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
摘 要:鐎斗,底有三足,旁有持柄,流行于兩漢、魏晉時期,至唐宋時期逐漸消失。關(guān)于其起源、定名和用途等,學術(shù)界一直存在爭議。文章以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文物室收藏的鐎斗為例,結(jié)合前人對鐎斗的有關(guān)研究,試圖對鐎斗、熨斗、刁斗的區(qū)別和鐎斗的來源及功用等問題做一個簡單梳理,以期對鐎斗這一器物有更清晰的認識。
關(guān)鍵詞:鐎斗;來源;功用
鐎斗常見于漢至六代的墓葬中,整體呈盆形,下有三足,旁有持柄,質(zhì)地有銅、鐵、陶、瓷之分,但其定名和用途學術(shù)界尚有爭議。本文對前人有關(guān)鐎斗的研究進行總結(jié),試對鐎斗這一器物進行探討。
1 鐎斗的形制
鐎,《急就篇》卷三中記載,“鍛鑄鉛錫鐙錠鐎”;《說文解字》中記載,“鐎,鐎斗也。從金焦聲。即消切”。似乎鐎就是指鐎斗,但沒有具體特征描述。《玄應音義》卷一引《韻集》,“鐎,溫器也,三足有柄”,對鐎斗作簡單描述。馬衡先生《中國金石學概論》載:“鐎斗,溫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盵1]馬承源先生[2]在其所著的《中國青銅器》一書中認為鐎斗又稱刁斗,為盆形,底部有三足,有柄,口部帶流,對鐎斗進行了具體的文字描述。除文字描述外,鐎斗的實物形象在圖錄中有所記載,許多博物館也收藏了鐎斗的實物。
北宋年間的《重修宣和博古圖》記載有兩件漢代銅鐎斗,分別為龍首鐎斗(圖1)和熊足鐎斗(圖2)。龍首鐎斗腹部呈盆形,腹部一側(cè)有龍首,另一側(cè)為一鳳尾,口部有流。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南朝龍柄鐎斗(圖3)除足為竹節(jié)狀外與此件形制基本相同。這種腹部為盆形的鐎斗便是現(xiàn)今學術(shù)界習稱的鐎斗。熊足鐎斗腹部為扁圓形,有蓋,方銎曲柄,三熊形足,鳥首狀流。這件器物的器蓋上自銘“鐎”,可知此種器物是“鐎”無疑。但其形制與當今學術(shù)界習稱的“鐎斗”相比,腹部有明顯差異。因其腹部形狀與壺類似,所以我們現(xiàn)在大多稱這種形制的器物為鐎壺[3]。
至清代,端方所撰《陶齋吉金錄》卷六記載有一件漢建始鐎斗(圖4),上有銘文“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銅鐎斗,重三斤九兩,容一斗”。這件器物自銘“鐎斗”,也是龍首曲柄,器下有三足。
鐎斗的柄除上述已經(jīng)提到的龍首曲柄、方銎柄外,已出土的還有扁平狀實柄(圖5)、鳧首形柄(圖6)等。
綜上可知,鐎斗基本特征為盆形腹,下有三足,旁有持柄,有的有流和耳。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文物室收藏的這件漢代青銅器(圖7),素面,敞口折沿,腹部為盆形,平底,下有三竹節(jié)狀尖足,口部無耳無流,有一方銎柄,無銘文,其與鐎斗基本特征符合,將其命名為鐎斗應是無異議的。
2 鐎斗與熨斗、刁斗
一些文獻及著錄中多誤將熨斗、鐎斗、刁斗三者混淆。如《陶齋吉金錄》中將漢五鳳熨斗(圖8)、漢宜子孫熨斗(圖9)稱為“鐎斗”;《兩罍軒彝器圖釋》中將熨斗稱為“刁斗”;馬承源先生[2]也認為“鐎斗,又稱刁斗”。實際上,三者應為不同器物。
《貞松堂集古遺文》著錄的漢宜衣熨斗,為斗型長柄,平底,但底部無足,與《陶齋吉金錄》記載的漢五鳳鐎斗、漢宜子孫鐎斗形制相同。漢宜衣熨斗自銘“熨斗”,可知《陶齋吉金錄》應是記錄有誤。
關(guān)于熨斗的用途,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圖10)中有一局部,畫中部一女子正手持一熨斗在熨燙帛料,形象地展示了當時使用熨斗的情景。故認為熨斗使用時內(nèi)置炭火,余溫可用來熨燙布匹、衣物等紡織品。
關(guān)于刁斗,古詩中曾多次出現(xiàn)。南梁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羽書時斷絕,刁斗晝夜驚”,唐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李頎《從軍行》“行人刁斗風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等詩句中均出現(xiàn)了“刁斗”。這些詩句多為邊塞軍旅題材,推測刁斗應是一種古代的軍用炊具,也可敲打出聲以作警戒。關(guān)于其形制,趙希鵠著《洞天清錄集》明確記載,“刁斗無足,鐎斗有足”;孫機先生[4]推測刁斗是器身像釜、無足、有柄的一種炊具;王淑梅、于盛庭[5]則認為刁斗應是如鋗似銚,無足、無柄,可能有耳的軍用炊具。其他文獻中關(guān)于刁斗的介紹也均未明確提到其有足,結(jié)合其在軍中使用,有足攜帶起來不方便,推測其應無足,與鐎斗不是一物。熨斗和刁斗同樣是無足,但用途差別較大,也應是不同的器物。遺憾的是,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自銘“刁斗”的器物,無實物作證,故具體什么形制迄今未有定論。期待以后能出土自銘“刁斗”的實物,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鐎斗、刁斗、熨斗應是三種不同的器物。
