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凈晶
(遼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遼陽市,111000)
眾所周知,陶瓷制品與人類生活、精神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陶瓷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依舊緊緊相連。遼金時期,遼陽冮官屯窯經(jīng)考察屬民窯,也就是說該窯所面對的主要消費對象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其燒制的產(chǎn)品是要流通于市場的,需要充分考慮好生產(chǎn)成本、消費者的實際經(jīng)濟承受能力、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消費者的基本審美方向。民眾基本購買的都是最為普通常見的日用品。出土的陶瓷也體現(xiàn)出了當時人類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
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種類可謂繁多,主要有碗、罐、盒、缽、盞、壺、瓶、盆、缸、爐、油燈、硯、瓦、瓷磚、玩具等,然而,在這些種類繁多的陶瓷中,除了一些生活必備品出土較多外,如吃飯之碗、盛水器之罐類,還有一類出土繁多的物品,就是形態(tài)各異、生動俏皮的“陶俑”,也有相關(guān)文獻稱其為“陶瓷玩具”。在本文中二者意義基本等同,不做深入?yún)^(qū)別及分析。
那么這是一些怎樣的“陶瓷玩具”呢?首先,他們出產(chǎn)量大,應(yīng)該是當時冮官屯窯口出產(chǎn)的主要產(chǎn)品之一,其品種繁多,造型各異,他們生動逼真,他們千姿百態(tài),體現(xiàn)了馬上民族——契丹和女真人民善于親近自然的生活習性。
“此類玩偶非冮官屯窯所特有,如磁州窯、缸瓦窯等窯口也有此類產(chǎn)品,但都不如冮官屯窯出產(chǎn)量大……冮官屯窯產(chǎn)品所有的釉色幾乎都可以在玩偶中找到。試想這類小物可能是窯工、婦女甚至是孩童,在閑暇之余用廢棄陶土隨手捏成?!雹僭擃愅婢咴煨腕w積小、泥料及釉料消耗少、省時省力、物盡其用,據(jù)相關(guān)文獻及學者推測,此類物件極其可能是尋常百姓子弟家的珍愛玩物。
由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玩具類陶瓷制品大致可以分為人物玩偶、動物玩偶。其中出產(chǎn)量相對較大的是動物玩偶。陶瓷動物玩偶品種繁多,主要以馬、狗、羊、牛、老虎、獅子、鹿等最為常見。還有人騎馬、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等題材的小制品。
遼陽冮官屯窯址出土的陶瓷玩具到底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線索?我們透過大量出土的陶瓷玩具,通過對它們的造型、裝飾、工藝等狀態(tài)的粗略分析,又能產(chǎn)生和古人怎樣有趣的連接呢?
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玩具馬”,從出土數(shù)量的粗略比例來看,陶瓷馬俑在諸多瓷質(zhì)動物玩偶中暫時居首位,陶瓷玩具馬與當時游牧民族的契丹、女真人民對馬的天然熱愛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斑|陽冮官屯窯的動物玩偶中瓷馬占很大一部分,可能與游牧民族的馬上生活有關(guān)”②。同時“馬”在中國傳統(tǒng)中也有較多正面寓意,如馬上封侯、馬到成功、龍馬精神、萬馬奔騰等等,由此可見“馬”在中國傳統(tǒng),甚至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觀念中,依舊包含著類似的更多的積極、正面、好運的代表。只是,對當時遼金時期遼陽冮官屯窯的人們來說,他們與馬的直觀接觸,與馬之間相互依存的生活關(guān)系,更加奠定了“馬”在當時古人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直接純粹的情感。