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雯
【摘要】所謂物權行為,指的是以物權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為目的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理論是指物權變動不是由債權行為承擔的,而是由一個以履行名義的法律行為完成的,這個法律行為是典型的物權行為,它以實現(xiàn)物權轉移合意為內(nèi)容,具有獨立性,并且為了交易安全,也應被賦予無因性,原則上不受原因行為影響的理論。
【關鍵詞】無因性 獨立性 物權行為公示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概述
在法律行為中包含了物權行為,學者將法律行為的概念和理論加倍修飾,形成了物權行為。德國的普通法法學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時候,是在19世紀的時候發(fā)展形成了物權行為理論。此前,在“實用法律匯編”中已有相似的思想。該匯編采取“取得權源與取得方式”的理論,提出了“名義”和“形式”是所有權的移轉中必不可少的兩個先前要素。根據(jù)當時已經(jīng)有具有的法學研究前提,德國歷史法學家薩維尼率先提出物權行為理論的觀點。
法契約雖然是法律社會中最普遍的,但同時也是卻是最繁雜的,契約貫穿了整個法律制度。不僅如此,它們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之一。因為雙方之間對占有物與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在交付中體現(xiàn)出來,同時也確定了行為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所以說交付是一個真正的契約。
二、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內(nèi)容
區(qū)分原則作為物權行為理論中的重要組成之一,具體是說在物權發(fā)生變動時,分為兩個法律事實——物權發(fā)生變化的原因與結果,它們因法律的不同其成立和生效的依據(jù)也不一樣。不管如何物權發(fā)生變化時,它的成立與物權發(fā)生變化都基于不同的事實情況,并且,是兩個有區(qū)別的的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承擔義務的同時也享受了權利;在結果與在原因的行為上則不同,它在當事人造成物權的發(fā)生變化后能使物權能夠發(fā)生排他性的后果。
在物權變化的公示制度中,要求責任人承擔并履行公示的義務,這樣我們就能夠從外部表象對物權的是否變動進行判斷。在公認的法律充分的保護中,有效的物權保全依賴于公示義務的履行。在參加交易的過程中,第三人可以根據(jù)公示具有辨認、判斷物權的標準。在一般情形中,免除本質性審核,通過公式的外部表面現(xiàn)象即可安心達成交易。一旦權利上的瑕疵在交易過程中出現(xiàn),法律只能依據(jù)是否公示作為客觀參考標準,來平衡當事人之間形成的交易沖突。
物權行為的抽象原則,被我國學者稱為無因性原則,這一項制度設計是建立在對立法政策的考量基礎。這一項制度設計代表了物權法上的效力并不是因為債權的發(fā)生而發(fā)生。正如學者所言:物權行為的有因主義是由于該物權行為受到了債權的左右。反之,無因性行為是指,物權行為的發(fā)生不因為債權的發(fā)生被左右。倘若對于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含義想要更深一層的了解,就應該從物權行為與其得以獨立存在的債權上的法律關系之間效力上的結構來理解。
三、物權行為理論的價值
在當事人的行為中,對出賣人與買受人交付標的物與支付對價的行為同時進行審核考察,起到了它們利益的作用。對于買方支付價金與賣方交付標的物所有權的使命,都存在于買賣合同中。站在買方的立場中,對于貨幣所有權的轉移來說,其獨立性與抽象性是最明顯不過的。自物權理論被提出的數(shù)年來,無因性的存在被認定是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法學家們認為是抽象性原則獨有的“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在此之前,法律偏向于保障真正的所有權人的權益,而今就當下的法政策來看,應該更傾向于對潛在于交易秩序中的受益人的權益為方向的保護。在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規(guī)則中,第三人取得的物權不受到前手合同的撤銷或失效的影響。如果契約的無效結果發(fā)生,雙方應當返還財產(chǎn)以及所擁有的財產(chǎn)所有權。但是,合同被的宣告無效抑或是被撤銷如果在涉及標的物為第三人取得的條件中,其結果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因為雙方的返還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不存在了,必須維持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如果合同發(fā)生了瑕疵行為,只能以損害賠償來維護受害一方的權益。
在物權公示原則的條件下,“從無權利人處取得的原則”不僅將對第三人是否應該受到保護客觀化的前提下,而且有效地保護了第三人的利益。因此,無論是站在當事人抑或是法官的立場上,均能明確分辨第三人能否受到保護。我們可以說在積極意義的結果中,該理論遠非善意取得制度能比較。基于不動產(chǎn)登記簿對所有人都公開以及動產(chǎn)占有顯而易見的情況下,第三人就不必再為自己主觀意思是否善意去舉證。這與現(xiàn)代飛速發(fā)展的市場經(jīng)濟和常事中的交易相契合。
四、結論
整個民法的體系因為該理論的出現(xiàn)而更加完善的同時,邏輯關系更加清晰。許多反對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是與現(xiàn)實情況相背離,但是,大陸法系的傳統(tǒng)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思維。許多的法學概念在這種抽象的思維中降生,涵蓋了一定的法學基礎。并且,物權行為理論的應用與實踐更為接近,它更加有利于體現(xiàn)了法律的最終目的——公平正義。物權行為及其有關的無因性理論,在交易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因為,無論多么健全的法制體系,買受人與出賣人的地位永遠不可能處于平等狀態(tài)。出賣人比買受人能更多地掌握有關標的物的實際情況,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去控制交易。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所有權人,出賣人會盡到一個善良人管理的義務,小心謹慎地訂立合同轉將所有權進行轉讓。因此,在交易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買方的保護。采用物權行為理論,能夠使雙方的利益處于一個較為平衡的狀態(tài),降低了交易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