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尼采說:“藝術家是一個呈現(xiàn)者。”無論在哪個時代,好的藝術家內心深處,都有著悲憫的情懷。不管性情放浪不羈還是灑脫豪邁,他們都會對所處的時代進行深刻的觀察與思考,而后以藝術的形式將所感所想進行呈現(xiàn),引起社會反思。近年來,鄉(xiāng)村方面的作品很多,我認為,在諸多藝術家中,潦寒是最為成功的一個。
認識潦寒,是在8年前。那時,我負責雜志文化欄目,他寫的短篇小說在該欄目刊發(fā)。他的小說,大都取材于河南漯河一個名叫栗門張的村莊,濃厚的鄉(xiāng)村氣息透過紙張撲面而來。
潦寒是一個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作家,1977年出生于漯河栗門張村。18歲時,處女作《高高的栗門樓》便驚嘆了時光。而后,《一個村莊的64個人》《故鄉(xiāng)在紙上》相繼出版。
初見潦寒,便能感覺到他是一個性靈舒展、奔放自由的人,性情中流露著一股儒雅氣質和魏晉風度。相識之后,偶有機會,便會與潦寒小聚。見面的地點或是他的家里,或是門口的小酒館。他長我兩歲,我們算是同齡人,話題也有更多的契合點。
作為一個作家,潦寒對文學的追求執(zhí)著而篤定。他房間的書架上,擺滿了書籍,儼然一個家庭圖書館。這些書除了國內外名著,還包括人物傳記、經(jīng)濟學、哲學、企業(yè)管理、歷史紀實,甚至美食和數(shù)學方面的書籍,他都要買來讀。潦寒讀書,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泛讀,而是真讀,是精讀,并且許多書他都讀上多遍。每天早上6點鐘起來讀書,已經(jīng)成了他不可更改的生活習慣。熟讀書籍5000冊,讓他“自負”得敢于“睥睨”當下文壇。
認識潦寒的人,大都會說他是一個極具個性的作家。在我看來,他的個性,主要體現(xiàn)在獨特的言詞和新奇的觀點之中。你和他談話,他總會時不時地說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但這些觀點和創(chuàng)見,獨特而不另類,新奇而不偏執(zhí),通常飽含哲思,品咂過后總能給人以暢快的頓悟之感。
除了富有哲思,潦寒的許多話都給人以直抵心靈的共振。比如關于讀書,他說“讀書要像喝水,渴了再讀”。他的另一句話,“人有多孤獨,就有多深刻”我也記憶猶新,但總是有些費解。他的深刻是容易讓人感知的,或游弋于著作里,或閃現(xiàn)在言談中。但是,他所謂的孤獨指的是什么呢?
直到認真讀完他的第三版《故鄉(xiāng)在紙上》,我才有所領悟。
在《故鄉(xiāng)在紙上》的自序中,潦寒寫道:“為了寫作,我心甘情愿做一只井底之蛙,一只見過天的井底之蛙,一只正直孤獨的見過天的井底之蛙。”這句話,讓我沉思良久,性情灑脫狂放的潦寒,為何會心生如此充滿矛盾和感傷的比喻?
“我所做的一切,都源于我對這片土地的愛,源于文學不但需要深刻,更需要美麗的認知,源于內心的力量和骨子里的悲憫感?!薄对谶h方了解故鄉(xiāng)》一文中,潦寒這樣寫道。
他同時還寫道:“我寫了15年卻沒有寫出我們的村子,我的一生或許會永遠地寫下去,會不會永遠在村子里面,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我的故鄉(xiāng)不僅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創(chuàng)作的精神故園,一個來自靈魂深處和骨子里體驗生命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發(fā)點?!?/p>
在潦寒眼里,寫作是一種責任。確切地說,寫好自己的故鄉(xiāng),是他一生的責任。正是這種責任,常常讓他“胸中千萬事,援管了無蹤”,他擔心手中的筆不能寫出故鄉(xiāng)的精神實質和心靈生態(tài);也正是這種責任,他覺得自己活得那么的被動和充滿思考的挑戰(zhàn)性,而思考的負擔和壓抑著的傾訴的欲望,夜夜折磨著他的靈魂。
“正是在這種折磨的壓抑中,我找到了責任背后的理由與崇高感,找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使命感。”潦寒說。毫無疑問,這種責任背后的崇高和使命,成了他將故鄉(xiāng)從心頭寫到紙上的不竭動力和涓涓源泉,使他以宗教般的虔誠與赤子般的熱忱繼續(xù)書寫著故鄉(xiāng)。
多少個日日夜夜,潦寒在書海中踽踽獨行,在深夜里閉目沉思,他要讓故鄉(xiāng)從過往時光中走來,將故鄉(xiāng)的人或事生動而豐滿、絢麗而厚重地進行呈現(xiàn)。
《故鄉(xiāng)在紙上》近20萬字、40篇文章,寫了故鄉(xiāng)的歷史和當下,以一種樸素而悲憫的情懷將故鄉(xiāng)的滄桑變遷,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的經(jīng)年往事進行了原汁原味的回憶;《一個村莊的64個人》以八卦中的八個卦名為整部小說的敘事構架,以質樸詼諧、生動豐滿的筆觸書寫了64個人物故事,對村民的淳樸善良、勇敢智慧、愚昧無知、狹隘粗暴等人性特點進行了精彩描摹。
