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歆煜 范學新
馬祖常是元代詩壇上一位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詩人。他從小生長在中原,受他父親的教誨,學習儒學,研讀儒家典籍。生長環(huán)境和所受教育使他對漢文化的認識日益加深,他尊崇儒學,熱愛儒家文化,用漢文寫詩歌,他的創(chuàng)作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被元文宗譽為“中原碩儒唯祖?!?。
馬祖常(1279-1338),字伯庸,號石田,其先祖為西域雍古部,后隨父寄籍光州(今河南潢川),是元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詩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庫全書》。他的詩作當時廣為流傳,至今享有盛名。
一、馬祖常的人生經(jīng)歷
馬祖常出生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其祖先系雍古部(今新疆)人,先世為西域雍古部貴族。
(一)出仕前,聰慧好學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1279),南宋滅亡,元朝開啟了大一統(tǒng)時代,馬祖常在這一年出生。馬祖常從小就特別喜歡學習,《馬祖常傳》云:“祖常七歲知學,得錢即以市書……既長,益篤于學?!瘪R祖常十一歲時,父親因得罪權貴被罷官,于是他跟隨父親遷居到儀真(今屬江蘇儀征市),在那里生活了將近十年。在這十年里,馬祖常謹遵父親教誨,發(fā)奮讀書,認真踏實,勤學好問,后由蜀中儒學家張摐傳授學業(yè)。
大德五年(1301年),他父親進奉訓大夫,他便隨父親遷居光州,在這期間,他更加勤奮刻苦,經(jīng)常閉門不出,學習漢文化典籍,有時也和父親一起教別人學習儒學知識。他從小在儒家思想和漢文化的熏陶下成長,從他的曾祖父開始,其家族就特別重視儒家文化,在曾祖父的教導下,他的祖父、父親都十分尊崇儒學,主張讀書,而非騎射,這和西北民族的習俗背道而馳。
未入仕前,馬祖常一直學習儒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和漢文化的影響,他熟讀百家典籍,為以后進入仕途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入仕后,卓爾不凡
元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唐末以來南北對峙、民族政權長期并存的局面,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推動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元世祖時期,為了方便管治國家,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忽必烈在朝中任用大批儒臣。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蒙古人、色目人只要通過兩場就可賜進士及第,馬祖常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在鄉(xiāng)、會兩次考試中皆為第一。馬祖常滿懷壯志,期望憑借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光耀門楣。
做官期間,他關心國家大事,心系黎民百姓,大公無私,秉公執(zhí)法,觸動了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惹怒了權貴,仕途受阻。他敢于進言,敢于彈劾貪官污吏,表現(xiàn)出過人的膽識和勇氣。《馬祖常傳》曰:“俄改宣政院經(jīng)歷,月余辭歸。亡何,奸臣復相,左遷開平縣尹,因欲中傷之,遂退居光州?!碑敃r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奸臣當?shù)?,小人得意,馬祖常毅然決定退居光州。
中國歷史上有好多文人滿懷壯志,選擇步入仕途來施展自己的抱負,卻遭受奸人迫害。馬祖常所處的朝廷政治腐敗,貪官污吏霸道橫行,而他不愿與其同流合污,因而仕途不順,壯志難酬,但他的膽識和才學足以顯現(xiàn)他的卓爾不凡。
二、馬祖常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
馬祖常尊崇儒道,他從小學習刻苦認真,被儒家文化所吸引,生活在中原也為他研讀儒家典籍提供了方便。讀書期間,他去過很多地方,開闊了眼界,增長了閱歷,從而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
(一)儒家思想對馬祖常的熏陶