也正是“馬”與人類這種千古年的美好友誼、相互依存,沉淀出我們中國歷史文化中對“馬”的諸多吉利、吉祥的寓意。毋容置疑,不論是數(shù)量、造型的靈動可愛,還是裝飾,都能體現(xiàn)出當時古人對陶瓷玩具馬的熱愛。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馬俑造型簡約,小巧可愛。他們沒有粘貼額外的裝飾物件,沒有粘粘馬具,只是一個形態(tài)神似的、站立的、馬的造型,甚至一些人騎馬的陶瓷玩具,也依舊在馬俑的身上看不到馬具的體現(xiàn),但實際情況是,馬具早已出現(xiàn)并被廣泛使用,這一點可以在遼金時期關(guān)于契丹、女真族騎馬場面的壁畫、繪畫中得到印證。
該時期的馬俑造型從整體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以馬為主角的馬俑(如圖1-3),該類馬俑出土相對較多,試想當時一定有一些百姓子弟拿著類似的陶瓷玩具馬,想象著自己馳騁廣闊土地的帥氣場面,又或者和小伙伴一起,用玩具來滿足自己想要騎馬的那種強烈欲望。另一類是以馬為其中一個單位,組合狀態(tài)中出現(xiàn)的陶瓷騎馬俑,如一批小馬上坐著一只小猴子(寓意馬上封侯),也有人騎馬的造型出現(xiàn)(如圖4-6)。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馬俑,整體造型憨態(tài)可掬,簡約生動。馬整體呈站姿狀態(tài)。有耳朵。有尾巴,尾巴狀態(tài)有向下垂的,也有精神飽滿向上抬高的,還有一些尾巴因后天保管不善等原因?qū)е聰嗔褋G失的。馬俑幾乎都是站姿狀態(tài),四肢同時伸直向外微微伸展。身體形態(tài)上,有的整體微微前傾,有的整體微微后退,沒有具體的五官繪制體現(xiàn),只是一個輪廓式的、站立的、馬的造型,生動可愛,憨態(tài)可掬。其大小也非常方便大人孩子抓握。
釉,是包裹于瓷器外表面的一層薄薄質(zhì)地的保護膜,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該時期窯址出土的馬俑,在裝飾方面,主要以釉色為中心進行裝飾,也可以說,陶瓷馬俑的釉色幾乎涵蓋了所有冮官屯窯出土的瓷器釉色,并充分體現(xiàn)了遼陽冮官屯窯的釉色特點。冮官屯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由于技術(shù)受限的原因,所謂當時的白釉瓷和現(xiàn)在的白釉有一定的區(qū)別,當時的白釉,主要是先施白色化妝土,再在化妝土上施透明釉制成,并且由于燒制過程中的不同程度的吸煙等情況,導致最后燒成的白釉呈黃白色,并不是現(xiàn)在嚴格意義上的純白釉。除白釉馬俑之外,其次還有黑釉陶瓷馬俑、青釉陶瓷馬俑、落灰釉瓷馬俑、黃釉陶瓷馬俑、茶葉末釉陶瓷馬俑、醬釉陶瓷馬俑等。與工藝掛鉤的一個裝飾表現(xiàn)是,大部分陶瓷馬俑都沒有全身帶釉,基本是施釉者手拿四肢部分,將整個馬俑頭部朝下的放入釉料中,大部分馬俑的腿部沒有釉料,也有部分動物俑通體施釉的。
工藝方面,施釉方式如上文所述以沾釉為主。這些陶瓷馬俑,大部分是手捏成型的,大小基本一致,沒有完全相像的兩個。有濃濃的手作質(zhì)感,體現(xiàn)出了手作制品的特點,就是無法復制、獨一無二。這些充滿人文情懷的小物件,同時體現(xiàn)出了制作者對自然的崇敬與熱愛,體現(xiàn)出了制作者對生活,善于體驗和觀察。以上,我們分別從造型、裝飾、工藝三個方面,對遼金時期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玩具馬的基本信息狀態(tài)進行了粗略的闡述與分析。
初建于遼金時期的冮官屯窯遺址位于現(xiàn)在遼寧省遼陽市文圣區(qū)小屯鎮(zhèn)冮官屯,屬于遼金時代的遺址。當時生活在周邊的是怎樣一群人呢?他們大多是遼代契丹族和金代女真族這些游牧民族的人民,他們具有濃濃的民族特色。遼金時期,契丹和女真,先后統(tǒng)一中國的北部地區(qū)。遼代,主要是契丹族,遼傳9帝,共210年。金代則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共10帝,歷時120年。
圖1 陶瓷馬俑
圖2 陶瓷馬俑
圖3 陶瓷馬俑
圖4 騎馬俑
圖5 騎馬俑
圖6 騎馬俑
圖7 陶瓷小狗
圖8 陶瓷小狗
