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遠
摘要:在論人性來源的先天領(lǐng)域,《易傳》開創(chuàng)了以天道論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和“繼善成性”的主張。天道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領(lǐng)域,《易傳》提出了“成性存存”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主張,“至于命”也即合于天道。《易傳》在性天關(guān)系的探究上,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庸》、孟子的人性與天命相統(tǒng)一的思想?!兑讉鳌穼崿F(xiàn)天道與人性相貫通的范式,為漢初儒者進一步考察天賦予人本性的物質(zhì)中介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自然之天;道德之天;性;命
中圖分類號:B222.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2-0085-006
《周易》是中國文化的原典,包括《易經(jīng)》和《易傳》兩部分。通常認為《易經(jīng)》形成于西周初年,其中的卦辭和爻辭包含許多哲學道理,反映了周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諸多思考和認識?!兑讉鳌芬话阏J為形成于戰(zhàn)國末年,主要是對《易經(jīng)》思想的詮釋,古人認為它是孔子所作,近代學者考證,它絕非一時一人之作,成書當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兑讉鳌酚写罅咳寮业赖滤枷氲膬?nèi)容,這也是它與《易經(jīng)》的顯著區(qū)別?!兑讉鳌贰皩Α吨芤住返呢暙I,在于把吉兇悔吝的因素,由不可知的神秘的象數(shù),轉(zhuǎn)移于行為道德之上”[1]178。在道德哲學領(lǐng)域,亦可把它當作儒家的典籍來考察。“早在戰(zhàn)國,或者至少在漢初,今本《易傳》的大部分就已經(jīng)取得‘經(jīng)的地位,被人們尊稱為‘易了。”[2]本文正是將之置于先秦儒家人性論思想發(fā)展的邏輯進程中來考察的。
《易傳》中共出現(xiàn)“性”字6次,皆與人的善性有關(guān),并且都是在天人關(guān)系的角度展開。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序》中說:“余少讀《論語》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讀《易》,乃知言性與天道在是。”[3]戴震此言一方面說明了《易傳》中有關(guān)于天與人性關(guān)系的論述,另一方面,“性與天道”一語,也恰能準確地表達《易傳》論天與人性關(guān)系的特點:《中庸》和孟子在性天關(guān)系上實現(xiàn)的是人的善性與天命的統(tǒng)一,作為善性本源的天主要是含道德義的宗教之天;而《易傳》開創(chuàng)了以天道論人之善性的來源的方法,作為善性形上來源的天主要表現(xiàn)為一陰一陽變化不息的天道,此天道主要表現(xiàn)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天道賦予人善性的論述中,《易傳》提出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及“繼善成性”的思想。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論述,《易傳》基于性善說,提出了“成性存存”以及“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主張,“至于命”也就是合于天道。
一、天道作為善性來源何以可能?
天道何以能作為人之善性的形上來源?此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把握《易傳》中“天”的性質(zhì):一陰一陽變化不息的天道同時彰顯天德,此“天”體現(xiàn)為自然之天與道德之天的融合。
賦予自然之天以道德的內(nèi)涵,并不是自《易傳》開始的,在《中庸》和《荀子》中已有論述。例如:
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中庸》第二十六章)
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荀子·不茍》)
《中庸》以自然之天的博厚而載物、高明而覆物、悠久而成物來呈現(xiàn)自身的“至誠”之德?!盾髯印げ黄垺菲诒磉_自然之天“至誠”的“天德”時,除了用天之高、地之厚和四季交替的恒常不變來體現(xiàn)之外,并用“變化代興”予以概括?!白兓d”在《易傳》中更凝練地表達為“易”?!耙住痹凇兑讉鳌分芯哂卸嘀睾x,本身即為《易》之書名,又表示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系辭上》說:“生生之謂易?!薄兑讉鳌氛J為,生生不息的變化是天地萬物永恒的規(guī)律,“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住保ā断缔o下》)。此“易”的原則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對于天道生生變化的規(guī)律,《易傳》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陰一陽之謂道?!