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晨曦
摘要: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電子商務行業(yè)的飛速成長,為促進電商平臺的良性發(fā)展,新頒布的《電子商務法》中規(guī)定了電商平臺應當承擔的責任,其中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五條提出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電子商務法》;電商平臺;知識產權
一、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guī)則
《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一條,要求電商平臺建立包含雙方義務、平臺保護程序與內容、權利人維權解決機制等相關保護知識產權的規(guī)則,以及防止權利人權利濫用等內容。當然,電子商務平臺所建立的規(guī)則需要符合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不可以低于法律規(guī)定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其次,規(guī)則不是僅僅對法律條文的重復,而是要求電商平臺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相應規(guī)則、加強同權利人的聯(lián)系,具體應用于平臺環(huán)境。
二、通知—刪除規(guī)則
“通知—刪除”這一規(guī)則起源于美國,在服務商滿足一定法定條件下,其無須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即“避風港”原則的適用。在我國,《電子商務法》發(fā)布之前,“通知—刪除”規(guī)則其實已經相當完善,例如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避風港”原則適用以及地方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制定的條款等?!峨娮由虅辗ā穼⑦@一程序正式予以明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國內相關規(guī)定有所出入。此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與《電子商務法》中對于“通知—刪除”的前提條件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例如,北京高院將電商平臺的刪除義務限制在了“行為有較大的侵權可能性”時。也就是說,如果電商平臺接收到通知之后,首先應當對該行為侵權可能性進行評估,只有當侵權有較大可能性時,電商平臺才負有及時“刪除”等義務;反之,如果侵權可能性較小,平臺則可以不及時采取必要措施。而該規(guī)定也是我國當前有關電商平臺保護知識產權最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規(guī)則之一。
而《電子商務法》中,直接規(guī)定在權利人認為其權利受到損害時,平臺未及時采取措施,便將會承擔連帶責任。條文將平臺判定侵權可能性刪除,實際上是給電商平臺加大了責任。“避風港”原則適用于互聯(lián)網領域的初衷是減輕服務商的壓力,在發(fā)展和效率至上理念中所提出的。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壯大,“避風港”原則適用應當更為嚴厲,對平臺的審核義務也有所加強,意味著其在知識產權保護中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
另一方面,“轉通知”的提出,是《電子商務法》對于“通知—刪除”程序較為創(chuàng)新的部分。即平臺內的經營者在接到轉送的通知后,可以提交不存在侵權行為的聲明向電商平臺。此種規(guī)定賦予經營者可以通過發(fā)送不存在侵權的聲明來保護自己的權利。在電商平臺收到聲明后,應當告知權利人享有投訴或者起訴的權利。如果權利人并未進行投訴或者起訴,便可以終止相關必要措施。這樣的規(guī)定有效防止了權利濫用的同時,也可以對平臺經營者進行保護,是對“通知—刪除”規(guī)則的改良。
此外,《電子商務法》還對知識產權人發(fā)出錯誤通知這一情況進行了明確。由于電商平臺只能就通知進行形式審查,所以這便要求權利人應當在通知時盡可能詳細、充分。如果因權利人的錯誤通知造成電商平臺的損失或者惡意發(fā)出錯誤通知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便有效防止了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權力或者惡意擾亂市場秩序,減少惡意通知。
三、承擔過錯責任規(guī)則
《電子商務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如果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電商平臺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情形下,便應當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否則將與平臺內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在此前《侵權責任法》中,就對此有相關規(guī)定,不同的是僅要求平臺“知道”即可。就條文語義看來,僅對電商平臺的“知道”侵權行為做出規(guī)制,而對于理應做出必要措施時沒有采取措施進行制止的“應當知道”沒有規(guī)定。于是,在僅僅以《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制下,存在著許多實踐上的困難與模糊:第一,司法實踐中,證明平臺“知道”的難度相當之大,何種表現(xiàn)才能認定為“知道”,其程度具體的劃分等都是實踐中證明過程中復雜的體現(xiàn)。第二,在電商平臺應當知道但事實上并不知道的情況下,其是否應當承擔侵犯知識產權的責任,或者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等,尚處于模糊地帶。
而在《電子商務法》中,明確了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兩種情形,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應該采取必要措施,否則電商平臺就需要承擔連帶責任。特別注意的是,在最終的定稿中,將草案的“明知”改為了“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因為“明知”在司法實踐中更難以證明,由此也可見得立法者對于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義務的要求加強。
此外,隨著電商市場的日益成熟擴大以及技術水平的提升,電商平臺的控制、管理能力也會提高。當賣家侵權,權利人通過平臺方執(zhí)行賠償將更加可行。一旦電商平臺之下出現(xiàn)售假、侵權等行為,電商平臺也應承擔相關責任,并幫助消費者進行維權。這本身也表明《電子商務法》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同時對于消費的保護的傾斜。電商平臺在法規(guī)之內,也可以做出相關措施,保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