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云
摘 要:本文根據(jù)土壤污染現(xiàn)狀及治理措施論題;指出了土壤污染含義;闡明了土壤污染的現(xiàn)狀;分析了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論述了預防土壤污染的科學措施。
關鍵詞:土壤污染;含義;現(xiàn)狀;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1-0009-02
土壤污染是在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及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雜物、廢棄物、污染物浸入土壤,經過日積月累,年常日久的蓄積,達到其腐化到一定極限,導致土壤變質嚴重,直至阻礙土壤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被污染的土壤不僅對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帶來極端不利,并且對農作物的產量大大降低,農作物的質量嚴重變壞。不僅如此,還通過各種不同的的途徑,危害人類,人類的健康受到極大的威脅,為此,我們有責任積極采取科學措施來預防土壤受到侵害和污染。
1 土壤污染的含義
土壤是泛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的肥料,能夠讓植物在四面生長的土層,據(jù)探測其厚度大約1M多接近2M。土壤不僅為各種作物的生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它蓄積的大量水、肥、氣、熱等肥力為植物生長發(fā)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沒有這些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作物的生長那是紙上談兵。由于中國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工業(yè)生產形勢大踏步向前邁進,導致一些固體廢物沒有去處,而只有堆放到土壤表面,有害的工業(yè)及畜牧業(yè)用過的有害的廢水滲透到土壤里,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大氣層里的有害塵埃,隨著雨水降落,一起浸透到土壤里。再者,隨著種田科學化,農業(yè)化學水平在近幾年有有顯著提升,大量運用化學肥料,自然環(huán)境中各種不同性質的農藥自由散發(fā)、日積月累的沉淀,其結果是導致土壤受到污染。在建工廠及水土嚴重流失的狀態(tài)下,受上述各種因素的污染程度更加嚴重,受污染的面積與日俱增。嚴重影響土壤功能及作用的發(fā)揮,對農作物生產水平在于原有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以及質量上遠遠跟不上原來的標準。通過糧食(泛指五谷雜糧)、各類蔬菜、水果等直接和間接給人類、牲畜類健康帶來危害的物質,就稱之為土壤污染物。當土壤中有害物質超過一定極限,讓土壤無法承受這種極限,導致土壤的組成發(fā)生紊亂、結構產生松散、原有的能力呈現(xiàn)量的減弱,微生物活動范疇受到極大的限制,各種有害物質大量的游移、分解在土壤中,經過土壤、植物與人體的初次循環(huán)、再通過土壤、水過度到人體再次交叉,對人體的健康有嚴重危害,便為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現(xiàn)狀
土壤是人類生存必要環(huán)境和條件,也是治國安民的重要資源。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污染物進入土壤,逐步積累到不可遏制的水準,就自然讓土壤質量發(fā)展到極度惡化程度。當然,土壤污染就是指人為因素造成,人類未能引起高度注意,或只顧眼前立意,沒有后顧之憂,有意或無意地將有害于人類或其他生命體有害的物質亂丟亂倒到土壤里,使其有害物質的某種成分的含量經過“發(fā)酵”潛移默化的演繹,大大超過了原有含量、從而使土壤質量逐步惡化。中國在向城市化、工業(yè)化、農業(yè)集約化進發(fā),不計其數(shù)的未經嚴格處理的污染物堆放于土壤,污染物并在大自然的變化中聚集、“發(fā)酵”,浸透于土壤中。由此,我國的大好的良田被農藥、重金屬等污染的面積有幾千萬公頃,這是保守數(shù)據(jù),污染輕重程度累加可能還要多。其中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直接耕種的土地近兩千萬公頃,約占我國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數(shù)據(jù)多么驚人。全國受農藥污染耕地大概有一千三百萬至一千六百萬公頃,不僅如此,就連礦區(qū)污染土壤面積也接近兩百萬公頃。再是石油一項,其污染的程度也不能忽視,污染近五百萬公頃土壤。