保ā断缔o上》)用陰陽二氣的運行變化來說明天道的變化以及天地化育萬物的過程,在《莊子》和《荀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1)《易傳》運用陰陽相蕩來說明天道的變化,除了說明其化育萬物,更具體地說明了天道何以具有善德的原因,此后一方面內(nèi)容是《莊子》和《荀子》所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耙魂幰魂枴本褪顷庩柖獾牡\相蕩,陰陽迭運相蕩則產(chǎn)生萬物大化流行的生生不息,天地之德也就在這“一陰一陽”的大化流行中體現(xiàn)出來?!兑讉鳌访鞔_肯定此天地之德“善”的性質(zhì),并具體將之表達為“仁”: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系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天道本身即為一陰一陽的迭運變化。“繼之者善也”,一般多從天人關(guān)系角度理解,釋為人道承繼和效法天道生生不息的乾健之德則自然成善。但“繼之者善也”的“善”亦明顯帶有形而上的性質(zhì),此形而上性質(zhì)的“善”的性格就是“仁”?!帮@諸仁”,就是天地顯露以仁德?!安刂T用”,就是天地的仁德體現(xiàn)在化育萬物的作用之中。這里,天道之“仁”為體,萬物化育為用。此“善”與“仁”具體表現(xiàn)為天道廣大不御(富有)的“大業(yè)”,悠久無疆(日新)的“盛德”,以及天地運行變化的“生生”之德。圣人作《易》時,據(jù)天道運行之象而以“乾”卦模擬之;地順應和仿效天,承天道而時行,《易》以“坤”卦模擬之?!扒币鉃榻。袄ぁ币鉃轫?,亦為天地之德。程頤說:“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盵4]695結(jié)合《易經(jīng)》的論述,在形上意義上與人的善性存有關(guān)聯(lián)的“天德”,除了有天地“仁”德的顯露外,還體現(xiàn)在“元、亨、利、貞”之四德?!兑住で返呢赞o言:“乾:元、亨、利、貞?!薄扒睘樨悦硖?卦辭,總言天的德性。程頤說:“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盵4]695通過對萬物的始、長、遂、成的整體作用,天表現(xiàn)出“偉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貞潔的德性”[5]。
《易傳》通過陰陽的迭運變化,一方面體現(xiàn)天道運行的生生不息,一方面通過“一陰一陽”所產(chǎn)生的生生大化來體現(xiàn)天地的“善”德,即“仁”或“元、亨、利、貞”四德。《易傳》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陰陽合德”思想,直接表明了陰陽與天地之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保ā断缔o下》)
“天之道曰陰與陽”(《系辭下》),陰陽的交感相蕩而化生有形可見的物體,而剛?cè)釀t為物體的特性。如此,陰陽二氣成為萬物生成的基本質(zhì)料,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原則成為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正是通過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產(chǎn)生了天地運行變化的所有營為、貫通天地化育萬物的神明之德。
以自然天道的運行來彰顯“天德”的方式,相較含有道德義的“天命”而言,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仰觀俯察”的方式獲得對天地之德的體認和把握,此方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代表著人類理性認識的進步。后者則需通過宗教的方式,基于對“天”的信仰來體驗上天的至誠無欺和至善之德,此方式源于傳統(tǒng)延續(xù)而來的宗教力量,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的連續(xù)性?!兑讉鳌分畜w現(xiàn)天德的方式主要為前者,其在論述圣人作《易》的來由時,就表達了觀察天象、地理及周遭萬物而體察天地之德的思想。如《系辭下》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程顥作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保ā肚锶张汲伞罚4]482“靜觀”,正是古人面對自然天道而獲得對“天德”的體知的重要方法。“觀象體德”在《易傳》中主要體現(xiàn)為圣人的智慧?!兑讉鳌分刑斓琅c天德的內(nèi)在融合,為天命善性思想的展開確立了本體論基礎(chǔ)。
二、“繼善成性”的天命善性思想
宋代易祓根據(jù)《易傳》的內(nèi)容,把它分為“造化之《易》”和“吾心之《易》”兩部分。他說:
圣人之作《易》也,吾心與造化相為流通,而后易生焉。幽贊于神明而見之于占,故曰生蓍。參天兩地之生數(shù)以為本,故曰倚數(shù)。觀陰陽之變以辨一卦之體,故曰立卦。發(fā)揮剛?cè)嶂囊悦髁持x,故曰生爻。曰神明,曰天地,曰陰陽,曰剛?cè)?,造化之《易》也。曰幽贊,曰參兩,曰觀變,曰發(fā)揮,吾心之《易》也。吾心之《易》與造化無間,則凡道德之要,義理之會,性命之奧,非有二致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 (《周易總義》卷二十)[6]
