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義
人物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李時珍出生在明代一個醫(y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yī)生。他自幼也喜歡醫(yī)學,長大后當上醫(yī)生,并鉆研醫(yī)學,成為我國著名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
李時珍走出家門,深入山間田野,實地對照、辨認藥物。除湖廣外,他先后到過江西、江蘇、安徽、河南等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程達兩萬余里。他閱讀了大量的古代醫(yī)學書籍,一邊讀,一邊認真做筆記,并且到處訪問醫(yī)生、老農(nóng)、漁民和獵人,收集民間治病的驗方、土方,還親自去荒僻的深山里采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chǎn)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嘗,判斷藥性和藥效。就這樣,他歷盡千辛萬苦,積累了大量的醫(yī)藥資料。
李時珍從30多歲動筆,到54歲才把《本草綱目》初稿寫出來。以后又連續(xù)修改了三次,到了61歲,這部190多萬字的大書才全部寫完。
李時珍把自己嘔心瀝血之作分享給后世,福澤后人,直到現(xiàn)在,《本草綱目》仍是世界醫(yī)學的一部重要文獻,也是我國對世界醫(yī)學發(fā)展做出的偉大貢獻。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愿為官,也不愿同權貴交往,喜歡到處欣賞山水。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激發(fā)了他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情感,于是,他從小便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自己的游歷、考察生涯,前后經(jīng)過32年,足跡北至燕晉,南達云貴和兩廣,名山大川幾乎沒有不到過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無論多么疲勞,無論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堅持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記錄下來,以便分享給后人。他寫下的游記有240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jīng)過后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記》。這部書40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素材解讀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nèi)匀皇歉饔幸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李時珍、徐霞客不計個人艱辛,將畢生所作分享給世人,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令人敬佩。
故事
姹紫嫣紅的花兒
上世紀50年代,慕尼黑有個70多歲的老太太,是一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老太太整天郁郁寡歡,不愛說話,時常坐在臨街的窗前發(fā)呆。對此,老太太的女兒露易絲非常難過。
一天,老太太和平時一樣坐在窗前,兩眼無神地盯著遠方,露易絲也靜靜地坐在母親身邊。突然,老太太猛地站了起來,還興奮地用手指向對面。露易絲順著母親指著的方向看去,見到街邊一戶人家的窗戶上有一大盆盛開的鮮花。遠遠望去,翠綠色的葉子鑲嵌在一大片粉紅色的花朵中,顯得既爛漫又溫馨。
露易絲猜測,母親愛看花兒。于是,她買來幾盆花放在家中。奇怪的是,母親對這些花兒并沒有興趣。但是,只要對面那戶人家將花兒搬到窗臺上,母親就非常高興,反之,則悶悶不樂。
為了能讓母親開心,露易絲拜訪了那戶人家。露易絲向他們說了母親的情況,并請求他們將那盆花一直放在窗臺上。那戶人家不僅爽快地答應了露易絲,還表示,要在窗戶外面安裝一個小吊籃來放那盆花,好讓老太太更大角度地觀看。
后來,在那對夫婦的奔走相告下,對面越來越多的窗戶外面都放置了盛開的鮮花,這讓露易絲的母親格外高興。老太太天天看著對面的花兒,樂得合不攏嘴。
露易絲想:“他們?yōu)榱宋业膵寢屇苄蕾p到漂亮的花兒,自己卻看不到這些美麗,我何不將自家的花兒也放到窗戶外面,讓他們也能觀賞到好看的花兒呢?”
在露易絲的帶動下,整棟樓的住戶紛紛將花兒搬到了窗戶外面。到后來,大街兩旁的所有住戶的窗戶外面都擺放了美麗的鮮花,組成了一片姹紫嫣紅的花的世界。
(節(jié)選自方湘玲《為別人盛開的花兒》,題目為編者加)
◆素材解讀
有道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你為他人慷慨地獻出自己的“孤芳”時,得到的將是百花爭艷的春天。
分享閱讀的快樂
尼克·博爾是澳大利亞堪培拉市一名普通的市民。他從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書蟲。因為實在太愛惜書籍,他買的每一本書都不舍得賣掉或者扔掉。漸漸地,他家中的書堆積如山,很多珍藏的書不是落滿灰塵,就是開始出現(xiàn)蛀蟲。
尼克想,如果我在自家門口設置一個書箱,把閑置的書籍拿出來與大家交換,不就可以讓那些落滿灰塵的書得到充分利用了嗎?
于是,尼克他買來木材、顏料,仿照信箱的形式做出了一個小木箱擺在自家門口。隨后他挑選了十幾本已經(jīng)閑置許久的好書裝進木箱。
尼克用顏料在木箱外殼上寫上“分享書箱”四個大字,并附上幾行說明:這是我為大家準備的分享書箱。箱子里的書大家可以隨意取閱,不收費。如果您有好的書籍想與其他人分享閱讀,歡迎您存放!
第二天,很多鄰居看到了尼克家門前的這個分享書箱,他們好奇地湊上前來,饒有興致地翻看木箱里的書籍,兩個十幾歲大的孩子拿起兩本書,干脆在箱子旁席地而坐,細細品讀。第三天,尼克家門口來了更多人,并且或多或少帶來了他們珍藏的書籍。尼克發(fā)現(xiàn),因為自己設置的這個分享書箱,許多平時不怎么見面、交流不多的鄰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尼克拍攝下分享書箱的照片上傳到網(wǎng)上,并講述了關于分享書箱的種種故事。
他的這些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大批網(wǎng)友觀看。大家紛紛贊揚分享書箱的實用性,并開始效仿。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純手工打造各種各樣別具一格的小書箱。
不知不覺間,澳大利亞各城市就出現(xiàn)了數(shù)量龐大、五顏六色、新奇別致的分享書箱。為了突出尼克最初設置書箱的目的——分享,大家都在自家分享書箱的外殼上寫下這樣一句話:帶走一本書,留下一本書,讓我們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節(jié)選自張珠容《尼克的分享書箱》,題目為編者加)
◆素材解讀
尼克的分享書箱,不僅解決了自己家中書籍堆積如山、落滿灰塵等煩惱,也方便了鄰居們閱讀;不僅自己能讀到鄰居們家中的書籍,也讓大家一起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分享,不僅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獲,在付出中收獲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