我國有用的土壤面積本來就有限,這樣的局勢蔓延,嚴重威脅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食品安全以及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從土壤污染的含義而言,確立土壤發(fā)生污染與否,一是土壤背景值——也就是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超沒有超過背景值,如果超過了,土壤就被污染。二是生物指標——土壤中某有害元素或污染物含量出現(xiàn)較高時,被植物吸收的量也就相對的有所增加,并是同比例的,可使植物的產生相應的反應。由此一來,土壤微生物區(qū)系也將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受污染的糧食、水果、蔬菜以及由此加工的食品被人們食用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健康。就污染物質的類型來看,以硝酸鹽及重金屬占主流,還有農藥及部分有機污染物、放射性核素、病毒等等。對它們進行細分并嚴格加以區(qū)分,按污染物性質分,有無機污染、有機污染及生物污染三類。按環(huán)境中污染物的存在情形分,有單一污染、復合污染、混合污染等三種形式。
3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3.1 大量施用化學肥料
據(jù)資料顯示,我國每年超過四千一百萬噸化肥的使用量?;实目茖W合理施用是農作物增產有效手段,但是,氮、磷等化學肥料的長期無節(jié)制的使用,那么會給土壤帶來災難。土壤的固有結構會因此受到極大的破壞。導致土壤板結狀況隨之產生,給耕作帶來不利;耕地質地發(fā)生飛躍性變性,使種植的農作物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深變淺的耕層,日趨變壞的耕性,即使全力以赴的種植、培育也是收效寥寥。僅這一變化,使土壤失去了它應有的“天性”,它無力承受如此大的“打擊”,全然降低其保水肥功能,生物學性質也因其強有力的干擾,土壤的原生態(tài)極度惡化。如此一來,農業(yè)生產上,不斷加大投入,難以看到起色,農作物的產量得不到的增加,質量也難以提升。可是,那些殘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受到地面徑流或土壤風蝕的影響,會游移別的領域四處蔓延,使土壤污染面積逐步擴大。在此時,若不注意土壤發(fā)生的變異狀況,還一味使用化肥,那些飼料作物中含有大量硝酸鹽,由此牲畜體內氧氣的輸入就會受到嚴重阻礙,使其患病直至死亡。
3.2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yè)大量的廢棄物、城市各種生活垃圾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很多沒有經過科學處理工業(yè)廢棄物滿地堆積,大量的重金屬元素會隨著雨水的沖刷逐步向土壤中釋放其有害成分,嚴重污染了地下水。近幾年來,我國工業(yè)固體廢棄物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采掘業(yè),二是有色金屬冶煉,三是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除此而外,為了種植反季節(jié)的植物,大棚栽培,大量的使用地膜,農田造成嚴重的農田“白色污染”,這種長期滯留土壤里,成了土壤的污染源。
3.3 主要有機污染物農藥,對土壤的造成嚴重污染
據(jù)悉,全國每年使用的農藥量達五十萬至六十萬噸。農藥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注入土壤,使土壤絕大部分受到影響。土壤中農藥的大量殘留,也會間接或直接改變土壤的特性。在生物和非生物相互生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導致一種具有穩(wěn)定性不一致的中間產物衍生,給土壤帶來蛻變,罪魁禍首就是無機物。給農作物體上大量噴射農藥,也是使土壤變質的一大因素,只有相應的部分農藥被植物吸收,起到抵抗蟲害的作用,但一部分逸入大氣外,約有二分之一左右飄灑于農田里。農作物從土壤中再吸收這部分農藥,通過食物、飼料直接給人類和牲畜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難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出口的雞蛋被檢測出含有千分之零點五的農藥成分,由此可推測,人類、畜類、禽類食用了含有農藥成分的食物,無疑會影響健康,甚至造成無法醫(yī)治的疑難雜癥。
3.4 灌溉污水會污染土壤
據(jù)悉,全國利用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大約有330萬hm2。人類生活用水排污、養(yǎng)殖生成的有機水以及工業(yè)生產排出污水里,含有大量的植物所需要的有用養(yǎng)分包括氮、磷、鉀等,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大量利用污水灌溉農田,以使農作物吸收,有好的長勢。使用適當,確實能對農作物的增產有利。但是,如果未經正常處理的凈化的污水,或者沒有未達標的排放的各類污水,里面含有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成分很多,諸如有毒有害的重金屬就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天敵。還有比如酚、氰化物等物質也會給土壤起破壞作用。土壤里吸收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質,土壤會遭到極大的污染。
