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蘇怡汀
陳歡歡以壯族刺繡圖案為模型的水粉作品
4月20日,2019第三屆中國壯族“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暨昆明地區(qū)壯族“三月三”慶祝活動在云南民族大學舉行?;顒蝇F(xiàn)場熱鬧非凡,身穿壯族服飾的少女為走進活動現(xiàn)場的來賓掛上“壯家彩蛋”,表達祝福,打跳、做繡球、唱山歌、舂“粑粑”……一系列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tǒng)習俗在現(xiàn)場進行展示。云南省各個壯學、壯文化研究學會的研究成果,如《壯族服飾圖案大觀》《句町神韻》系列叢書等書籍也搬到了活動現(xiàn)場,不少人駐足閱讀。
前來參加活動的壯族老人王琪祖說:“今天的活動和我小時候過的‘三月三’是一樣的?!被顒拥某晒εe辦,離不開云南省民族學會壯學研究會。云南省民族學會壯學研究會目前有會員400余人,除省級壯學研究會外,我省文山州八縣(市),曲靖市師宗縣,紅河州河口縣、屏邊縣和云南民族大學、文山學院都已成立壯學研究學會,他們以各種方式服務著新常態(tài)下的民族工作。
云南民族大學壯族文化研究學會(以下簡稱“民大壯學會”)成立于2009年7月28日,是云南民族大學的學生社團組織之一。成立至今,共吸納社團成員1400余名。民大壯學會將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民族團結教育落實在每一次社團活動中,致力于引領同學們進行壯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除了組織同學們進行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還有各類豐富的活動內容:組織共青團團日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組織觀影活動,讓同學們通過優(yōu)秀影視作品學習、了解豐富的壯族文化;組織“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讓同學們擔任講解員走進城市里的中、小學校園和周邊社區(qū),向群眾宣傳講解絢麗的壯族文化。
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和豐厚的壯族文化不僅吸引了心系家鄉(xiāng)的壯家學子,還吸引了不少其他民族的同學。民大藝術學院美術學系2017級的學生陳歡歡是一位出生、成長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的漢族姑娘,于2017年加入民大壯學會?!霸谏鐖F招新活動上,學會的同學們展示了打跳、做繡球。我覺得太有意思了,就報名加入了?!?/p>
加入民大壯學會后,陳歡歡對壯族文化的理解逐步加深。她說:“我們專業(yè)有一門‘少數(shù)民族圖案課’,專門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圖案、紋樣。我把壯族的刺繡紋樣做成了一幅水粉畫,入選了系里的學生作品展覽?!鼻安痪?,陳歡歡還和兩位壯族同學一起,在云南民族大學的學生創(chuàng)業(yè)園中成立了工作室,準備銷售一些自己制作的和搜集來的民族手工藝品。
“我們學校的多數(shù)專業(yè)都會設置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關的課程。社團的聯(lián)結讓不同專業(yè)的同學能互相交流和學習,使大家對家鄉(xiāng)文化形成更立體的認識?!泵翊髩褜W會會長儂建峰說。
2019年,共青團云南民族大學委員會授予民大壯學會“明星社團”的稱號。
致力于壯族文化傳承和服務各民族群眾的,還有許多平凡的人,張茂安就是其中的一員。
距曲靖市師宗縣城56公里的龍慶彝族壯族鄉(xiāng)黑耳村,是一個壯族聚居村寨。1964年,張茂安出生在這里。1982年,張茂安高中畢業(yè)后應征入伍,1987年,他退伍后被招錄在師宗縣人民法院工作,之后先后到龍慶鄉(xiāng)人民政府、縣委宣傳部、縣委史志辦、縣總工會、縣安監(jiān)局等單位工作。
1998年至2014年,張茂安擔任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豐富的工作經歷使張茂安對國家有關勞動保障的法律、法規(guī)了如指掌。師宗縣境內有壯、彝、苗、瑤、回等少數(shù)民族7.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6%,當?shù)夭簧偕贁?shù)民族群眾都會離家外出打工。外出務工,與用人單位、企業(yè)主發(fā)生勞動糾紛是常事,一些少數(shù)民族農民工常會向師宗縣總工會求助。從2006年起,張茂安免費為各民族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建議和幫助。他到過全國20多個省市幫助農民工處理拖欠工資、工傷賠償?shù)染S權爭議,為20多位農民工挽回經濟損失300多萬元。
“三月三”活動現(xiàn)場的壯族打跳
在云南民族大學舉行的昆明地區(qū)“三月三”節(jié)慶?;顒由希雍砂幕顒迎h(huán)節(jié)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參加
2013年5月25日,師宗縣壯學發(fā)展研究會(以下簡稱“師宗壯學會”)正式成立,熱心助人的張茂安當選為會長。
師宗壯學會一直致力于研究壯族的社會歷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問題。“報答家鄉(xiāng)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我覺得屬于我的方式就是為家鄉(xiāng)立傳?!睆埫舱f。