圣人創(chuàng)作《易》的初始目的,在于“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說卦》),即暗中贊助天地神妙的變化,發(fā)明用蓍草進行占筮的方法,“倚數(shù)”“立卦”和“生爻”都是在揲蓍之法中確立的占卜規(guī)則。然在《易傳》中,經(jīng)由儒家思想的改造,在占筮之《易》之外,又開出了兩部分新的內(nèi)容:“造化之《易》”就是關(guān)于陰陽大化的天道的探究,具體概括為天道的陰陽和地道的柔剛;“吾心之《易》”是關(guān)于人如何認知和把握天道的探究,在人的道德領(lǐng)域具體表現(xiàn)為觀天象以體天德的認知活動和人德合于天德的道德修養(yǎng)。而在“造化之《易》”與“吾心之《易》”之間,《易傳》討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天道與人的善性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如易祓所言:“吾心之《易》與造化無間……性命之奧,非有二致也。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本褪钦f,《易傳》根據(jù)自身“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易類一》)[7]的原則,在人性論問題上,是從天道的角度探討人的善性的形上來源問題的。
《乾·彖傳》說: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
“大明”指太陽,象征乾元,“六位”指乾的六爻,“六龍”指乾卦六爻象龍的潛、見、惕、躍、飛、亢的升降變化。結(jié)合卦辭和爻辭的內(nèi)容,此段話具體說明了天道化生人和萬物并賦予其本性?!扒雷兓?,是指天道的生生不息的變化,萬物皆由天道的變化中生出;“各正性命”,是指天在生成人和萬物的同時也命定了他們的本性。結(jié)合《說卦傳》中“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一語表達了“性”與“命”的貫通關(guān)系,此“命”作天命講,“各正性命”之“命”亦當作天命解。程頤解釋說:“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髙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盵4]697-698如此,《易傳》此處亦表達了性來源于天命的思想,與《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思想在義涵上大體相同。只是在《乾·彖傳》中,以“云行雨施”的具體天道現(xiàn)象為“命”(天命)做了形象說明,此處實現(xiàn)了天道與天命的統(tǒng)一,即實現(xiàn)了自然之天與宗教之天的統(tǒng)一。天通過乾的德性而具有“元、亨、利、貞”四德,此四德在天賦予人本性時也相應地與人之四德相對應,《文言》作了具體解釋: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事之干”是指萬事萬物各得其正,“貞”和“干”,皆有“正”的義涵。《文言》這段話是說,天具有“元、亨、利、貞”四德,在生就人時相應地賦予其“仁、禮、義、正”的道德本性??赡苁鞘艿矫献印八亩恕闭f的影響,后儒在解讀《易》的天賦人性思想時,大都以人的“仁、義、禮、智”之性與天的“元、亨、利、貞”之德相對應。
孟子將仁義禮智“四端”的形上來源追溯至天,天與善性的關(guān)系主要是從宗教天命的角度來考察?!兑讉鳌防^承并發(fā)展了孟子善性與天命統(tǒng)一的思想,一方面提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命題,在天為命,在人為善性,此點認識源自《中庸》和孟子;另一方面,《易傳》從天道的角度說明了天賦予人善性的原因,天道的陰陽大化本身彰顯天的“元、亨、利、貞”之德,此四德體現(xiàn)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之性。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系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即《乾·彖傳》中“乾道變化”的“乾道”,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天道?!袄^”為接續(xù)不息的意思,“繼之者善”是說天地化育萬物生生不息本身體現(xiàn)著天德之善;“成”為凝成有主的意思,“成之者性”是說天地在化生萬物的同時將天德之善實現(xiàn)于萬物之中,即成了萬物生而稟賦的本性。這里的“性”,也當泛指人和萬物之性,如同《乾·彖傳》中“各正性命”的“性”。然,僅有人能對自己的本性產(chǎn)生自覺的認識,故此處的論述自然而然地側(cè)重人之性。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
《易傳》對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本質(zhì)特征有明確規(guī)定,分別對應陰陽、柔剛和仁義。此“三才”之道的規(guī)定性中,天道的陰陽又是地道的柔剛、人道的仁義的形上根基,即沒有天道之陰陽,也根本不會有地道、人道的柔剛和仁義。圣人作《易》在道德領(lǐng)域的作用是“將以順性命之理”,即是說《易》的一個重要原則在于順應天命與人性的一貫之理。如此,“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也就可以理解為人的本性由仁義而見,而仁義之善性在來源上則是天道的“仁”德在人的生命中的實現(xiàn)。需補充說明的是,也只有將“仁與義”理解為天賦的善性,才能更連貫地理解《系辭上》中“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內(nèi)涵:天賦予每個人的善性都是相同的,但現(xiàn)實的人根據(jù)自身的資質(zhì)和能力,對此善性的自覺程度、認知方向等會有不同,因而對此善性的體知也會帶來差異,有人認為人的本性當為仁,有人認為人的善性當為義,這些都可理解為對全善本性認識的一偏。在普通民眾那里,雖然他們的日常行為多為內(nèi)在善性的外在表現(xiàn),但由于他們不能自覺而不知道自身善性的存在。徐復觀說:“性既是‘繼之者善也的善的實現(xiàn),則性當然也是善的。不過這個善,實系與乾元天道同體,其本身乃是一種無限的存在;在人生命中的呈現(xiàn),必須隨人之所能自覺的程度、方向,而異其名;所以接著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盵1]181