圖9 陶瓷鹿
圖10 陶瓷鹿
圖11 陶瓷羊
圖12 陶瓷牛
馬上民族,人與馬的感情,像朋友一樣的存在。馬與當時古人類,朋友的情感連接,是否像現(xiàn)代人對寵物狗、寵物貓一樣的情感依賴式連接呢?有相似,也有不同?,F(xiàn)代人對寵物貓狗更多是精神補充,精神上的相互依賴,在物資豐富的今天,我們可以想象,馬作為當時古人打獵的交通工具,與人類之間是具有一定的實際生存依賴的??梢婑R俑在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諸多動物俑之中,其作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陶瓷小狗。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動物玩偶中,陶瓷小狗的生產(chǎn)出土數(shù)量也是居多的。小狗造型靈動有趣、形態(tài)各異,有耳,有短小的尾巴,沒有五官的細節(jié)刻畫,和馬俑表現(xiàn)手法基本一致,即手捏小狗造型之骨架,而后上釉燒制成型。動勢上有臥、有坐、有站形象逼真。站立的小狗造型,四肢與馬俑相比,微微短粗,更顯質(zhì)樸。裝飾手法上,白釉大多為褐色釉點彩裝飾,同時還有一些單色釉。手捏成型,施釉方法同馬俑基本一致,倒置沾釉,留底不上釉。從不規(guī)則的留底邊緣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制作者,對沾釉止步的位置并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更多的是一種隨心隨意的慣性動作。(如圖7-8)
陶瓷小鹿。手捏成型,“鹿”與“祿”同音,被附于了吉祥富貴之意,因為寓意非常美好,得到了民間人們的普遍喜愛。遼陽冮官屯窯出土的陶瓷鹿,整體造型古樸簡約、憨態(tài)可掬。頭部有角,分兩角、四角、多角等形象。有尾巴,但依舊是沒有具體的五官刻畫。動勢上基本以站立狀態(tài)居多,同時也有坐臥之態(tài)的陶瓷小鹿,四肢造型上有的與馬俑有些許類似接近身體之根部相對較粗,向外延伸,越來越細;有的則是短粗可愛,像鹿寶寶一樣,憨態(tài)可掬。陶瓷小鹿在裝飾上有白底黑點的裝飾,非常豐富好看。鹿角,是辨別陶瓷鹿的主要細節(jié)之一。(如圖9-10)
陶瓷羊,手捏成型,造型整體比較纖細,尤其脖頸與上身。有角。有尾巴,沒有具體的五官裝飾,整體動勢有的特點明確、生動逼真,有的像剛出生的小鹿一樣,小小拙拙的,非??蓯?。陶瓷羊的主要特點就是它頭頂?shù)慕牵吐菇怯忻黠@的區(qū)別,是辨別陶瓷羊的主要細節(jié)之一。施釉為沾釉法,鮮有全釉,白釉為主,有的有黑點裝飾。(如圖11)
陶瓷牛,出土相對較少,有站立的、有坐臥的。有角,有尾巴,沒有明顯的五官裝飾,整體動勢憨態(tài)可掬,牛角是其代表性的裝飾特點。陶瓷牛施釉到足底,這一點與其它玩偶略有不同。(如圖12)
陶瓷豬,出土相對較少,與馬俑相比較,體態(tài)相對魁梧,有耳,有尾,有鼻子。施釉方法與其它動物俑一致。
陶瓷猴,彎彎的后背動勢,把猴子的體態(tài)刻畫的栩栩如生。有單獨造型的猴子,也有猴子騎馬造型的,但整體出土量相對較少。
豐富多變的動物俑,他們造型靈動逼真,雖沒有眼鼻口的細節(jié)刻畫,但整體造型動勢依舊傳神有趣,這樣一件省時省力之物,制作者對造型必然要有基本造型的準確把握,同時融入了內(nèi)在的理解感悟,才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的、大量的做出這般多姿多彩,形象生動,逼真可愛的陶瓷動物俑。
對制作者而言,這樣的審美傾向是符合當時大眾審美的,同時具有一定的消費市場,才會頻繁出現(xiàn)大量動物俑,可謂精神和物質(zhì)的完美融合。這些出土的陶瓷動物俑,讓我們與古人印心,與古人產(chǎn)生了某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對我們今后研究陶瓷發(fā)展史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注釋
①崔瀟允 遼陽冮官屯窯的調(diào)查與研究 沈陽大學2015第37頁
②崔瀟允 遼陽冮官屯窯的調(diào)查與研究 沈陽大學2015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