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院生
凡是到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觀過的人,都會對一條環(huán)狀軌道印象深刻:在半徑6米、周長45米的環(huán)形軌道上,罩著一層由鋼架和有機玻璃做成的全封閉管道,像一顆透明的膠囊。管道里面有一輛可供一人乘坐的磁懸浮車,只需輕觸遙控器,它就能以空載50公里/小時的速度跑起來。當然,如果是在直道上,理想狀態(tài)下可以實現時速大于1000公里。這就是未來高速列車的原型——國際首條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車的環(huán)形實驗線。該平臺的搭建者,是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被譽為“高鐵俠”的鄧自剛。
一次分享帶來了改變
說起當初報考西南交大的原因,鄧自剛直言想當一名交警,然而2001年的一次分享會,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一年,鄧自剛讀本科。他的兩位導師、高溫超導磁懸浮創(chuàng)始人王家素和王素玉兩位教授經過多年努力,研制成功了世界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讓我國的磁懸浮技術有了質的突破。
當時學校開了一場慶功會,在雷鳴般的掌聲中,鄧自剛感覺身上的熱血在奔涌,覺得有責任和義務把老師的技術發(fā)揚光大。
會后,鄧自剛特意選修了兩位老師開設的課程,投身于超導磁懸浮的研究。鄧自剛勤勉刻苦,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西南交大個人榮譽最高獎“竢實揚華”獎。
鄧自剛本科畢業(yè)時,很多同學轉行工作或者出國深造,他卻選擇留校繼續(xù)攻讀研究生。他不滿足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將自己關進實驗室驗證每一個高深理論。期間,鄧自剛主導進行了速度238公里/小時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動態(tài)懸浮力行為實驗研究,首次揭示了不同速度外磁場下的懸浮力行為變化及內部機理,并給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
2009年,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鄧自剛進入東京海洋大學Lzumi實驗團隊學習深造。期間因表現優(yōu)異,他榮獲了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海外特別研究員基金。2011年年底學習結束時,年僅29歲的鄧自剛躊躇滿志,意氣風發(fā)。
那時,我國已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高速鐵路合作關系,我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墒侨毡?、美國、德國等國家紛紛開展速度超過600公里/小時的磁懸浮鐵路研發(fā),讓一直處于磁懸浮科研前沿的鄧自剛感到緊迫。而當得知母校的幾位導師因年齡基本退出了科研一線,科研團隊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時,他毅然放棄了劍橋大學給出的高薪待遇,重回西南交大投身研究?!拔业睦蠋煯斈暝谀敲蠢щy的條件下都做出了卓越貢獻,我為什么不可以?”
目標速度1000公里/小時
2012年伊始,鄧自剛著手組建磁懸浮實驗室,同時,德國的磁懸浮實驗室也開始組建?!耙M快攻下難關,爭取趕在德國前面。當年我的導師告訴我‘技術創(chuàng)新沒有第二,只有第一,現在我要把這句話送給你們。”他揮著手,激情洋溢地激勵著團隊。
困難遠超想象,需要機械、電氣、控制等各個專業(yè)的人才,加上研究資金欠缺等,一開始鄧自剛就遇到了很多挫折,其中最難的是得不到認可,畢竟他從事的是一項前沿性的科研,成敗難測。
關鍵時刻,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衛(wèi)華將手上的人脈資源介紹給了鄧自剛,并且向他提供了科研資金。得到支持后,為了節(jié)約成本和時間,他帶著工人和學生將一塊塊鋼板拼裝成軌道,一塊鋼板近幾百斤重,他們用上的鋼板重量加起來足足有30噸。
接下來就是提速,鄧自剛面臨的問題很多,比如搭建環(huán)形實驗平臺,國際上沒有可參考的標準,僅是選取什么材料和結構都要經過重重測試和篩選。
2013年2月,軌道搭建完畢。第二年年初,軌道外又披上了有機玻璃管道的“外衣”,實現了當前國際上同等載重能力截面最小、永磁用量最少的超導懸浮系統(tǒng),及面向實際應用的含轉向架、制動、無線通訊、車載實時監(jiān)測等功能的高溫超導磁浮整車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無需通電,只需注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小車瞬間變成了超導體,實現360攝氏度的自穩(wěn)定懸浮。懸浮起來后,列車與軌道脫離接觸,摩擦力降低為零,理論上“飛行”速度將超過每小時500公里。但鄧自剛并不滿足于此,他又加上了“真空管道”的概念,進一步減少了空氣阻力,這在當時屬于全球首例,是徹徹底底革命性的技術創(chuàng)造。
“我們的目標速度是1000公里/小時?!编囎詣傉f道,“這個速度,將超過波音737全速運行的速度(960公里/小時),而且由于管道是密封的,可以在海底及氣候惡劣地區(qū)運行而不受任何影響,所以性能更平穩(wěn),乘客乘坐時感覺非常舒適?!?/p>
每一步看起來很簡單,但都是由鄧自剛帶領的科研人員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對鄧自剛來說,管道的每顆螺絲,他都熟悉不過。
當技術傳承的紐帶
鄧自剛性格低調、內斂、踏實、一絲不茍,同時又陽光、自信、熱情。對待每一項任務,他更是用心、細致,在堅持走穩(wěn)每一步路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他也在努力將這種品質帶給學生,去影響和成就他們。每次上課之前,他都會花一點時間跟學生分享在國外的經歷或感受,幫助他們在學術科研中適當“慢”下來,學會擺脫浮躁、做實做優(yōu),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在鄧自剛眼中,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的學生,在努力積極地做事。我們的團隊,在一點點地進步。我們研究的難題,在一個個得到解決,這些就讓我特別滿足了。當然我更期待優(yōu)秀的學生能夠留下來讀博,繼續(xù)深造,因為培養(yǎng)人才需要不斷地承前,才能啟后?!?/p>
“只要肯付出,腳踏實地去做一件事,我堅信幾年之后一定會有收獲!”2019年,許多人奔著更好的前程去了,鄧自剛甘坐十年冷板凳,在實驗室不忘初心。國之所需,心之所向,任重而道遠。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劉雪薇 1240076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