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川盆地中部地區(qū)侏羅系沙溪廟組遠源油氣藏勘探開發(fā)前景

      2019-06-24 06:23孫豪飛王錦西李明梁菁羅皓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2019年13期

      孫豪飛 王錦西 李明 梁菁 羅皓

      摘 ?要:四川盆地中部地區(qū)侏羅系油區(qū)60年來勘探沒有重大突破,被認為是貧礦。其中中侏羅統(tǒng)的沙溪廟組的主要產層為沙一段底部的一套席狀砂體,直至1998年G16井獲工業(yè)油流,及近年G003-H16井、G003-H18井、八角場地區(qū)多口井的獲產,均證實了沙溪廟組中上部發(fā)育著具良好的勘探開發(fā)潛力的砂巖儲層。通過巖心描述、薄片觀察、測井解釋及生產情況的綜合分析,沙溪廟組中上部為三角洲前緣沉積環(huán)境中形成的河道砂體儲層,屬于受沉積相及裂縫控制的遠源型油氣藏,其物性條件相對席狀砂體更優(yōu),生產產能及穩(wěn)產能力相對更好。

      關鍵詞:川中地區(qū);侏羅系;勘探前景;沙溪廟組;河道砂

      中圖分類號:P618.13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3-0001-05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no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Jurassic oil area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the past 60 year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poor ore. The main producing layer of the Shaximiao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is a set of sand bod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Until 1998, the G16 well received industrial oil flow, and in recent years, G003-H16 well, G003-H18 well and Bajiaochang, the production of multiple wells in the area has confirmed that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 goo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middle part of the Shaximiao Formati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 description,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on situation, the upper part of Shaximiao Formation is a channel sand reservoir formed in the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elonging to the far-source oil and gas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ractures. Its physical conditions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mat sand body, and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table production capacity are relatively better.

      Keywords: Central Sichuan; Jurassic; exploration prospect; Shaximiao Formation; river sand

      引言

      自1958年以來,歷經60年風風雨雨,四川盆地中部地區(qū)(簡稱川中地區(qū),見圖1)前后開展了3次石油會戰(zhàn)、原油30×104t上產等較大規(guī)模工作,幾上幾下,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油氣并舉”生產地區(qū)之一[3]。截止2017年,川中地區(qū)侏羅系勘探開發(fā)過程中獲產油井700余口,已發(fā)現5個油田、18個含油區(qū)塊,主要產油層三套,由下至上分別為自流井組的大安寨段,涼高山組和中侏羅的沙溪廟組。歷年累產原油超過500×104t[3],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年產油量較低,一直未有大的突破。自2000年以來,石油勘探開發(fā)面臨萎縮,產量亦逐年下降迅速,目前年產僅4×104t左右,因此川中油田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其中中侏羅統(tǒng)的沙溪廟組于1958年在南充地區(qū)被發(fā)現,產層主要為底部的一套席狀砂儲層。至1998年G16井在沙溪廟組中下部的砂巖儲層中取得突破,測試獲產原油144t/d,獲產天然氣8279m3,開啟了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滾動勘探開發(fā)新階段,并就公山廟地區(qū)沙溪廟組提交探明儲量583×104t。“十二五”期間,公山廟地區(qū)G003-H16井、G003-H18井測試獲工業(yè)油流,“十三五”期間八角場地區(qū)完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產能建設,均證實了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中上部砂巖儲層的勘探開發(fā)潛力,并再次引起了國內學者們的關注[4]。

      近期針對沙溪廟組的烴源、儲集體的儲集類型、油藏類型和生產動靜態(tài)綜合分析,取得了一定研究進展,進一步深化了對川中地區(qū)侏羅系沙溪廟組的地質認識。

      1 地質背景

      川中油氣區(qū)隸屬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中斜平緩構造帶及川北古中坳陷低緩帶的東南部。東西分別以華鎣山和龍泉山基底大斷裂為界,南抵川南古凹中隆構造區(qū),北與川北古中拗陷低平構造區(qū)過渡,大地構造上稱川中陸核(圖2)。構造上受前震旦系中~基性火成巖及變質巖系組成的剛性基底控制,以升降運動為主,形成沉積蓋層構造變異幅度小、褶皺平緩、繼承性較強的構造景觀。

