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雯
摘 要:文章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熊足銅鼎為研究對象,試圖延伸出漢代的飲食器具、飲食文化以及圖騰崇拜,進一步深入研究漢代社會在經(jīng)濟、文化等層面的豐富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熊足銅鼎;“漢代高壓鍋”;熊形崇拜
公元前202年,因推翻強大的秦王朝而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獲得勝利而后稱帝,建立漢朝。之后,經(jīng)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孝宣中興”,西漢王朝的國力達到了極盛,成為繼秦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較強盛的朝代之一。當然,漢王朝的實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政治、軍事等國家層面的強盛,與衣食住行息息相關(guān)的習俗、器物等個人層面同樣映射著它的繁榮。
1 不可思議的飲食器具
1968年,在河北保定陵山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大量與飲食、烹飪有關(guān)的器物,如鼎、釜、鑊等炊器,壺、杯、罍等酒器等,不僅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而且設計科學。其中有一件構(gòu)思巧妙、匪夷所思的熊足銅鼎,被稱為“古代的高壓鍋”。
熊足銅鼎通高18.1厘米,口徑17.2厘米,腹徑20厘米,出土于滿城漢墓1號墓(即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銅鼎器身呈橢圓球形,鼎的三足為小熊。小熊為蹲立狀,雙眼圓睜,咧嘴微笑,模樣十分嬌憨可愛。鼎腹兩側(cè)各附一長方形豎耳,鼎耳上各有一只伏臥的獸。鼎耳穿軸,軸穿過伏獸的臀部,使它可以繞軸翻轉(zhuǎn)。鼎蓋像一只倒扣的缽,頂蓋微鼓,上面等間距地環(huán)立四個小獸。合蓋前,先將鼎耳上的小獸掀開;合蓋后,將它翻過來扣在蓋上,再旋動鼎蓋,使伏獸的背正卡在立獸頷下,鼎蓋隨之被閉鎖起來,與現(xiàn)代高壓鍋極為類似!
我們知道在正常大氣壓下,用普通的鍋燒水,只能燒到水的沸點,即100攝氏度,然后即使再加熱,水的溫度也不會高出沸點。高壓鍋就是做到空間密閉,使鍋里面的水加熱被燒開后產(chǎn)生蒸汽,爾后繼續(xù)加熱,由于密閉空間內(nèi)的蒸汽不斷增多,鍋內(nèi)壓力便會逐漸升高。根據(jù)氣壓和水的沸點成正比的原理可知,鍋內(nèi)水的沸點會隨著鍋內(nèi)的壓力不斷升高,那么溫度也隨之上升,就可以輕松超過100攝氏度了。這樣就可以利用高溫、高壓達到快速烹制食物或消毒滅菌的目的。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憑借聰明才智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設計出的這種閉鎖結(jié)構(gòu)類似于現(xiàn)代的高壓鍋,設計之科學、構(gòu)思之精巧,著實令人贊嘆。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銅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銅鼎最早是用于燉煮和盛放肉類的器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和鍋蓋一樣,鼎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鍋內(nèi)物質(zhì)的溫度,防止鍋內(nèi)物質(zhì)因受熱等因素引起液體飛濺、蒸汽外溢,可以使飯菜熱得更快,味道也更鮮美。但是,像熊足銅鼎這樣通過奇巧的設計,使鼎蓋與鼎身嚴密閉鎖在一起的并不多見。劉勝墓中僅出土3件鼎,其中熊足銅鼎制作講究,武帝以后的墓中甚少見到,有專家推測可能此時的鼎仍是祭祀用具,主要用于供奉祭祀,并不用于真正的烹煮使用。
2 高度發(fā)達的飲食文化
器物的講究反映的是文化的重視。飲食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以說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尺。
首先,漢代對于所吃食物的要求非常高。據(jù)《鹽鐵論·散不足》記述,“今民間酒食,殽旅重疊,燔炙滿案,臑鱉膾鯉,麑卵鶉鷃橙枸,鮐鱧醢醯,眾物雜味”,講的就是西漢時期民間食宴的盛況。美味擺滿食案,有燉熟的甲魚、細切的魚片、珍貴的鹿胎,還有雞蛋、鶴鶉、香橙、肉醬等,水陸俱備,充分顯示了當時社會飲食生活的豐富。