馬祖常出身于基督教世家,但他以儒學著稱于世。他的儒學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據(jù)陳桓考證:“馬氏之儒學,肇自祖常曾祖月合乃……成于祖常父馬潤,至祖常乃大以肆也?!瘪R祖常的曾祖父非常重視儒士,到了他的父親馬潤,不僅自己和其子女研讀儒家經(jīng)典,也教別人學習儒學。馬祖常從小受到父親教導,學習儒術,練習漢字,他尊崇儒家經(jīng)典,他熱愛儒學典籍并刻苦研讀,為此有“三年不窺園,自謂五經(jīng)笥”(《壯游八十韻》),“夜讀五經(jīng)同異處”(《盤居李氏》),“白發(fā)山中抱孔經(jīng)”(《宿興化縣界》)等詩句,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儒家典籍的喜愛。
通過多年來對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馬祖常發(fā)現(xiàn)儒家經(jīng)典不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可以治國安邦,拯救黎民百姓。他是貴族的后代,屬于統(tǒng)治階級,是受重視的上層人士,但他對儒學的喜愛超過了大部分漢人,他對儒學的崇拜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如“哺此萬齒饑”(《新歲丁卯》二首其一),“架上道書研宇宙”(《題若蓉》),“孔階力攀躋”(《飲酒》其五)。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馬祖常在學習儒學的同時,力求把儒家思想運用到實踐中,反對空學,重視實學,如“儒功誰表率”(《秦元卿家慶圖》),“所貴求儒效”(《送王伯弘平章》),“七州課最求儒效”(《送胡長史之浙憲》)。
馬祖常還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來修身養(yǎng)性。受朝廷重用時,他積極參與國家大事,關心百姓疾苦,后來觸動了權貴利益,遭遇挫折,就隱退光州。他欣賞陶淵明的心境,有“伯夷恥粟餓,屈原避讒死。獨有柴桑翁,一不失張弛”(《讀陶潛詩》)。
儒家重視“孝”“仁”,馬祖常同樣重視“孝”“仁”。在他年幼時,母親去世,三十五歲時,父親去世,兩位至親離世,使他悲痛萬分,寫下了“我情終不樂,日思我親仁……興念轍涕泣,有酒亦逡巡”(《飲酒》六首之四)這般詩句,對于父母的感恩和思念長存于他心中。他還寫了很多贊揚孝子的詩,如《贈廬州黃孝子》《孝子徐生卷》《祖母求生》等。
(二)馬祖常的游學經(jīng)歷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馬祖常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游歷中度過。少年時期,父親四處為官,他一直跟隨左右,青年時期,他去了許多地方,游賞眾多美景,做官后,游覽大河山川,開闊了眼界和心胸,對其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很大影響。
馬祖常幼年居無定所,1279年出生于江陵,1289年,因父親不愿與小人同流合污,得罪權貴,遂和父親遷居儀真。在儀真的十年,他和父親一起參加勞動,體會到下層百姓的艱辛,親眼目睹了吃不飽穿不暖的社會現(xiàn)實。他對百姓的苦難生活觀察細致入微,有描寫“秋寒無衣霜冽膚,鳴機織素將何須”(《繅絲行》)的蠶婦,還有刻畫“賣田當保馬,無褐過三冬”(《馬戶》)的養(yǎng)馬戶。馬祖常的這類詩大多深刻反映了百姓的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真實大膽地對統(tǒng)治階層進行批判。
1306年,馬祖常出游齊魯,這里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是孔子生活過的地方,充滿濃郁的儒學氣息,馬祖常在這里游賞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寫出“峨冠擬魯儒,短衣真楚制”(《壯游八十韻》)的詩句。馬祖常做官后,在扈從皇帝至上京途中,寫下了大量的紀行詩,如《丁卯上京四絕》《上京抒懷》《龍門》等,大多是描寫上京獨特的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在這期間,馬祖常也親眼目睹了民間百姓的疾苦和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如“宛宛陶穴民,艱難謀樹藝”(《壯游八十韻》)。馬祖常為官期間,對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深感痛心,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針砭時弊的作品。
三、馬祖常詩歌的題材和內(nèi)容
《石田先生文集》存有馬祖常的詩歌700多首,內(nèi)容豐富,題材多樣。元代,文化出現(xiàn)了相互交流與融合的局面,馬祖常是一位少數(shù)民族詩人,但他的詩歌內(nèi)容許多都有漢文化的印記。