      印支運動后,四川盆地成為克拉通穩(wěn)定型內陸沉陷盆地的一部分,從早侏羅世自流井期到第三紀名山期接受一系列以紅色地層為主的沉積,沙溪廟組、涼高山組即是中侏羅世內陸河湖相的沉積產物。構造上受燕山各幕運動影響,盆地明顯具有“環(huán)形凹陷演化”特征,盆地范圍逐步向內壓縮,在周緣古隆內側形成弧形凹陷并時有遷移;盆內則受川中穩(wěn)定基底制約,圍繞威遠~龍女寺一帶長期呈現為一個龐大的、環(huán)狀分布的中間隆起。至早第三世末的喜山早幕運動,在東西向區(qū)域應力場背景下,盆地主要以南東、北西向的強大對峙擠壓形式,使早震旦紀晚期至早第三世紀的沉積蓋層全面褶皺,造成盆緣進一步抬升、改造并連成一體;盆內則以東部、東北部及西部變形最強,北部和南部次之,中部由于剛硬基底的抵御、穩(wěn)定作用形變最弱,但終因擠壓運動之強大而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構造。其后,經喜山晚幕運動最終定型,構成了現今四川盆地的構造面貌。

      2 遠源油氣藏儲層特征

      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厚度為1000~1500m,全區(qū)發(fā)育較為穩(wěn)定,根據沉積特征可以分為沙一段和沙二段,分界標志川中區(qū)域地層對比的標準層之一——沙一段頂部的一套黑色葉肢介頁巖。根據前期研究,沙一段底部的席狀砂巖儲層為一套近源油氣藏,而沙一段中上部至沙二段為三角洲前緣沉積產物,為本文的主要研究遠源油氣藏。

      2.1 巖石特征

      沙一段主要由2個半旋回構成,底常見礫巖(圖3)。其中上部儲集巖為以中粒、細粒長石巖屑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為主,其次為中-細粒、粗粒長石巖屑砂巖(圖4a~4c),巖屑成分以火山巖屑和塑性巖屑(泥巖,千枚巖、片巖、云母等)為主,偶見其它變質巖巖屑。此外,還有少量重礦物,以鋯石、電氣石、綠泥石為主。砂巖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與涼高山組相當或略低。其中石英含量50.92~67.02%,平均57.88%;長石7.17~20.60%,平均14.95%;巖屑10.6~16.5%,平均為13.29%。雜基7.6~11.3%,平均8.75%;膠結物含量2.23%~9.98%,平均為5.13%,成分以方解石為主,其次為片狀伊利石。碎屑顆粒分選中等~好,磨圓較好,多呈孔隙~接觸式膠結。巖石成分總體表現為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均高,為中高成熟度的內陸河湖相砂巖儲集巖。頂部沉積一套短暫的湖泊相產物,幾米~十幾米的黑灰色、深灰色頁巖,頁巖中夾瀝青薄層,且含豐富Estheria化石而命名為葉肢介頁巖層,其質軟,頁理發(fā)育(圖4d)。

      沙二段由10~12個半旋回構成(圖3)。巖性為紫紅色、暗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灰綠色、淺灰色、紫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及淺灰色細砂巖,中部砂巖較少。川中東北部的水口場構造近底部見一層淺黃色泥巖。上部砂巖單層厚度及總厚度均較大,微含鈣質,中、下部泥巖與粉砂質泥巖總厚度較大,含鈣質增重。泥巖中含灰質結核及方解石、石膏薄片;砂巖顆粒不均,分選差,棱角狀,多為泥質膠結,少為鈣質膠結。局部于泥巖中發(fā)現有腹足類、魚等化石,另外矽化木、恐龍化石發(fā)現最多。底部具有明顯的沖刷現象,普遍存在界面凹凸不平。

      2.2 儲層物性

      通過實鉆井鉆遇情況統(tǒng)計和地震刻畫,證實了川中沙溪廟組河道砂體儲層發(fā)育(圖5)。根據對現有巖樣的統(tǒng)計,沙一段中上部和沙二段的河道砂體儲層的儲集空間和滲流通道以粒間孔及粒內溶孔為主(圖6)。

      對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儲層無裂縫樣品進行了統(tǒng)計,河道砂體儲層的物性相對沙底席狀砂較好,孔隙度區(qū)間為1.65%~7.92%,平均可達4.56%;滲透率為0.0008mD~7.39mD,平均為0.375mD。通過巖樣資料的標定,利用測井資料對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河道砂體的孔隙度進行了解釋,單井平均孔隙度最高可達10%左右。另外通過資料收集獲悉,目前四川盆地其他區(qū)塊已開發(fā)的沙二段河道砂體平均孔隙度都在6%以上,其中中江地區(qū)侏羅統(tǒng)上沙溪廟組儲層孔隙度變化于2.87%~14.57%,均值為6.1%;滲透率在0.004×10-3μm2~3.51×10-3μm2之間,平均為0.105×10-3μm2。曲流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的物性最好,孔隙度均值為10.0%,滲透率均值為0.45×10-3μm2[5]。因此根據物性分析認為河道砂體可將作為下步川中沙溪廟組勘探開發(fā)的主力儲層。