3 關(guān)于來源
鐎斗的來源主要有鐎壺來源說和刁斗來源說兩種說法。
張小東先生[6]認為鐎斗由早期鐎壺演變而來。鐎壺在戰(zhàn)國時期流行,為溫器,但因其只能溫煮液體,用途較單一,至漢代逐漸被鐎斗所替代。但鐎斗與鐎壺一為盆形,一為壺型,器形相差較大,茲認為此說法應值得商榷。
孫機先生認為刁斗是由鐎斗而來[4]。吳小平先生則提出鐎斗應由刁斗演變而來[7]。就出現(xiàn)時間而言,刁斗出現(xiàn)時間較早,在西漢早中期的墓葬中便已有發(fā)現(xiàn),如河北滿城漢墓便出土了數(shù)件。而鐎斗則出現(xiàn)較晚,就目前的發(fā)現(xiàn)來看約西漢晚期才出現(xiàn)。兩者的器形相似,大小也相差不大,因而鐎斗由刁斗變化而來的可能性很大。但筆者覺得刁斗在唐詩中多次出現(xiàn),按理說從漢到唐戰(zhàn)事頻繁,作為行軍中使用的刁斗遺存應比較常見,但至今傳世和出土品均極少見,原因尚待進一步探討,二者關(guān)系也待更深入討論。鐎斗到底來自何物也待商榷。
4 用途考證
關(guān)于鐎斗的功能學界爭論也較多。馬承源先生[2]認為鐎斗是漢晉時期的一種炊器,可能用于軍旅,意思就是鐎斗是古代打仗時行軍中用的炊器,這可能是與刁斗用途的混淆。于吉平[8]等人認為漢代的銅鐎斗是最早的單人炊具,容量大約為1斗,剛好夠1名士兵使用。羅勁松[9]認為鐎斗是飲酒時的用具,可以用來溫酒。吳小平[10]則考證鐎斗與飲茶有關(guān),是一種煮茶的器具。王連根、王權(quán)[11]認為銅鐎斗是具有多種功能的飲食器具。此外還有人認為鐎斗是溫濃液食品的羹器、火鍋的雛形等。綜合來看,將鐎斗定為飲食所用的溫煮器應是沒有問題的,但其到底用來煮什么東西,則難有定論。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將鐎斗用途定為溫器也是沒問題的。
5 結(jié)語
綜合來看,鐎斗、刁斗、熨斗應是三種不同的器物。但已有的關(guān)于鐎斗的文章不是很多,很多問題仍需進一步討論,期待能有更多的實物發(fā)現(xiàn),以便對鐎斗這一器物有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論[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66.
[2]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99-301.
[3]賓娟.鐎斗小考[J].福建文博,2013(3):59-62.
[4]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25.
[5]王淑梅,于盛庭.刁斗與鐎斗[J].華夏考古,2014(1):103-109.
[6]張小東.鐎斗考[J].故宮博物館院刊,1992(2):82-85.
[7]吳小平,何國俊.漢唐時期的銅鐎斗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J].南方文物,2004(1):38-42.
[8]于吉平,蘇喜生,黃進.中國軍隊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J].軍事歷史,2011(5):36-40.
[9]羅勁松.江西出土六朝青瓷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習俗[J].南方文物,2005(4):76-79.
[10]吳小平.銅鐎斗的器形演變及用途考[J].考古,2008(3):62-72.
[11]王連根,王權(quán).貴族青銅炊器[J].檢察風云,2012(3):88-89.
【作者簡介】胡佳佳(1994—),女,河南漯河人,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研究生。
①圖片拍自《重修宣和博古圖》。
②圖片拍自《重修宣和博古圖》。
③圖片來自《鐎斗:古代軍隊的多用炊具》新浪收藏_新浪網(wǎng)http://collection.sina.com.cn/tqfx/20140722/09341580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