潦寒的文字是淳樸詼諧的?!板N子去滄州了,揣著斧子去的。”小廟臺的三旺眉飛色舞地說。“揣個斧子?拿個槍,他也是軟蛋?!备患濋]著眼,慢條斯理地說?!巴米蛹绷诉€咬人哩!”三旺說話扯嗓子,脖子上的筋不由自主地又跳了起來。這是《活著》一文中的對話。這篇文章,講的是故鄉(xiāng)錘子的媳婦三妞和同村的九德一起去滄州賣包子的事,錘子忍受不住村民的流言蜚語,去找兩人“說事”,結果離滄州還有100多公里,他的氣就全消了。全文故事情節(jié)簡潔明快,主要通過淳樸詼諧的對話,將主人公生活的平淡和辛酸、情感的糾結與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
潦寒的文字是優(yōu)美生動的。老羊在溫暖的陽光下,臥在斜坡上邊瞇著眼,不停地反芻。兩只小羊頑皮地抵起頭了,聽到咚的一聲,綁緊都會不由自主地“喲”的叫一嗓子,“這兩個搗蛋鬼,我都疼了,你們還不怕疼?!痹凇堆虻拈T》一文中,潦寒側重情景的描寫,文筆時而清新優(yōu)美,時而生動凝練。他對主人公綁緊的羊被偷后絕望神情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綁緊喃喃地說這話時,仰著臉,那淚珠順著那刀刻般的皺紋一點點向外浸滲,能讓人清晰地看到那淚珠中的鹽分……他那種神情絕對不是用我們所說的憤怒、悲傷或者怨恨所能概括的,那是對生命的光明與黑暗的一次至關重要的賭注。
潦寒的文字是真摯感人的。在書中,潦寒多個篇章都有對父親的描寫,他飽含深情地回憶父親的心靈手巧、聰明智慧、深明大義、堅強不屈以及對生命的不甘。特別是提到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和影響時,那種發(fā)自靈魂深處的情感噴涌而出。在書中,很難找到煽情的語言和情節(jié)。潦寒對人物故事描寫的駕馭可謂出神入化,他通常采用“大寫意”式的描寫手法。然而,那些平淡淳樸、自然粗糲的語句,總能表達出強烈的人物情感。讀潦寒的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不喜歡將讀者感動得流淚的人,他甚至有意避開這方面的描寫。許多文章,都是當你的情緒波瀾將起時,他突然筆鋒一轉,故事情節(jié)到此戛然而止。然而,即便如此,幾篇文章仍能讓你淚眼婆娑?!赌赣H七十歲》是潦寒寫給母親的唯一文章。整篇文章,樸素得如同家鄉(xiāng)冬日的田野。然而,一字一句都飽含著對母親的愛,你甚至能感覺到他寫作時心靈的顫動。“做一輩子生意的我爺爺喜歡算計,嚴重到算計家人,怕家人吃,自己的親生子女不忍心,就防著唯一的外姓人———我的母親。”“母親倔,真的不吃了。收麥季節(jié),她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回家又做飯,卻忍著不吃。第三天在院子里洗菜時,暈了過去。”“挨了(叔叔)打的母親經(jīng)常指望父親回來主持公道!誰知父親知道后像沒聽到一樣?!薄皶r間長了,母親學會忍了,直到我大哥二哥長大?!薄叭嗄赀^去了,母親說這句話時悲切的表情,凄然的聲調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p>
故鄉(xiāng)是什么?潦寒告訴我們,那是讓我們記住來時的路的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河流,有遼闊的田野,有綠色的菜園,有深愛著我們的家人和敦厚的父老鄉(xiāng)親,那里回蕩著我們的鄉(xiāng)音,繚繞著我們的鄉(xiāng)愁。
每一個村莊的形成和演變,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和我國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一樣,潦寒的故鄉(xiāng)也是從歷史的塵煙中緩緩走來,被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滋養(yǎng)著從遠古走到現(xiàn)代,從原始走向文明,從貧困走向振興。從某種意義上說,潦寒的故鄉(xiāng)就是我國鄉(xiāng)村的濃縮。在時代面前,點綴在遼闊土地上的故鄉(xiāng),如同閃爍在浩瀚夜空中的繁星,雖遙遠渺小,卻熠熠生光,帶來希望。
站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偉大時代節(jié)點上,我們應該感謝潦寒,感謝他以生動高拔的筆觸,將故鄉(xiāng)從心頭寫到紙上,將故鄉(xiāng)和波瀾壯闊的時代進行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