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屈原。
相信同學們對我肯定不陌生,聽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課本中還收錄了我的《離騷》。每逢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時候,肯定也有不少人提起過我的名字。但是,你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端午節(jié)的種種習俗都是來源于我嗎?我姓屈名原,是個熱愛花花草草的男子?
今天,就由我來給同學們上一課,好好講講這些年大家對我的“誤解”。
“端午”本為“端五”,“端”在古漢語中有“初始”之意,“端五”即第一個五日。“五”與“午”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端午”之名由此而來。
端午習俗眾多,有裹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佩香囊、繞彩絲、薰蒼術(shù)等。
其中裹粽子、飲雄黃的傳統(tǒng)的確與我有關。我熱愛楚國,主張改革朝弊,明法治國。但我振興楚國的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對和讒害,最后被楚襄王放逐,漂泊于沅、湘流域。流放中,我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我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前來江邊憑吊。為了防止供奉給我的糯米飯被江中蛟龍竊食,百姓們就用粽葉包裹在糯米飯外面并系上五色絲線。還有人拿來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讓我能夠安心享用他們的供奉。
但賽龍舟的習俗卻并不是因我而起,“龍舟競渡”早在我出生以前的春秋時代就有了。那時南方吳越地區(qū)的古百越族崇拜龍,自比為龍的子孫,以龍為部落圖騰。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舉行圖騰祭時,他們會在急鼓聲中劃動呈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樂人,是祭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活動。
另外,端午紀念的也不只我一個人,江浙一帶還有其他關于端午的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因犯顏進諫而被吳王處死、尸體被扔入江中的吳國大夫伍子胥,另一說紀念的是東漢時期為尋找溺水的父親的尸首,于五月初五毅然跳入江中的孝女曹娥。
雖然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同學們也在課文中學習過我的作品,可是說我“姓屈名原”的大有人在??磥?,我有必要親自出面辟謠,告訴大家我到底叫什么。
其實我的名字在《離騷》中已經(jīng)告訴過大家:“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边@里的“正則”和“靈均”皆是我對自己名字引申義的描寫,蘊含了我為人處世的理想和追求。“正”即“平”,“則”即“法”,“正則”意為平正可法,對應的正是我的名——“平”。因為“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所以我的名有“天”的含義?!办`”有“神圣”之意,“均”有平衡、調(diào)整的含義,“靈均”意為神圣均衡。又因為“養(yǎng)物均調(diào)者莫神于地”,所以“靈均”代表“大地”,對應的是我的字——“原”。所以“原”是我的字,“平”才是我的名。
我所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人們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有血緣關系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我是楚國王族屈瑕的后代,楚國王族族姓為羋,所以我實際上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那時的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大家一般都叫我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那些說我“姓屈名原”的同學請站出來,罰抄《離騷》200遍!
我還聽說,有不少同學在閱讀我的《離騷》時因為一些花草犯了難,抱怨它們的名字既罕見又難以理解,還有同學好奇為什么我會在一篇文學作品中加入這么多花草名。其實,它們充滿了象征意義,搞懂了它們,才算讀懂了我的良苦用心。
課本節(jié)選的《離騷》中有一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許多同學乍一看,以為我寫了一個叫“江離”的人在采蘭草。實際上,“江離”是一種藥草,它的學名叫“川芎”,具有很廣泛的藥用價值。在古代,“江離”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別名叫“蘼蕪”,在文學作品里,它多與夫妻分離或閨怨相聯(lián)系。但在我的《離騷》中,它代表的卻是我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在我所寫的《離騷》中,除了“江離”之外,還有“辟芷”“秋蘭”“茝(chǎi)”“芰(jì)荷”“杜衡”“薜荔”等二十種植物。這些植物除了外觀素雅美麗外,還有著清新芬芳的香氣,被統(tǒng)稱為“香草”。我們那時的士大夫有在身上佩戴它們的習俗,所以后來“香草”便與高尚的品格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我的《離騷》中多次提到這些香草,正是借此表明我對國君的忠誠之心。如今,大家也熱衷在端午節(jié)佩戴香囊、懸掛艾草,以求激濁除腐、辟邪驅(qū)瘟,可以說完美地繼承了我們那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呢!
與“香草”相對的,一些氣味不佳或是對農(nóng)作物有害的“惡草”,常被我拿來比喻讒邪奸佞之人,比如資艸(cí)、菉(lù)、葹(shī)、榝(sh?。┑龋渲腥灳褪谴蠹沂煜さ纳n耳。這些植物生命力頑強,隨處蔓生,就像趨炎附勢的小人一樣,遇到對自己有利的事便趨之若鶩,毫無原則。盡管它們中的許多后來被發(fā)現(xiàn)可以入藥治病,但在當時,它們都是奸佞小人的象征。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這是漢代的王逸對我在《離騷》中常用的意象所做的總結(jié)。一些文人還將那些我用來指代忠貞賢良之士的象征物統(tǒng)稱為“香草美人”,并延續(xù)了這種用法,使它成為一種固定的文學傳統(tǒng)。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睍r光輾轉(zhuǎn),今后的端午節(jié)會不會被賦予更多的內(nèi)涵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那些承載著美好愿望的傳統(tǒng)習俗,能夠發(fā)揚光大,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能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