年后,他的老師湘綺老人也來到陜西,男主人跑出60里地去迎接。齊白石本來很高興期待老師的到來,但看到這種十分明顯的待遇差,心中憤懣,據(jù)說當時氣得臉色發(fā)青,渾身發(fā)抖,當下收拾行李,也沒告別就走了。回到家鄉(xiāng)后。終日吮毫蘸墨,刻苦作畫。4年后,再出門,藝術功底已經(jīng)突飛猛進了。
像齊白石這樣的人,是典型的脾氣大,本事也大。他有十分的脾氣,更有百分的能耐。因為他的脾氣,始于別人,但最終落在自己身上,“你們看不起我,我一定畫出個樣子來給你們看看?!北镏豢跉?,他將自己的本事磨煉得更好更精,能耐大了,這暴脾氣也便成了后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故事的哲理:
在職場上,每次要發(fā)脾氣之前,先想想是要解決問題,還是只是一時發(fā)泄情緒。人有脾氣沒問題,但脾氣不能大過自己的本事。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