(一)山水田園詩
從南朝謝靈運開始大量創(chuàng)作以山水為題材的詩歌,到了東晉陶淵明以田園為題材寫詩,這兩種題材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融合,到唐代發(fā)展成了山水田園詩。馬祖常創(chuàng)作的山水田園詩,以抒情為主,詩隨心而作,真實感人。他做官前,隨父親居住,參加躬耕實踐,體會農(nóng)事勞動,他熟悉田間勞作,“自覺是農(nóng)師”(《石田山居》八首之四)。他做官后隨皇帝出行,下江南,登嵩山,游齊魯,走遍大江南北,欣賞各處的美景,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感動。辭官后,他以一顆真誠的心去體會田園生活,用詩描繪田園生活的美好,如“可憐芙蓉花,照影秋塘里”(《淮南田歌》三首其二),“花曙鳴山鳥,芹春躍岸魚”(《石田山居》八首)。
馬祖常有的詩氣勢磅礴,如“黃河蕩中潏,萬古費波濤”(《黃河》),沒有華麗的詞藻,簡單幾個字就表現(xiàn)出了黃河奔騰的壯觀景象。他也借山水表達自己的志向,如《雜詠》(其二)“俯仰此身天地內(nèi),滄州重去帶經(jīng)鋤”。該詩歌以“經(jīng)”為鋤,“經(jīng)”是儒家的經(jīng)典,詩人用它來治國救民,施展自己的理想,為國家、為百姓做事情。有些詩歌表達他忘情于美景的閑適心境,如《獨石》“與客坐忘歸,山寒日將暮”,寫出了詩人沉醉美景之中,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表現(xiàn)了詩人的曠達精神。
馬祖常熱愛大自然,熱愛田園生活,熱愛農(nóng)事,由心到情,再到詩歌,情感真摯,發(fā)自肺腑。
(二)反映現(xiàn)實類
馬祖常的詩歌中有些表現(xiàn)下層百姓的苦難,揭露上層生活的奢靡,如《西方濼》二首其二:“野市饑無米,流離惜子孫。”沒有米,百姓帶著兒女流浪乞討,令人嘆息。詩人關心百姓疾苦,能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如《苦寒》五首之三:“離人嘆無衣,原獸淫弓弰。憂端坐耿耿,雞鳴動嘐嘐?!痹娙擞勺约涸馐艿暮渲?,想到流離失所的百姓,心中十分憂愁,難以入睡。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當時百姓可以說是與馬為伴,馬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但統(tǒng)治者看不起養(yǎng)馬人。馬戶干著最累的活,拿著最少的工錢,還時不時地受到貴族的辱罵,生活貧寒艱難。馬祖常的《馬戶》云:“賣田當保馬,無褐過三冬。”詩中并沒有責怪之字,只是簡單的描述,就反映出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平淡中見深奧。馬祖常對下層人民沒有偏見,理解百姓疾苦,《古樂府》《室婦嘆》等詩作都是他對百姓苦難生活的描寫,表達了他對百姓的同情。
馬祖常還有一些詩揭露與諷刺了上層階級的奢華生活,如《淮南田歌》十首之四“秋稅入官倉,雀鼠嘴尖尖”,用“鼠”比喻賊眉鼠眼的統(tǒng)治階級,農(nóng)民好不容易等到秋收,糧食卻被官兵以稅收方式收走,用來供應上層人士的吃喝。百姓辛苦一年,一無所獲,生活十分艱難,如《擬古》二首其一云:“千金為人壽,萬金買名謳。”馬祖常用常見的字詞,描繪出社會的貧富差距,突顯了階級矛盾。
四、結語
馬祖常尊崇儒學,熱愛儒家典籍,關心百姓疾苦。他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一心為國為民,舉薦了許多賢能之士,被元文宗稱為“中原碩儒唯祖?!薄T谠膲?,馬祖常以他極富個性的詩歌占據(jù)一席之地,他自身游牧民族的氣息與中原特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使其詩歌創(chuàng)作別具一格。馬祖常一生都在學習儒學,研讀儒家典籍,并用漢文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文,他關心百姓,關注現(xiàn)實,儒家“仁”的思想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他還對一些人、事、物產(chǎn)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河南省有以馬祖常名字命名的潢川縣馬祖常學校。馬祖常剛正不阿,敢于向權貴斗爭的精神,值得人們欽佩。他勤奮知學,善寫文章,學以致用,時時不忘國家百姓,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伊犁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姜歆煜(1994-),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