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 張子琪 李穎
摘 要:時下,紅色旅游日益成為熱潮。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走進中國。景點翻譯作為外宣的一種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比利時語言學家維索爾倫的語言順應論為理論依據,具體以交際語境順應為依托,進行江西井岡山景區(qū)的英譯研究。
關鍵詞:語言順應論;交際語境順應;景點翻譯;紅色旅游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日益增強,中國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中國觀光旅游。因此,漢英旅游翻譯的重要性不可估量。紅色文化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紅色旅游資料的英譯能有效幫助外國游客了解中國、宣揚中國紅色文化。為此,本文擬從順應角度對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料翻譯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為其英譯增添色彩。
一、順應理論簡介
順應論突破傳統(tǒng)語用學的研究框架, 全面、綜合地闡述人類語言運用的動態(tài)過程。 它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發(fā)展前途的理論,順應論突破傳統(tǒng)語用學的研究框架,全面、綜合地闡述人類語言運用的動態(tài)過程。
語言順應理論從根本上屬于語用學的一種,比利時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 Jef.Verschueren 最初于 1999 年在他的新作《理解語用學》(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了語用觀(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和順應理論(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基于語言起源學說和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他提出順應理論,用來全面闡釋語言的動態(tài)使用。順應性是對語言所呈現出來的規(guī)律進行闡述,其中就包括四個方面,那就是語境關系的順應、語言結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性和順應的意識程度。在中國語言學界,首次提到并介紹順應理論的當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錢冠連教授。錢教授簡要介紹順應理論的主要內容, 把順應理論的重要概念如“綜觀論” 、“ 語言的順應性” 、“商討性” 、“ 變異性” 的定義作了介紹。語用學發(fā)展至今,其研究逐步深入,派生出一系列理論,本文的討論重點是順應理論下的紅色旅游文化英譯研究(以江西井岡山為例)。
二、順應理論與紅色翻譯實踐研究
譯者進行翻譯實踐,首先要對語用預設進行推斷,將認識本領和認識背景銘記于心,然后選用符合大眾的陳述方式將原語傳達出來,確保大眾只耗費最少的精力就能獲得原語和譯語的關聯。紅色旅游文本是一類特殊的言語交際模式,其英譯要謹記目的語的交際背景、文化規(guī)范和認知環(huán)境,動態(tài)地選擇合適的語言。根據順應理論,譯者需要依據彼此熟知的認識背景動態(tài)地選用恰當的語言,有目的地順應譯語大眾的語言環(huán)境和社交背景,使譯文合乎大眾的認知本領和審美標準,有很強的實用性,能為紅色旅游資料英譯提供有意義的指導。紅色旅游資料集信息性和操作性于一體,具有極強的寫實性和豐富的文化內容,其英譯目的在于吸引外國游人、傳播中國紅色文化。但是譯語的讀者多為英美人,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和文化內涵與國內讀者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要避免將原語傳達給中國讀者的愛國主義情結強行施加給譯語讀者。
三、井岡山景區(qū)翻譯中的交際語境順應
翻譯不是簡單地字對字、詞對詞,而需考慮實際語境、社會文化背景、目標讀者等諸多因素。維索爾倫提出語言順應論,強調語境是動態(tài)的,是未經設定的,并隨著實際交際過程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維索爾倫指出,語境包含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交際語境即指語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翻譯作為一種特殊交際活動,由于景區(qū)翻譯的特殊性,其更需要順應實際交際語境,本文將從物理世界順應、社交世界順應及心理世界順應進行闡述。
(一)物理世界順應
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時間和空間的指稱關系,也可稱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語境”,包括時間、空間、主體、對象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會影響語言的產生、理解。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交際雙方在物理世界中所處的時空位置、對象等均應列入考慮范圍。
例1: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源自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官網)
譯文:Jing gang shan Revolution Museum
此處“井岡山”直截了當地依照漢語拼音進行翻譯,中國游客自然立即心領神會,但在外國游客眼中,“mountain, hill”等詞才對應中文的“山”。筆者認為,根據維索爾倫的物理世界順應原則,此處翻譯涉及空間定位的差異。因此,“井岡山”應譯為“Jinggangshan Mountain”。
