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釋義]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識而相互發(fā)生了誤會、沖突、爭端。
傳說,龍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主管東邊的清水河,二兒子主管西邊的西沙河。清水河河大水深,兩岸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民生活富足;西沙河沙多水少,土地干裂,民不聊生。為此,兄弟二人見面就要吵,老大愛炫耀自己,老二心中不服氣,所以兩人很不和睦。
有一天,兩兄弟又碰到一起,一見面就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地吵起來。吵到后來,老大說:“弟弟,你不是娶了個能干的媳婦嗎?讓她幫你下雨不就行了?如果能連續(xù)下上三天三夜的大雨,我就把我的清水河神廟讓給你。”老二說:“一言為定?!崩洗笳f“決不反悔?!眱扇肆⑾伦謸?jù)就各自散了。 原來這二兒子的妻子是雷公的女兒,她找到雷公把事情一說,雷公就給了她一支降雨令。
三天之后,大雨瓢潑,傾盆而下,連續(xù)下了三天三夜,沖破了西沙河的土壩,后來雨水居然沖進了龍王大殿,龍宮也搖搖欲墜,老龍王趕快派人找二兒媳婦求情,大雨才停了。
后來人們就用“大水沖走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rèn)一家人”這句俗語來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識而發(fā)生了誤會、沖突、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