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華
中國有端午節(jié),法國有“可麗餅日”。
諾曼底地區(qū)的圣米歇爾山是法國重要的觀光景點,因為潮汐的關(guān)系,景致總是撲朔迷離,時而是座孤島,時而則是雄踞地平線上的一座宗教圣地。進入城中,盤旋而上,修道院與教堂的小巷里羅列著許多餐廳,菜色也許有異,但都賣一種當?shù)靥禺a(chǎn):薄薄的可麗煎餅。
今天,可麗餅不僅是法國各地都可見到的美食,它的身影也出現(xiàn)在世界許多地方。這種將面團在平底鍋或鐵盤上煎出來的法國薄餅,搭上各式各樣甜咸口味的配料,對折兩次,置于盤中,可以在星級餐廳中享用,也能在街頭小吃攤上品嘗。
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各自的煎餅,中國人吃的餡餅、大餅與蔥油餅,美式的松餅和日本的銅鑼燒,都屬煎餅家族。在古希臘,煎餅即已出現(xiàn),而且從字源上來看,與煎鍋和面糊有關(guān),加上蜂蜜,多被當成早餐食用。至于可麗餅,算是煎餅家族的后生晚輩了。
12世紀時,十字軍帶回來蕎麥這種作物。圣米歇爾山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多雨,氣候溫和,加上酸性土質(zhì),十分適合蕎麥的生長。蕎麥不是麥類的禾本科植物,面粉顏色比麥子深,在布列塔尼被稱為黑麥子。中世紀的歐洲,使用磨子磨麥,要向當?shù)仡I主繳稅,如果使用大型磨坊,更要支付一筆費用給磨坊主人,而蕎麥則可免掉這些捐稅,很快成了該地農(nóng)人與漁夫的主食。在民俗文化中,蕎麥甚至被視為撒旦的造物,而麥子潔白高貴,源自于神,二者身價天差地別。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麗餅從農(nóng)家之中誕生,慢慢由簡而繁,14世紀時,我們便見到以蕎麥制作可麗餅的食譜。
法國的可麗餅日是2月2日,這個日子正好在圣誕節(jié)后40天。在猶太人的傳統(tǒng)中,頭生的男嬰要歸給神,而母親在分娩40天后,要到圣殿中行潔凈禮?!缎录s》中記載,圣母瑪利亞在耶穌誕生后40天到耶路撒冷,要把孩子獻給神。隨著基督教不再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紀念性的節(jié)日逐漸出現(xiàn),4世紀起,2月2日成了獻主節(jié),又稱圣燭節(jié)。在這個日子,信眾帶著蠟燭到當?shù)氐慕烫?,祝禱賜福后,便把蠟燭留在教堂以供接下來的一年使用。蠟燭象征耶穌基督,燭體是他的肉身,燭蕊是他的靈魂,燭光是他的神性。
在圣燭節(jié)時,亦會享用煎餅,起先是分給來羅馬朝圣的信徒,后來成了此日的習俗。金黃色的圓形煎餅有如太陽,不僅讓人想起耶穌,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中,亦標示著寒冬與春天的交替。這天以后,白日漸長,新的農(nóng)忙季節(jié)也將開始。
可麗餅在布列塔尼地區(qū)出現(xiàn)后,便融入圣燭節(jié)的習俗中。到了19世紀,巴黎擴大發(fā)展,法國各地人口逐漸涌入。布列塔尼人因著地緣之便,聚居在蒙帕納斯火車站附近,他們帶來家鄉(xiāng)的手藝,開起可麗餅店,使這種地方美食進入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今天這里仍是巴黎可麗餅店密度最高的地區(qū)。19世紀末,火焰橙汁薄餅問世,雖然對于第一次品嘗這道甜點的是不是英王愛德華七世仍有爭論,但可麗餅卻由此被推向新的高峰,進入世界性的舞臺。
現(xiàn)在,可麗餅已不單由蕎麥制作,甜的口味多半來自小麥面粉,而蕎麥的特殊風味則適合咸的配料。法國人還會將可麗餅配上蘋果酒一起享用,這同樣是來自布列塔尼的傳統(tǒng)。
今天,在法國不一定會特別紀念圣燭節(jié),甚至連可麗餅也要在商業(yè)營銷的提醒下家人才會聚在一起享用,但是這道美食原有的傳統(tǒng),不一定過時,而新加入的,也可能綻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