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虎,解彥玲,鄭火青
(1.浙江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巢蟲蛀食巢脾,引起“白頭蛹”,影響群勢發(fā)展和蜂蜜生產,嚴重時引起整群飛逃,是中蜂的主要病蟲害之一。但其實在中蜂養(yǎng)殖過程中,巢蟲的問題并不可怕,只要防控措施得當,巢蟲完全可防可控,可避免施用任何藥物。防控巢蟲的常用飼養(yǎng)管理措施包括飼養(yǎng)強群、及時清理箱底蠟屑、及時淘汰老舊巢脾、清理消毒蜂箱、適當縮小巢門、避免蜂箱放在光源附近等。而除這些之外,有一項措施常被忽略,即用寄生蜂防控。
寄生蜂是寄生性膜翅目昆蟲的統(tǒng)稱,它將卵產于其它昆蟲的體內或體外,并借助寄主的營養(yǎng)來完成其后代的發(fā)育。寄生蜂作為天敵在控制害蟲的種群數(shù)量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為具有無污染、無殘留及經濟高效的優(yōu)點,是害蟲防治的一種重要手段。寄生巢蟲的寄生蜂有蠟螟絨繭蜂(Apanteles galleriae) 和蠟螟凹頭小蜂(Antrocephalus galleriae)。這2種蜂自然存在于蜂巢內,是大蠟螟和小蠟螟的天敵。游蘭韶等[1]和何建云等[2]報道分別在貴州仁懷縣和湖南長沙中蜂巢內發(fā)現(xiàn)有這2種寄生蜂,代平禮等[3]報道在山西石樓縣義牒鎮(zhèn)中蜂場發(fā)現(xiàn)蠟螟凹頭小蜂。筆者在浙江杭州的實驗蜂場發(fā)現(xiàn)蠟螟絨繭蜂,且該寄生蜂在蜂群里的發(fā)生率很高。推測這2種寄生蜂廣泛分布于中蜂分布區(qū),但因個體小、數(shù)量少,未引起關注。
何建云等[2]研究了蠟螟絨繭蜂對大蠟螟幼蟲的寄生作用。蠟螟絨繭蜂能寄生大蠟螟1~4齡幼蟲,偏愛寄生2~3齡幼蟲,對4齡幼蟲的寄生能力隨日齡增大而逐漸下降。蠟螟絨繭蜂一生最多可產卵68粒,產卵位置多在寄主體內的1~4腹節(jié)。蠟螟絨繭蜂多數(shù)在寄主體內只產1?;?粒卵,可在同一寄主體內產多粒卵,最多時可達11粒,但最終只有一頭絨繭蜂幼蟲能正常完成發(fā)育,1只寄主幼蟲只出1只寄生蜂。蠟螟絨繭蜂這種主要寄生大蠟螟的低齡幼蟲的特性,導致蠟螟幼蟲死于嚴重危害之前,這對減少當代蠟螟的危害和下代蠟螟的數(sh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蠟螟凹頭小蜂每頭雌蜂可產卵25~31粒,其寄生率可達70%左右。蠟螟凹頭小蜂在蠟螟幼蟲和蛹內完成卵、幼蟲、蛹等階段的發(fā)育,羽化時咬破蠟螟蛹殼前端頂蓋而出。
應用這2種寄生蜂防控巢蟲,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正確認識寄生蜂,不把寄生蜂當害蟲消滅。這2種寄生蜂成蟲(尤其是蠟螟絨繭蜂)在中蜂群內都比較常見,查蜂時可在巢脾或箱壁上看到,只是常被當作害蟲被消滅。這種“誤殺”恰恰助長了巢蟲的危害。
(2)中蜂蜂群慎用藥。一般寄生蜂對藥物更加敏感,蜂群施藥后,首當其沖的是這些寄生蜂受到危害。
(3) 要與其他防控措施配合使用。一只螟蛾產卵幾百粒,而一只寄生蜂只產幾十粒卵,而且還經常在同一寄主體內產多粒卵,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寄生蜂防控巢蟲。但寄生蜂確是其他防控措施的良好補充。
(4)要與斯氏蜜蜂繭蜂(Syntretomorpha szaboi)相區(qū)別。斯氏蜜蜂繭蜂是中蜂的寄生蜂,是害蟲,但形態(tài)與蠟螟的2種寄生蜂相似。徐祖蔭等[4]和代平禮等[5]曾對養(yǎng)蜂業(yè)相關的3種寄生蜂進行系統(tǒng)比較,本文不再贅述。三者的形態(tài)比較見圖1。斯氏蜜蜂繭蜂與兩種有益寄生蜂比較,典型的區(qū)別是斯氏蜜蜂繭蜂的腰細,顏色更黃。
總之,蠟螟絨繭蜂和蠟螟凹頭小蜂作為蠟螟的寄生性天敵,都應該加強保護和利用。在有這2種蠟螟寄生蜂存在的地區(qū),特別是在斯氏蜜蜂繭蜂非疫區(qū),利用自然存在的寄生蜂,甚至通過人工繁育后投放寄生蜂防控巢蟲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1 斯氏蜜蜂繭蜂、蠟螟絨繭蜂和蠟螟凹頭小蜂形態(tài)比較斯氏蜜蜂繭蜂為害蟲,蠟螟絨繭蜂和蠟螟凹頭小蜂為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