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歡 徐 寧王春暉 劉 波 孫葉光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13)
花臉香蘑(Lepista sordida)又名紫晶品蘑、丁香蘑、花臉蘑、紫花臉香蘑等,是名貴食用菌品種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1-2]。目前國內對花臉香蘑栽培實踐的報道很少,僅在浙江、吉林、黑龍江等地有栽培試驗報道。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通過原生質體再生技術對花臉香蘑菌種進行純化復壯[3],并規(guī)?;耘嗍痉冻晒?,總結出大棚陽畦花臉香蘑高效栽培技術。
花臉香蘑菌絲呈紫色或淺紫色,絨毛狀。在PDA和含麥粒的瓊脂培養(yǎng)基上長勢旺盛,菌絲粗壯,分枝多且密,爬壁能力較強,培養(yǎng)后期菌絲內會產生色素,使培養(yǎng)基變成紫色或淺紅菱色?;樝隳㈦p核菌絲具有鎖狀聯(lián)合。子實體一般中等大小,菌蓋直徑2~10 cm,扁半球形,漸平展,邊緣內卷,常呈波狀或瓣狀,有時具不明顯的條紋,有時中部稍下凹,菌蓋表面濕潤時半透明狀或水浸狀。菌肉帶淺紫色,薄而脆香。菌褶紫色或淺紅菱色,直生或彎生,稍稀,幅較寬,不等長。菌柄長3~9 cm,粗0.2~2 cm,與菌蓋同色??拷砍澢?,內實,稍膨大。擔子棒狀,上著生4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橢圓形至近卵圓形,(6~9)μm×(3.3~5)μm,表面粗糙有麻點。孢子印淺粉色至粉紅色。
花臉香蘑屬中低溫型菌類,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5~26℃,最佳為18~22℃;溫度低于15℃或高于24℃菌絲生長顯著減慢,高于30℃菌絲生長停止,若長時間在30℃以上,菌絲會自溶。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適宜溫度為5~22℃,最佳為12~17℃;低于3℃或高于25℃則不能出菇。溫度低于15℃,子實體生長發(fā)育較慢,但菇體個大肉厚,產品質量好;溫度高于22℃,子實體生長地快,但菇質松脆,個小肉薄,質量差,且易長雜菌、出現(xiàn)蟲害。
培養(yǎng)料含水量以63%±2%為佳,培菌期空氣相對濕度65%~75%為宜,出菇期空氣相對濕度以85%~95%為宜。
適宜偏酸性環(huán)境生長,菌絲生長發(fā)育適宜pH為5~7,栽培料pH應在6.5~7.5。
屬好氧性食用菌,當氧分壓達20%以上,CO2濃度在1%以下時,能促進菌絲生長。出菇期應注意加強通氣,若CO2濃度高于1%時,子實體易出現(xiàn)菌蓋皺褶、肉質變薄、色澤變淡,品質下降。
菌絲生長期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期則需要有散射光,光照強度為(300±100)lx為宜。若光照不足,菇體紫色變淺;光照過強則影響出菇。
南方地區(qū)可進行春、秋兩季栽培。春季栽培宜在1-2月播種,2-4月出菇,生產周期為3~4個月(約120 d);秋季栽培宜在8-9月播種,10-12月出菇,生產周期為3~4個月,約120 d。
栽培方式為室外大棚陽畦栽培。生產周期短,出菇潮次明顯,轉潮快,出菇整齊,操作簡便,便于水分管理;生產成本低,效益高,適合農村規(guī)?;a,尤其是偏遠山區(qū)。
3.3.1 原種制作
圖1 花臉香蘑菌絲形態(tài)
圖2 花臉香蘑子實體(右為已成熟)
原種采用液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基配方為玉米粉3%,紅糖2%,酵母粉1%,磷酸二氫鉀0.1%,硫酸鎂0.1%。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18±2)℃,pH5.5~6.5,通氣量 1.0~1.5 m3/min,裝料量為 100 L種子罐裝液70 L,培養(yǎng)期為7 d。
