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雨洳
摘 要:在力爭全面小康的今天,中國共產黨更加需要堅定的政治信仰來進行全面小康的攻堅戰(zhàn),努力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信仰將會為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防止政治信仰缺失,堅定政治信仰是中國現階段的當務之急。信仰從何處來,作者認為,信仰從文化來,文化是信仰生長的沃土,作者以沙家浜精神為例,論述了如何通過弘揚紅色文化,樹立信仰。
關鍵詞:政治信仰;文化;理想信念
一、政治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是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信仰來源于思想,終結于力量。而“政治信仰”則是個人或者集體對當前社會“政治模式”的理解,并從一階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由于政治信仰的形成是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影響的,一個人生活所接觸到的社會又往往是固定的,所以,政治信仰一經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后,世界上的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者對馬克思的思想無比的相信,無數過去或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當做自己的行動指南和終身的奮斗目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
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脫胎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的信仰信念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共產黨人的鮮明標識。習近平同志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文明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xù)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yǎng)。”在推進新時代的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堅定的信仰就是我們立根固本的源泉。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持。一旦信仰缺失,我們立身固本的根基也會隨之動搖,精神上就會的“軟骨病”,就會在風雨面前搖擺,攻堅戰(zhàn)也會軟弱無力。
而政治信仰的缺失是個人或集體在價值判斷和政治行為導向方面出現了偏差,從而對其信奉的政治系統(tǒng)產生認同危機。斯大林在《悼列寧》中說過共產黨人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其“特殊”就在于共產黨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相當明確的政治信仰,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前蘇聯(lián)解體后,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開始產生質疑。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與共產主義宗旨相違背的生活方式開始悄悄出現。又由于政治信仰的穩(wěn)定性特征,政治信仰的缺失也擁有自身的穩(wěn)定性,這就使得人們很難從政治信仰缺失的泥潭中爬出,繼而陷入更深的泥潭。所以,政治信仰缺失一經形成就很難扭轉。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代,社會主流思想是積極的、健康的,絕大多數人對祖國近些年的蓬勃發(fā)展感到驕傲,并且對于祖國的將來充滿信心。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我們也不能忽視各種聲音的悄然出現,這些聲音企圖動搖我們的思想根基。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可是,信仰不會無緣由的來,所以,紅色經典文化中的精神信仰將成為我們培養(yǎng)政治信仰的沃土之一,沙家浜精神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好的來源。
二、沙家浜精神的基本內涵
沙家浜精神,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實踐中產生的精神信念,是新四軍東進抗日的思想基礎的來源之一,是常熟人民尋求解放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的智慧結晶。沙家浜精神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沙家浜精神中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依靠的就是深深根植于我們民族基因的愛國主義精神。三十六名傷病員,在沒有武裝保護,甚至連衣食都沒有保證的條件下,他們堅持斗爭,粉碎了日偽的“掃蕩”,還保存發(fā)展了革命武裝。在沙家浜這塊革命熱土上,在尋求解放和抗御外侮的過程中,這三十六名傷病員詮釋了對祖國深厚的愛,對生養(yǎng)自己的這片土地的濃濃的依戀之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闡釋了“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這一句話的真正含義。
其次,沙家浜精神具有團結精神。所謂團結,就是“軍民團結如一人”。1927年3月北伐軍進入常熟,土地革命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黨團組織受到嚴重打擊。1939年5月13日葉飛率領新四軍六團從茅山地區(qū)一路東進,來到沙家浜地區(qū),開展游擊抗日斗爭?!敖埂蔽饕浦笾涣粝乱粋€流動的后方醫(yī)院和三十六個傷病員,他們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只能完全依靠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掩護和支持,同時利用蘆葦蕩的有利地形,在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就是在這段時間里,他們與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軍愛民,民擁軍,這就是當時沙家浜地區(qū)的真實寫照。在沙家浜的惡劣環(huán)境中,留下來的傷病員只能完全依靠地方黨組織和無數個“阿慶嫂”、“沙奶奶”掩護,與偽軍斗智斗勇,也正是靠著這種“軍民合一”的團結精神,蘆蕩火種才能保持、延續(xù),成為引發(fā)燎原之火的點點“星火”之一。
最后,沙家浜精神中有勇于擔當的精神。敢于擔當是一種素質,而樂于擔當則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能催人奮進、給人鼓舞。敢于擔當,來自于一種極其強烈的責任心,擔當者會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才會進而勇于奮斗,勇于攻堅,不怕困難,逆流直上。在白色年代,條件艱苦,人們常常要忍饑挨餓,在這種環(huán)境下,假如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精神,是不可能再花費精力去投身到革命中去的。在革命年代中,革命志士為了完成他們的革命事業(yè),拒絕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大后方,體現了共產黨員敢于擔當的勇氣。擔當,就是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弘揚沙家浜精神,切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是內在的,是一種精神的方向,是為我們所仰望并且期待達到的;文化則是外在的,是通過我們的精神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信仰決定了文化的取向,文化則表現出信仰的可能。信仰決定文化,文化通過信仰表現出來。沙家浜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之所以成為文化,就必有其產生的信仰根基。所以沙家浜文化與信仰只是表里的關系,兩者本為一體。
借助沙家浜當地特色。沙家浜在江蘇常熟,地處江南,當初那為三十六個傷病員提供了庇護的蘆葦蕩,在冬日里蘆花飄揚,美不勝收。當地美食鴨血糯、大閘蟹也久有盛名,借由這些美食和美景,吸引游客,讓他們在游玩的過程中,不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也得到文化上的感染,實地經歷,體會當時新四軍堅定的信念,從而得到精神上的升華。
借助“互聯(lián)網+”模式。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將信仰與產品跨界融合,制作一些文化周邊產品,在物質上吸引人的同時,給每個產品附上一個小故事,賦予它以文化的內涵,讓人們了解這一段歷史,從而體會到其中的精神力量,并在日常生活中轉化為精神動力,即信仰。
借助多媒體作品的形式。京劇《沙家浜》在中老年人之間流傳度頗高,但是年輕人卻對其知之甚少,這并不是說京劇這一藝術形式已經過時,而是我們不能將文化的傳播形式單一化,僅僅把傳播沙家浜精神的方法局限于京劇這一傳播形式,紀錄片、小說、電影等等目前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都可以借鑒,甚至小朋友喜歡的動畫片的形式也可以嘗試。多種媒體,多種渠道,不忘歷史,體味文化,形成信仰,這才是弘揚沙家浜精神的目的所在。
文化是信仰形成的沃土,信念將會給我們帶來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的追求永遠不會過時,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將會是推動人民努力奮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一個“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決勝階段,堅定的信仰不可或缺。弘揚文化,堅定信仰建設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戴嘉枋.樣板戲的風風雨雨[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
[2]《信仰的力量》編寫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信仰的力量[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
[3]任仲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4]李維.習近平重要論述學習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楊曉慧.信仰·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力量[J].東北師大學報,2018,(1):15-20.
[6]王康.論多元文化視閾下的大學信仰教育[J].教學與研究,2016,(9):90-95.
[7]李向平.“信仰缺失”,還是“社會缺席”?——兼論社會治理與信仰私人化的關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5):107-222.
[8]戴建忠.精神信仰的邏輯圖式及政治相關性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4,(5):42-46.
[9]夏鑫,祁松.試析目前我國存在的政治信仰危機[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5):53-56.
[10]董康成,王健,王金生.西柏坡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