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紅 呂玉婷 董君華
【摘要】 目的:評價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及CT、MR診斷價值。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并診斷的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60例,均給予其CT、MR診斷,回顧性分析其診斷結果。結果:CT、MR診斷發(fā)現,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發(fā)生部位:35例腹膜腔,13例腹膜后間隙,左腎、右腎上腺和胰腺部位各4例。CT平掃后的臨床表現為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腫塊,浸潤性生長,和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腫塊的直徑3~15 cm;而行MR診斷時,T1WI出現低等、混雜信號,腫瘤表現出信號較肌肉略低或相等;T2WI時,腫瘤表現出不均勻混雜信號或高信號。病理表現:NF(+)93.33%(56/60)、NSE(+)95.00%(57/60)、CK(+)88.33%(53/60)、LCA(+)85.00%(51/60)、CgA(+)38.33%(23/60)、S100蛋白(+)10.00%(6/60)。結論:CT與MR診斷方法能夠準確呈現出腫瘤內部的結構、與毗鄰的關系及其轉移的情況等,能夠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評價治療療效提供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臨床; CT; MR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1.03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1-00-02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該病多源于神經外科胚層高度惡性小圓細胞腫瘤[1-3]。隨著對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認識度不斷提升,臨床對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診斷表現的研究也逐漸加深[4-5]。本文對CT、MR診斷的60例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接收并診斷為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60例,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齡19~47歲,平均(30.0±1.25)歲。納入標準:符合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診斷的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合并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妊娠或哺乳期。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方法
60例研究對象均給予CT、MR診斷。
1.2.1 CT 使用LightSpeed VCT美國GE64排CT掃描儀進行平掃,同時進行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掃描的層厚保持在4~8 mm,螺距為1.0,通過軟組織算法進行圖像的重建。給予團注優(yōu)維顯造影劑,經肘部正中部按3.5 ml/s注入,按1.5 ml/kg注入。
1.2.2 MR AIRIS Elite日本日立0.3T低場MR進行掃描,T1WI使用常規(guī)自旋回波序列,T2WI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冠狀位精準頻率反轉恢復序列×(SPAIR)常規(guī)抑脂成像。
1.3 手術與病理診斷
60例患者中,57例行腫瘤次全切或全切除術,3例行穿刺活檢;對切除的病理組織進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包括神經絲(N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角蛋白(CK)、人白細胞共同抗原(LCA)、嗜鉻素(CgA)、S100蛋白等;并將手術與病理組織診斷結果作為該病的“金標準”。
2 結果
2.1 發(fā)生部位
CT、MR診斷發(fā)現,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發(fā)生部位:35例腹膜腔、13例腹膜后間隙,左腎、右腎上腺和胰腺部位各4例;胰腺部位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有惡心嘔吐、黃疸等癥狀。
2.2 CT、MR診斷表現
經CT平掃后的臨床表現為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腫塊,浸潤性生長,和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腫塊的直徑3~15 cm;而行MR診斷時,T1WI出現低等、混雜信號,腫瘤表現出信號較肌肉略低或相等;T2WI時,腫瘤表現出不均勻混雜信號或高信號,見表1和圖1~3。
2.3 手術及病理表現
60例患者手術及病理檢驗表現:腫瘤均為實質性、不均質的包塊,僅2例的邊界相對較清晰,能夠完整剝離;其余的腫瘤和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晰,分離較為困難,無包膜。腫塊大體的標本切面表現為灰紅、惠河色,呈魚肉狀,質地較脆且不均勻,內部可見不同程度壞死囊變區(qū)域陳舊性血液。光鏡下顯示出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腫瘤細胞呈小圓形;并呈分葉狀、片狀、實性、索條狀、腺泡狀等排列,部分腫瘤血管周圍為假菊花團狀;分裂象較為多見,而核周胞質較少、細胞核深染;局灶性瘤細胞呈神經方向分化。NF(+)93.33%(56/60)、NSE(+)95.00%(57/60)、CK(+)88.33%(53/60)、LCA(+)85.00%(51/60)、CgA(+)38.33%(23/60)、S100蛋白(+)10.00%(6/60)。
3 討論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屬于高度惡性神經系統(tǒng)腫瘤,該病是神經嵴衍生出的一種原始腫瘤,多發(fā)生于原始神經上皮,且具有多向分化潛在功能;該病在臨床醫(yī)學上較為罕見[6-8]。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發(fā)病的部位多在腹部、胸部、頭頸部等,且兒童和青壯年是該病的高發(fā)人群[7-8]。有臨床研究發(fā)現,腹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最長的生存期約為3.5年,發(fā)生的概率約為30.7%[9-10]。
本次所選的60例腹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患者多因腹部腫塊就診,其就診時的臨床表現為:腹部快速生長并伴有疼痛感的腫塊,部分腫塊存在壓痛;少見骨痛、發(fā)熱、便秘、腹股溝/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轉移的部位多為肺部、肝部、骨骼部位。而經CT、MR診斷后,CT臨床表現為不均勻的軟組織密度腫塊,浸潤性生長,和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腫塊的直徑
3~15 cm;MR臨床表現為T1WI出現低等、混雜信號,腫瘤表現出信號和肌肉略低或相等;T2WI時,腫瘤表現出不均勻混雜信號或高信號。但本次研究結果也發(fā)現,CT診斷骨質破壞、鈣化方面的效果較MR更為可靠,而MR更能夠準確診斷出軟組織的結構、骨髓浸潤、侵犯的范圍等,特別是神經受累和周圍血管情況;但腹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CT、MR表現均不具有明顯的特征,難以進行定性診斷[11-12]。
綜上所述,CT與MR診斷方法能夠準確呈現出腫瘤內部的結構、與毗鄰的關系及其轉移的情況等,能夠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評價治療療效提供參考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張鼎,易明崗.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CT與MRI表現[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4):742-744.
[2]劉國順,李雯曦,諶丹丹,等.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CT及MRI診斷[J].放射學實踐,2016,31(10):928-933.
[3] Hyung J K,Ben K,Eun Y J,et al.Peripheral facial palsy,the only presentation of a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of the skull b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2016,1(19):47-50.
[4]曲媛,梁星池,周新,等.CT在兒童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5,26(10):740-744.
[5]王戰(zhàn),王淳正,郭曉強.中樞神經系統(tǒng)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診斷[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8,16(1):65-67.
[6]陳磊,劉賢權,胡濤.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CT及MR表現[J].臨床合理用藥,2018,11(9):105-106.
[7]王乾,任翠萍,王姍,等.四肢外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MRI表現及ADC值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8,37(5):823-827.
[8]金開元,李邦國,宋之光,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CT、MR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3):335-338.
[9]陳兵,李春花,石洋洋,等.DWI在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影像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8):1200-1203.
[10]姚承,王琰.CT和MRI診斷外周型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6):73-74.
[11]包忠英,陳文,石愛軍.腎臟外周型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影像診斷[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4):87-88.
[12]楊秀榮,李英麗,柴曉明.CT和MRI診斷鼻及副鼻竇外周型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6,32(9):1353-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