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武
摘 ?要:通過開展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在廣德縣單季中稻生產的應用效果試驗,結果表明,納米農藥水性制劑與廣德縣常用高端農藥的防效無明顯差異,生產上用于防治水稻病蟲害,能達到理想的防效,可作為主選藥劑用于水稻病蟲害的飛防作業(yè)。推薦用量為制劑量3kg/hm2加水配制成15~22.5kg/hm2藥液量,全生育期用藥2次,分蘗期視兩遷及螟蟲發(fā)生情況,以重發(fā)蟲害為主進行防治,破口前3~10d以穗期主發(fā)病害為主,兼治蟲害。
關鍵詞: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單季中稻;水稻病蟲害;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092-04
廣德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萬hm2左右,以單季中稻為主,其中主要病蟲害有“三蟲”(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病”(紋枯病、稻瘟病、稻曲?。?。一般年份,在水稻生育前期(分蘗期),主要以兩遷害蟲、二化螟及紋枯病的發(fā)生情況,開展1次統(tǒng)防統(tǒng)治;生育后期主要以穗期病害為主綜合考量兼治蟲害,開展第2次統(tǒng)防統(tǒng)治;全年大田基本用藥2次即可。近年來,隨著農村務農勞力越來越緊張,病蟲害防治器械也將逐漸由傳統(tǒng)器械向新型航空植保器械轉變。為了驗證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對水稻主要病蟲害如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的防治效果、減量增效情況以及對水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特開展了本次試驗,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試驗藥劑 詳見表1。
1.1.2 防治對象 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1.1.3 試驗作物 水稻品種為創(chuàng)兩優(yōu)3。試驗在安徽省廣德縣桃州鎮(zhèn)白洋村華陽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內進行,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小麥,5月18日播種,6月9日機插。整個試驗過程,除試驗處理的要求外,未改變其他農事操作。
1.1.4 試驗器材 大疆1S無人機,飛行參數(shù)如下:15L/hm2、4.4m/s、行距5m、飛行高度1.8m左右。
1.2 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共計4個處理組合用藥,藥劑及用量見表2。藥劑處理小區(qū)面積3335m2,空白對照小區(qū)面積334m2,重復3次。
1.3 施藥次數(shù)、方法及防治對象 試驗田水稻秧田期未施用任何藥劑,機插后除草劑依據當?shù)剞r事操作統(tǒng)一施用,防治病蟲害共計2次施藥。第1次施藥于7月24日上午10時進行,試驗田水稻處于分蘗期,防治對象以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水稻紋枯病為主;第2次施藥于8月20日下午進行,試驗田水稻處于破口前7d左右,防治對象以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為主。依據事先規(guī)劃區(qū)塊、線路及飛行參數(shù)采用自動飛行模式施藥。每小區(qū)按3335m2架次藥量配藥,并在每小區(qū)飛防完畢后清洗藥箱及噴頭再進行下一小區(qū)防治。
1.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1.4.1 氣象條件 第1次施藥時晴,風力2~3級,溫度26~35℃。第2次施藥時晴、微風,溫度24~33℃。
1.4.2 調查時間和次數(shù) 稻飛虱分別于8月19日(最后1次用藥藥前1d)、21日(藥后1d)、23日(藥后3d)、27日(藥后7d)4次調查;稻縱于9月3日(藥后15d)危害定型后調查1次;二化螟于9月10日(藥后21d)危害定型后調查1次;“三病”于9月12日田間病害定型后調查1次。
1.4.3 調查方法
1.4.3.1 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 調查方法為拍盤法,每個小區(qū)平行跳躍法調查15點,每點2叢,將涂有機油或肥皂水的白瓷盤伸入稻行間,搖動或拍打稻叢,迅速統(tǒng)計白瓷盤上的飛虱數(shù),計算減退率和防效。
1.4.3.2 稻縱卷葉螟 5點取樣法,每小區(qū)調查50叢水稻,每株水稻調查上部3張葉,統(tǒng)計卷葉率,計算防效。
1.4.3.3 二化螟(三化螟) 平行式跳躍取樣法,每小區(qū)調查100叢水稻,統(tǒng)計白穗率,計算防效。
1.4.3.4 紋枯病 根據水稻葉鞘和葉片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10叢,共50叢,記錄總株數(shù)、病株數(shù)和病級數(shù),統(tǒng)計病情指數(shù),計算防效。
分級標準(以株為單位):
0級:全株無病;
1級:第4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ㄒ詣θ~為第一片葉);
3級:第3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
5級:第2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
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
9級:全株發(fā)病,提早枯死。
1.4.3.5 稻瘟?。ㄋ腩i瘟) 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穗,每小區(qū)查500穗,記錄調查的總穗數(shù)、病穗數(shù),計算病指和防效。
穗瘟(以穗為單位)分級標準:
0級:無病斑;
1級:每穗損失5%以下(個別枝梗發(fā)?。?