      2.3 勘探開發(fā)效果

      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油氣藏歷年共投產45口井,其中油井43口,氣井2口(明001-X3及西63井),累計產油21.64×104t,累產氣7907.36×104m3,萬噸井7口。投產井中河道砂體產出的井5口,累計產油5.75×104t,累計產氣932.88×104m3,萬噸井2口。截止2017年底,沙溪廟組在產井9口,其中有4口井為河道砂體產出(表1)。

      根據統(tǒng)計,沙溪廟油藏油井投產初期產量相對較高,但油井均無穩(wěn)產期,產量、壓力下降快,投產初期產量年自然遞減高達32.7%~98.27%。其中河道砂體產出井投產初期的年遞減率相對偏低,為32.7~51.6%,且單位壓降的采儲量普遍比席狀砂體的產出井高(表2)。

      3 遠源油氣藏的主控因素

      根據公山廟、八角場等地區(qū)的油氣源分析,證實了川中地區(qū)的沙溪廟組油氣藏的油源主要為下伏涼高山組烴源層,其次為大安寨段烴源層;氣源主要為須家河組。作為遠源油氣藏,其影響因素主要為烴源條件和油氣運聚通道的匹配。

      “十二五”期間的資源評價結果揭示,川中地區(qū)大安寨、涼高山位于湖盆沉積中心,生烴強度達40~60×104t/km2;須家河組沉積與三角洲前緣環(huán)境,生氣強度為20~40×108m3/km2,證明了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具有充足的烴源條件。

      另外,作為成藏的次生油氣藏的成藏關鍵是具有相匹配的有效油源通道。經過前人研究,川中地區(qū)構造條件較好,尤其是川中西北部地區(qū)(圖7),斷裂系統(tǒng)普遍較發(fā)育,可作為有利的運聚通道。

      4 結論

      本文主要提出了沙溪廟組河道砂體的勘探開發(fā)潛力,可作為下步川中地區(qū)侏羅系勘探的重點領域。

      (1)川中地區(qū)沙溪廟組發(fā)育三角洲前緣分流河道砂體儲層,儲集巖物性較好,具多元供烴特征。河道廣泛發(fā)育,不受構造圈閉控制,因此宏觀上具有大面積含油分布特征。

      (2)作為遠源油氣藏,源儲匹配是成藏關鍵,區(qū)域內均發(fā)育有效匹配的運聚通道。

      (3)依托現有的動態(tài)資料分析,遠源油氣藏的生產產能及穩(wěn)產能力相對更好。

      參考文獻:

      [1]韓克猷,王毓俊,查全衡.川中侏羅系勘探潛力及勘探目標再認識[J].石油科技論壇,2015,6:51-57.

      [2]梁狄剛,冉隆輝,戴彈申,等.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羅系大面積非常規(guī)石油勘探潛力的再認識[J].石油學報,2011,23(1):8-17.

      [3]廖群山,邵華,林建平,等.四川盆地川中侏羅系致密儲層石油勘探前景[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1,32(54):816-838.

      [4]楊躍明,楊家靜,楊光,等.四川盆地中部地區(qū)侏羅系致密油研究新進展[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6,43(6):873-882.

      [5]李國新,陳安清,陳洪德,等.四川盆地中江地區(qū)中侏羅統(tǒng)上沙溪廟組儲層控制因素分析[J].礦物巖石,2013,33(1):100-106.

      [6]鄒才能,陶士振,袁選俊,等.“連續(xù)型”油氣藏及其在全球重要性:成藏、分布與評價[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36(6):669-682.

      [7]康玉柱.中國非常規(guī)致密巖油氣藏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12,32(5):1-4.

      墨脱县| 保定市| 玛沁县| 深圳市| 石棉县| 西和县| 亚东县| 都兰县| 昌江| 泸州市| 成都市| 石台县| 邹城市| 商都县| 昔阳县| 咸丰县| 凤台县| 永宁县| 江津市| 吕梁市| 泗阳县| 涿州市| 固镇县| 融水| 和龙市| 江永县| 岢岚县| 鄂托克旗| 嘉兴市| 鄂州市| 新邵县| 永德县| 石台县| 湖南省| 喀什市| 德保县| 高碑店市| 长丰县| 台北市| 凯里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