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
如今的“北漂”,特指在京謀生,卻無戶口、 享受不到入托就學、購房等城市福利的群體,在當下人眼里,有點弱勢群體之意。
其實古代也有“北漂”,但古代“北漂”,不僅不屬弱勢群體,且牛人不斷。
唐朝之前,官員選拔多靠家庭出身,加上嚴控人口流動,于是,“北漂”這個群體其實很小,幾乎沒有統(tǒng)計價值和研究意義。
真正推動“北漂”形成不可忽視的群體,其實最應(yīng)該感謝科舉制的誕生。
隋唐創(chuàng)立科舉后,政府的人口管制政策開始松動,最先受益的就是會讀書的人。因為根據(jù)科舉規(guī)定,那些在縣考、省考中勝出的佼佼者,必須去京城參加“會試”“殿試”。
于是這些“人中龍鳳”,就成為中國第一批“北漂”。在古代,大部分貧寒子弟無錢讀書,能讀書的人,在地方也算非富即貴的家庭,當然算不上弱勢群體。
隋唐科舉不僅看分數(shù),還要看有沒有權(quán)貴名流推薦。為了金榜題名,“龍鳳”們一般都會提前一兩個月抵達京城,熟悉考場環(huán)境,尋訪權(quán)貴推薦,順帶游覽京城風光,然后按時參加考試。
考完試后,這些讀書人還必須在京城再“漂”一兩個月,以等候發(fā)榜之日。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既沒高鐵、飛機,也沒有電話、手機,如果考完就回家了,恐怕您就是中了狀元,也很難在第一時間獲悉喜訊。
于是,在唐朝長安城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聚集了一大批“北漂”的讀書人,他們在熟悉考場后,就懷揣自己的得意之作,四處拜訪權(quán)貴、名流,只為求得一份推薦書。盡管他們經(jīng)常遭到拒絕,但他們不屈不撓,即使被撞得鼻青臉腫,也在所不惜,畢竟,自己那點自尊和功名前途相比,算不了什么。
當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也提前趕到長安,他就曾懷揣自己的作品,拜訪了唐朝著名的詩人顧況。
顧況拿到拜帖,先看了看白居易的名字,幽默地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長安城糧食很貴,房價也很貴,能在長安住下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顧況看完白居易那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后,立刻被他的才華所吸引,不禁脫口而出,能寫出這樣的東西,“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憑你白居易的這首詩,在長安安居怕是沒問題了?!?/p>
于是,在顧況的推薦下,白居易順利通過了科舉考試,盡管在京城前后“漂”了差不多半年,但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雖然后來仕途坎坷,多次被貶,但最后還是做到了刑部尚書,也算是“北漂”中的牛人之一。
史上最瘋狂的“北漂”牛人,非李白莫屬。
李白的“北漂”,不僅要比白居易早好多年,而且他還屬于“全國漂”(簡稱“國漂”),盡管如此,李白在“北漂”時發(fā)生的故事,卻最為傳奇、火爆。
他先是全國“漂”,因此結(jié)識了不少名人,進入長安時,他已是而立之年。賀知章看了他寫的詩文,說他的詩“驚天地、泣鬼神”,于是李白很快譽滿京師,但李白一得瑟,又離開京城去全國“漂”了。
后來,在皇帝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下,四十出頭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京城,考慮到李白的詩名頭大,傳播快,流傳廣,唐玄宗給李白的工作任務(wù)是:專門為他主持的重大政務(wù)、慶典活動寫詩,相當于以詩的形式,撰寫帝王重大政務(wù)新聞。
可惜李白不知道珍惜這次千載難逢的“北漂”機會,他經(jīng)常酗酒,多次耽擱皇帝新聞的正常播發(fā)(天子呼來不上船),而且他還不拘小節(jié),一次醉酒,竟然要皇帝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子。最后,由于李白干的糗事太多,最后被高力士抓住了把柄,然后不斷進讒,于是李白沒干兩年,就被皇帝賜金放還(辭退)。
李白是個詩人,不是當官搞政治的料,也幸虧被皇帝辭退,否則,古代官場多一個庸官,卻少了一個“千古流芳”的李白,那才真是文學史的悲哀。
杜甫也“北漂”了十年,屢考屢敗,最后果斷抓住機會向皇帝進獻詩文,得到賞識,盡管官職不算大,但總算能填飽肚子。
宋朝最著名的“北漂”,非柳永莫屬。1009年,柳永從老家山東進入京師汴京(開封)。在參加科舉考試后,他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但考試前,真宗有詔:“屬辭浮糜”當禁。柳永的詞風正好屬于浮糜之列,于是初試落第。
但柳永屢敗屢試,一直考到1034年,最后柳永因為符合朝廷對多次落榜者的優(yōu)惠政策,才被錄取為官。
整整25年啊,反正只要參加科舉,就必須“漂”到京城一回,柳永究竟北漂了多少回,在北宋首都“漂”了多長時間,我不說,您自己去算。
其實古代“北漂”一族,歷史上有名有姓的有很多。自唐初到清末,一共錄用了狀元504人,10萬余進士,到京城“陪練”的“北漂”讀書人更是多達數(shù)千萬。
古代這些“北漂”,大多成為中央和地方大員,主政一方,有的還出將入相,名垂青史,在“官本位”的古代,您自己說,古代“北漂”這個群體牛不牛?
因此,古代“北漂”和當下的“北漂”不可同日而語。古代“北漂”族,可不能小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