其次,漢代對烹飪過程也要求甚嚴。《論語·鄉(xiāng)黨》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雖然描述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飲食要求,但漢代對食物的加工要求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如果烹飪不當,便不會食用。此外,還可通過大量漢代畫像石一窺漢代飲食文化的風俗民情,其中的內(nèi)容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的食物構(gòu)成、食品加工、烹飪技法、飲食制度等,可謂繁華富麗、奢侈講究。
西漢中期以后,國家強盛,飲食已達到物豐味美的程度,富裕人家尤為奢侈。“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彼麄兛谖稁捉筱@,偏愛吃嫩菜幼獸,于是便有人撒網(wǎng)設陷,圍捕宰殺幼禽。還有人整日飲酒無度,以至于當時有詩曾寫到,城里開設的酒鋪多得像江河一樣。就連所用器具也極盡奢華,酒具都要選擇高貴的金杯、銀杯、玉杯,足顯其豪華奢侈。
因此,在連百姓都認為“堪比天大”的飲食方面,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更是講究精益求精了,“甘肥飲美,殫天下之味”。據(jù)史料記載,漢代皇帝擁有龐大的飲食服務管理體系,除了專門管理不同門類食物的官吏之外,還有大量奢華富麗的飲食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設計出如此不可思議的熊足銅鼎了。
3 源遠流長的熊形崇拜
如此精巧復雜的設計之中,除了具備相扣功能的六只小獸之外,鼎足負重托舉的熊也尤為引人注目。漢代造型藝術(shù)中的動物形象相當豐富,面對多樣易變的各種動物形象,恐怕較難理解的就是熊的意義內(nèi)涵了。
圖騰崇拜自原始部落時期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是原始社會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史書記載:黃帝,初居有熊,號“有熊氏”??梢哉f自此華夏民族就與熊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至鯨至禹,又開始出現(xiàn)人變熊的神話?!秶Z·晉語》中載:“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楚辭·天問》中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這些記載都說明“熊”與黃帝及其后夏人的密切關(guān)系,應當是黃帝系部族中一種威望很高的動物圖騰。
而熊的崇拜發(fā)展到漢代達到了高峰期,體現(xiàn)在許多漢代墓葬中的壁畫、磚石上,甚至隨葬品,如鼎、敦、燈上也都有熊的形象。究其原因,要追溯到楚文化對漢朝的深遠影響。楚人的圖騰尤其崇熊,許多楚王的名號都冠之以熊。荊楚自穴熊至考烈王熊元止,共四十六主,其中以熊為名的就有二十九位。另外,《左傳》中載有楚成王被困要吃熊蹯而死的故事,也可一窺楚人的熊圖騰意識。
此外,人們在祭祀時也常借助熊皮來驅(qū)除邪惡。不少學者認為儺戲中除惡驅(qū)鬼的方相氏很可能也是熊的化身,一些畫像石中就把熊刻畫為黃金四目的方相氏形象。漢代普遍流行升仙思想,以漢武帝為例,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方術(shù)。欲升仙必先驅(qū)鬼,加之漢代厚葬風氣的盛行,導致了中國上古神話在這個時期的蓬勃發(fā)展和高度繁榮。這種情況之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內(nèi)涵的“熊”神話就大量涌現(xiàn)在琳瑯滿目的造型藝術(shù)之中。
漢代人生活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飄散著智慧的氣息。在這個神秘、浪漫的年代,他們用無敵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大量充滿科技含量的精美工具,用非凡的才智締造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漢代器物,成就了中國在這一時期的高度繁榮。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孫機.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胡金華.河北考古大發(fā)現(xiàn):石破天驚:滿城漢墓[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
[4]王強.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河北省博物館.滿城陵山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6]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與滿城漢墓[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李雅雯(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MBA碩士,就職于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