3級:每穗損失6%~20%(1/3枝梗發(fā)?。?
5級: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fā)病,谷粒半癟);
7級: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fā)病,大部分癟谷);
9級: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fā)病,造成白穗)。
1.4.3.6 稻曲病 在水稻臘熟期(稻曲病發(fā)生穩(wěn)定時)調查1次。調查方法: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10叢,共50叢,記錄總穗數(shù)、病穗數(shù)和病級數(shù),計算病指和防效。
分級標準(以穗為單位):
0級:無病粒;
1級:每穗1個曲球或染病稻粒;
3級:每穗2個曲球或染病稻粒;
5級:每穗3~5個曲球或染病稻粒;
7級:每穗6~9個曲球或染病稻粒;
9級:每穗10個曲球以上或染病稻粒。
1.4.4 藥效計算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本次試驗各個處理均未見對作物的生長有直接影響。
2.2 防治效果 本次試驗中,納米農藥處理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結果如表3~6所示。由表3~6可知,對稻飛虱、稻瘟病的防效,因試驗田本年度稻飛虱、稻瘟病發(fā)生程度輕,通過試驗方案方法調查方法及我站病蟲測報調查方法調查均未見,固而對稻飛虱及稻瘟病防效有待近一步試驗驗證。對稻縱卷葉螟防效各處理防效均在90%左右,各處理間防效差異顯著性不明顯,其中納米農藥處理較對照藥劑處理及農戶自防處理藥劑均高出近3%左右;對二化螟防效各處理均在90%以上,其中農戶自防處理的防效最佳,為92.68%;納米農藥的防效91.41%;對照藥劑處理略低,防效為91.34%。對紋枯病防效各處理均達80%以上,且處理間防效差異顯著不明顯,防效均達到了理想效果。對稻曲病防效以納米農藥效果最好,防效為76.40%,為3個處理最高;所有處理均達75%以上,防效理想。
2.3 增產效果 通過實收測產,納米農藥處理較空白對照增產17.19%,對照藥劑處理較空白對照增產16.29%,農戶自防處理較空白對照增產16.82%,以納米農藥處理增產幅度最高(表7)。本次試驗2次施藥,納米農藥有效成分共計339g/hm2,較對照藥劑處理(465g/hm2)減少26.88%,較農戶自防處理(546g/hm2)減少37.91%。
3 結論與討論
本次試驗結果表明,納米農藥水性制劑與廣德縣常用高端農藥的防效無明顯差異。在廣德縣單季中秈稻全生育期用藥2次,分蘗期視兩遷害蟲及螟蟲發(fā)生情況,以重發(fā)蟲害為主進行防治;破口前3~10d以穗期主發(fā)病害為主并兼治蟲害,進行1次防治。3kg/hm2制劑量加水配制15~22.5kg/hm2藥液量生產上防治水稻病蟲害防效理想,可作為主選藥劑用于對水稻病蟲害的飛防作業(yè)。
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劑型先進,水容性好,施藥時配藥簡單省時,能有效防止噴頭堵塞,可提高飛防日作業(yè)能力。由本次試驗結果可知,納米農藥劑型配藥環(huán)節(jié)比對照省時省力,飛防日作業(yè)能力提高近20%,且組合效果較好,能在保證防效同時減少農藥用量,減量增效效果明顯。如能將各個單劑做成納米劑型,施藥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配方施藥,從而更有利于農藥減量及降低用藥成本。 ? ? ? ? ?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