3.3.2 栽培種制作
栽培種采用麥粒種。制作方法:麥粒須用20℃左右水浸泡16 h以上,吸水后再在沸水中煮3~5 min,撈出濾去余水,加少量麩皮和石膏粉,裝袋,121℃高壓滅菌120 min,無菌操作接上述原種30 mL。培養(yǎng)室培養(yǎng)溫度18~22℃,空氣相對濕度65%~75%,避光培養(yǎng)時間為28~32 d。
菌種質量標準:菌絲潔白,濃密,15 d后菌絲現(xiàn)紫色,具菇香味,無酸味、臭(異)味,后期允許有少量液滴,表面有薄層菌皮或淺黃色,但無明顯菌絲收縮、底層積液。培養(yǎng)期為55 d以內,菌絲長滿菌袋后在0~4℃低溫下可保存120 d左右。
3.4.1 原料選擇與處理
原料主要為稻草、麥稈、茅草、玉米芯、杏鮑菇菌糠、牛糞等。所有原料要求足干、無霉變。
3.4.2 培養(yǎng)料配方
配方一:稻草70%,玉米芯28%,石膏粉1%,石灰1%。配方二:稻草60%,玉米稈20%,牛糞18%,過磷酸鈣1%,石膏粉1%。配方三:稻草60%,杏鮑菇菌糠38%,過磷酸鈣1%,石膏粉1%。
3.4.3 堆料發(fā)酵
采取二次發(fā)酵方式,即前、后發(fā)酵,發(fā)酵期共21 d。前發(fā)酵:發(fā)酵時間14 d,翻堆次數4次,發(fā)酵溫度為55~62℃,料含水量65%±2%。后發(fā)酵:即通氣發(fā)酵,發(fā)酵期為7 d,第15~18天發(fā)酵溫度57~62℃,第19~21天發(fā)酵溫度52~48℃。
播種方式采用層播+撒播,即分兩層播種,第一層播于料中層,第二層撒在料面上。播種量(料重)為4%±1%,即500 g/m2。料床長度為5 m左右,寬度為(100±5)cm,厚度為(20±2)cm;排列方式為南北向,每兩床之間留40 cm操作過道;覆蓋方式為先用竹片離床面50 cm搭圓弧面或平面架,播種后蓋上薄膜。
3.6.1 前期管理
發(fā)菌溫度為18~22℃,不能高于30℃,否則易造成菌絲死亡;早晚打開大棚兩邊薄膜通風,每天上午、下午還需揭開床面薄膜通風透氣15 min左右;避光培養(yǎng)。
3.6.2 覆土
土質以塘泥、河泥、水稻田表層土為主,土粒要進行消毒處理,土粒粒徑為2~3 cm;覆土厚度為(5±1)cm。菌絲培養(yǎng)25~28 d,菌絲長至料床15 cm,表層菌絲已開始吐黃水時即可覆土。
3.6.3 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保持溫度(20±2)℃;土粒含水量60%±3%;每天上午、下午揭膜2次進行通風透氣,每次15 min;避光。
3.7.1 催蕾期
溫度為12~17℃,土粒含水量70%±3%,空氣相對濕度 80%~85%,光照(100~300)lx;拱起薄膜30 cm高,并在上午、下午揭膜通風透氣。
3.7.2 出菇期
溫度為 16~19℃,空氣相對濕度 85%~95%,(200~400)lx散射光;每天向床面噴霧水3~4次;每天揭膜2~3次通風透氣,每次20 min。
菇體形態(tài)圓正,菇蓋直徑5~6 cm,邊緣稍內卷,菇柄長3~4 cm,菇體顏色紫褐色,即可采收。采收時,采大留小。采收前3 d不能向菇床噴水,采摘時輕擰菇柄,采摘菇放在轉運箱,疊放3~4層,不宜重壓。
采收后,整理菇床,補充覆土,保持土層含水量為60%±2%,溫度在18~22℃,弱光培養(yǎng)約5~6 d。待菇蕾再次長出后,同第一潮菇管理,如此可采收3~4潮菇。
保鮮:采后3 h內打冷至4℃以下,6 h以上至菇體中心溫度達6℃以下,立即進行分級、包裝;
干制:采收后3 h內進行干制,采用熱風干燥12 h以上,至含水量小于13%,待冷卻后,修剪、包裝、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