3.5 放射性物質對土壤的污染
土壤輻射污染的來源有鈾礦和釷礦開采、鈾礦濃縮、核廢料處理、核武器爆炸、核實驗、燃煤發(fā)電廠、磷酸鹽礦開采加工等。大氣層核試驗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較長,易被土壤吸附,滯留時間也較長。
4 預防土壤污染的科學措施
4.1 科學地利用污水灌溉農田
被污染的水成分相當復雜,種類十分繁多,因此,灌溉農田的污水必須按標準進行嚴格處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來行事,所處理過的污水達標與否,認真核對,嚴格檢測,否則不予灌溉農田,必須再次進行處理,直至達標,方能有用。
4.2 合理使用農藥,大力發(fā)展高效益、低殘留的農藥
使用農藥是有章可循的,根據(jù)2001年11月2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農藥管理條例〉的決定》修訂2017年2月8日國務院第16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從儲存到運輸,從配方的比例到正常使用都要遵章行事,不可馬虎。針對農作物所使用農藥一定要首先讀懂和了解此農藥的說明書和相關方法,正確無誤的選擇不同農藥的使用范疇、具體用藥時間、標準使用次數(shù)以及科學規(guī)定的用量等,盡最大可能的限度來減輕或消除農藥污染土壤的范圍和程度。
4.3 種植吸附能力比較強的植物
根據(jù)土壤污染的類型,因地制宜地選擇種植有一定吸附能力的植物。再采取施加抑制劑的措施,有效的讓土壤中污染物游走方向得到轉移,最大限度的減少吸附能力弱的農作物的吸收。然后是不誤農時,利用氣候變化狀況,農作物生長周期以及其特點,既要病蟲害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理,又要不讓這些給人類生成造成威脅,力爭降低危害人類、畜類、禽類程度。
4.4 強化國民的保護土壤理念
在對土壤的大力開發(fā)和利用過程中,做好輿論宣傳工作,讓國民從心底意識到土地就是得以生存的根本、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壤問題是關系到國家興旺、民族振興的頭等大事。讓農民和基層干部充分了解當前嚴峻的問題,即是土壤受到嚴重污染的形勢。迅速喚起廣大基層干部和當事農民的憂患意識,全力以赴投身于治理土壤污染的戰(zhàn)斗中去,還給農民一片不受污染能種植并獲得豐收的良田。
4.5 強化土壤環(huán)境管理,大力發(fā)展清潔生產
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盡最大可能的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發(fā)動和聯(lián)合有關科研部門,研討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污染土壤的修復措施,便于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修復土壤污染提供參考。這樣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合理利用污染土地,對于嚴重污染的土壤,且“無可救藥”的土壤,可改種非食用他用作物,或者種植林木,修建園林來相應減少或根除污染食品程度。采用科學地方法實施污水灌溉,加強科學管理,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不失時機的檢測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密切嚴格觀察其發(fā)展狀態(tài)或動向,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滲透到土壤。
參考文獻
[1] 鄭驚鴻.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調查開始[Z].中國色譜網,2006.7.19.
[2] 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1989(1):29-31.
[3] 張曉峰.我國土壤污染現(xiàn)狀及其防治對策[J].青年科學,2009(6):86-87.
[4] 任旭喜.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對策研究[J].環(huán)境保護科學,1999,25(5):31-33.
[5] 林玉鎖.土壤環(huán)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對策[J].環(huán)境保護,2007(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