(二)社交世界順應
社交世界順應是指交際者的語言選擇應符合相應的社交環(huán)境、社交場合。其中,文化起著頗為重要的作用。景區(qū)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簡單轉換,往往內含兩種文化的碰撞。因此,譯者不僅應做到用詞準確,也應合理對待文化差異。
例2:黃洋界哨口工事
譯文:Huangyangjie Shaokou (Sentry) Fortifications
從形式上看,譯文句式與中文句式相同。然眾所周知,中西方言語思維存在差異,其中句式差別最為明顯。英文主張率先突出重點,其次添枝加葉;中文則恰恰相反,句際重點往往需“撥云見日”?!包S洋界哨口工事”,其中心詞在于哨口工事,黃洋界則作地點狀語。細究其內容,不難發(fā)現,譯文將“哨口”一詞作如下處理:“Shaokou (Sentry)”。英文中的確沒有一個詞能準確對應“哨口”,但直接根據漢語拼音進行翻譯實為不智之舉;而sentry 一詞在《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的解釋是:“a soldier stationed to keep guard to control access to a place”,用其表達“哨口”一意,稍有欠妥。筆者認為,添加ward 一詞方能準確地傳達該意。故此句的翻譯應為:“Sentry Wards Fortifications at Huangyangjie”。
(三)心理世界順應
心理世界的順應包含順應交際雙方的認識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翻譯學領域,心理“順應論”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語言”觀念,將“語用”引入進來,強調“翻譯”形在語言轉譯實則文化交流的本質功能。心理世界的順應主要指交際雙方的個性、情緒、愿望和意圖等認識和情感方面的因素。
例3:該瀑布水簾比較寬,瀑布口有一塊巨大的中心石,擋住了瀑布口,奪路而下的急流頓時被劈成數股水柱奔瀉而下,水聲交錯,好似鼓點急驟起落,煞是好聽。
譯文:The water curtain of this waterfall is relatively wider. There is a huge center stone in the mouth of the waterfall and it blocks the opening of the waterfall. The rushing water streams are split into several shares of water at this point. The sounds of water are just like the drums beating from from time to time which are extremely pleasing to ears.
此段譯文充分體現了心理順應原則,展示了瀑布的磅礴氣勢?!癷n the mouth of the waterfall”將中心石所處在瀑布的位置巧妙地傳遞出來;與此同時,將“急流”翻譯為“rushing water”,水流之急溢于言表。除此之外,此段翻譯中運用“split”將水流被分成幾股所受的力量可謂入木三分。譯者充分站在游客的角度,描繪黑龍瀑的秀麗壯美,有利于加深游客對黑龍瀑巧奪天工之美的理解。
四、結語
順應理論在翻譯之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緩沖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不解,為井岡山景區(qū)的宣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紅色資源文化英譯的是否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與交流,對于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對外翻譯與傳播有著極大的影響。根據紅色資源文化的英譯所呈現的現狀與發(fā)展問題,并結合語言順應理論研究相關英譯,我們不能只是對紅色資源文化翻譯進行直接照搬或單純復制,而是需要譯者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下動態(tài)地將語言進行轉化。因此,譯者應多了解順應理論,積極將其應用于翻譯實踐,進而不斷提高紅色翻譯質量,盡量避免給外國友人帶來錯誤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中國革命時期的寶貴的紅色資源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JefVerschueren. 語用學:統(tǒng)一連貫的理論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語用學》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0(3):230-232.
[2]錢冠連. 《語用學:語言適應理論》——Verschueren語用學新論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1991(1):61-66.
[3]靳曉蓮. 接受美學視角下紅色旅游景點介紹文本的英譯--以延安革命紀念館英文介紹材料為例[J]. 海外英語, 2013(22):164-165.
[4]靳雅楠. 從心理世界的順應來談《傲慢與偏見》的翻譯[J]. 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3(9):94-94.
[5]黃秋鳳. 淺談商標翻譯對消費者心理世界的順應[J]. 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7, 7(2):82-85.
[6]陳喜華. 試論翻譯中的語境順應[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S2):158-160.
[7]袁夢遙, 潘不寒. 景點外宣翻譯中的交際語境順應研究——以武漢歷史文化景點宣傳語料為例[J]. 大學英語(學術版), 2017(02):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