張茂安想到以自己的家鄉(xiāng)黑耳村作為師宗縣壯文化研究的切入點。他牽頭成立了編委會,深入村寨廣泛調研、收集資料。27萬字的《黑耳神韻》于2013年1月出版發(fā)行。之后,師宗縣民族宗教局把介紹師宗壯族的書籍編輯任務交給了師宗壯學會。經過張茂安和其他編委會成員的反復論證、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師宗壯族》一書于2017年4月出版。這兩本書為人們了解師宗壯族歷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情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2017年7月,師宗壯學會建立了特設黨支部。黨支部把縣直各單位的壯族黨員組織起來,充分調動黨員在壯學研究工作和傳承保護壯族文化中的積極性。2018年,師宗壯學會特設黨支部的工作受到縣委組織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這幾年,在文山州丘北縣大大小小的群眾性活動中,總少不了何季明、何先海、張英洪和張華這四個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四人組成的“海石兄弟”,是丘北縣的一個原創(chuàng)壯族歌手組合。組合組建于2011年,成立至今發(fā)行了三張專輯:《玩不夠的壯鄉(xiāng)》《恩系壯鄉(xiāng)情》和《人生就像一首歌》。目前,共有70余首原創(chuàng)歌曲,大部分作品用壯語進行演唱。
“海石兄弟”還將壯族民間唱作文化“蓓蕾調”(也被稱為“唄標調”)中的部分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拔覀儔炎逅貋矶家浴聘琛Q。我們自己也喜歡用歌聲來表達情感。”“海石兄弟”組合的主唱何季明說。
說起這些原創(chuàng)歌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主要負責歌詞創(chuàng)作的何季明說,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何季明出生在丘北縣溫瀏鄉(xiāng)六峨村,從小聽著家鄉(xiāng)的壯族山歌、調子長大,讓他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2002年從文山師范學校普師專業(yè)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丘北縣羊街鄉(xiāng)小壩達村委會下屬的革王小學校點工作。
小壩達村是一個壯族聚居村落?!澳菚r候,革王村寨子里面有46戶人家。村里的條件不太好,路、水、電三不通,但每家、每戶對我都非常熱情,把我當自己家人一樣對待。我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的歌曲,很多都是取材于那段生活。最近發(fā)布的第三張專輯里的《思鄉(xiāng)情》,還回到那時工作的村子,取景拍攝MV?!?/p>
“我手機里面有100多首我們當?shù)氐纳礁韬托≌{?,F(xiàn)在只要有機會到壯族的村寨,我就會纏著老人們唱歌給我聽,用手機錄下來。”最近幾年,何季明發(fā)現(xiàn),隨著老人們的離世,當?shù)厣礁?、小調等傳統(tǒng)文化流失的情況非常嚴重。他開始進行各種壯族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他說:“那些山歌、小調里描寫的故事、情景、情感,還有每一句歌詞包含的韻味,我都覺得太美了!如果就這樣消失,實在太可惜了?!?/p>
在何季明看來,要理解、欣賞壯族文化的美,掌握語言是基礎和關鍵?!拔页踔胁砰_始學漢語。那時,我的父母和老師都擔心我說不好漢語,上學、工作會被人嘲笑??涩F(xiàn)在時代不一樣了,觀念也不一樣。我比較擔心自己的孩子說不好壯語,不能真正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之美。”何季明5歲的兒子成長于丘北縣縣城,盡管何季明時刻抓住每一次教孩子說壯語的機會,但孩子對壯語的掌握進程似乎讓何季明并不十分滿意:“還是缺少一個語言環(huán)境。壯語里很多音節(jié)是漢語里沒有的?!?/p>
2012年,何季明加入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學研究會丘北分會(以下簡稱“丘北分會”)。在那里,他認識了其他熱心于壯文化研究、保護和傳承的會員。大家共同的學習、交流讓何季明的壯族文化研究之路越走越寬?!耙驗閺男∩钤趬炎寰劬哟迓洌晕視f壯語,但我對于壯族文字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學習?!焙渭久髡J識了丘北分會副會長陸生雄。2016年10月至今,陸生雄先后在丘北、昆明和廣南等地組織開展了12期壯文公益培訓活動,參訓學員2000余人。何季明通過自學和向陸生雄及其他壯語言學者求教等方式,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壯族的拼音文字。
利用業(yè)余時間,何季明和陸生雄一起創(chuàng)辦了用壯語演播的“壯鄉(xiāng)之聲”音頻。音頻發(fā)布在陸生雄創(chuàng)建的微信公眾號“遇見壯鄉(xiāng)”上。何季明負責壯語音頻的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演播和錄制,陸生雄負責壯語文字的編輯及發(fā)布,他們用音頻講解壯族文化的點點滴滴,目前已更新了70余期。
“可能因為做了這個節(jié)目,還有我們‘海石兄弟’組合出了三張專輯,現(xiàn)在到我們丘北的一些村子里做客,有的老人都能喊出我的小名?!北M管創(chuàng)作、唱歌和做壯語音頻沒有給何季明帶來什么收入,但這樣的時刻總是讓他感到無比開心:“我們‘海石兄弟’的口號就是‘用音樂詮釋壯鄉(xiāng)之美——直唱到老’?!?/p>
西疇壯學會會員身著節(jié)日盛裝
陳歡歡(左一)正在社團活動中做志愿服務
張茂安(左一)
海石兄弟
(本文部分圖片由云南省民族學會壯學研究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