如上所述,《易傳》通過“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及“繼善成性”等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論述,表達了天道賦予人善性的思想。以上在先天之域說明了《易傳》關(guān)于天與人性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下文轉(zhuǎn)入后天之域,通過對《易傳》的“盡性至命”思想的闡解,來說明“性天關(guān)系”的另一層內(nèi)涵。
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與天合德思想
如上文所言,圣人在作《易》時,采用了觀天象而體天德的方式,認為可以通過“仰觀俯察”獲得對天地之德的體認和把握。“觀象體德”體現(xiàn)了圣人的智慧,但它帶有很強的經(jīng)驗性特點,一經(jīng)推廣,則很容易被人們領(lǐng)會和把握。由此,在成德成善的教化問題上,《易傳》遵從“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則,提出了“以天立教”的主張。(2)“以天立教”,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觀察自然天道而獲得對“天德”的體知,積極地踐行人道效法天道的行為原則,努力實現(xiàn)人德合于天德的道德理想?!兑讉鳌分凶钅荏w現(xiàn)此“以天立教”思想的是下面兩句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象傳》)?!疤煨薪 笔钦f天道的運行、事物的運動是永恒不止的,體現(xiàn)了剛健之德,君子當效法天道,發(fā)奮向上,自強不息?!暗貏堇ぁ笔钦f大地廣博而地形多樣,卻能因形而順勢,長育萬物,體現(xiàn)了靜柔之德,君子當效法地道,柔順處下,醇厚品德,承擔重任?!兑讉鳌诽岢龅摹叭胖馈敝?,天道和地道構(gòu)成了外在的存在境域,人處其間。就一般人而言,若能以圣賢為師,遵從教化,并效法天地以成道德,積極修身成善,也可以成為圣人,最終達到合于天德的目的?!断缔o下》言:“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本褪钦f,天地設(shè)位于上下,人處其間,然圣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其修為可以與天地合德?!兑讉鳌贰耙蕴炝⒔獭钡男薜滤枷耄瑥恼J知天德的經(jīng)驗性方式來看,說明每個人都有體察天德的能力,也都有實現(xiàn)合于天德的可能?!耙蕴炝⒔獭钡男奚碇鲝?,與《易傳》人性論中的“成性存存”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道德修養(yǎng)主張相輔相成:前者以天道至善立論倡導人們積極成就道德,后者從人自身出發(fā)主張存養(yǎng)善性以實現(xiàn)成德成圣。兩者在與天德合一的超越意義上趨于一致,前者所凸顯的合于天德的境界,也正是“至于命”的道德境界。
天道賦予每個人相同的善性,在天為“元亨利貞”之德,在人為仁義禮智之性。只要人存養(yǎng)此善性不失,就可以積善成德,外在的舉止行為也自然符合倫理規(guī)范?!兑讉鳌费裕骸俺尚源娲妫懒x之門?!保ā断缔o上》)就是說,人們把天道所生成的善性,存而又存,也就是不斷地自覺、不斷地持養(yǎng)并把它擴充出來,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為中,如此,“道義”就自然從善性中生出?!暗懒x”就是外在的禮的規(guī)范。言“道義之門”,即是說人存養(yǎng)生而即具的善性不止,外在的行為自然合禮。“成性存存”的現(xiàn)實目的是自覺遵守“道義”,并成就君子人格,而在超越的意義上,則在于合于天德?!兑讉鳌吩凇墩f卦》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發(fā)揮于剛?cè)岫常晚樣诘赖露碛诹x,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與《說卦》之“將以順性命之理”的含義是相同的,只是“理于義”的“理”作動詞用,“順性命之理”的“理”作名詞用。在內(nèi)涵上,此處的“道德”和“義”也就是“性命之理”?!案F理盡性以至于命”,是圣人作《易》的目的,實際上也表達了儒家關(guān)于道德歸止和道德境界的主張。“窮理”,孔穎達疏解為:“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盵8]可以將“窮理”類同《中庸》的“盡物之性”,“窮理”以“至于命”,就是盡物之性而與天地相參的意思。這樣的解讀也符合《易傳》的本意,因為“各正性命”和“成之者性”的“性”,也包含物之性的內(nèi)容。但是,對照上面的“理于義”以及同篇的“將以順性命之理”兩句話,可知 “理”在《說卦》中主要表示道德倫理,即人之為人的“理”,此處具體指人的仁義之性。也就是說,在《易傳》的性善論思想中,“窮理”也就是盡人的善性。如此,“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在整體上就可理解為:完全體知并擴充人的仁義善性,就可以實現(xiàn)與天命的統(tǒng)一?!爸劣诿钡娜松辰?,也就是與天地合德的道德境界。《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币舱恰案F理盡性”的修養(yǎng)工夫所志在實現(xiàn)的圣人境界。徐復觀解釋說:“圣人之作《易》,即圣人之窮理。理為性所涵,窮理即所以盡性。性之根源是命;但性拘限于形體之中,與命不能無所限隔。能盡性,便突破了形體之限隔,而使性體完全呈露;此時之性,即與性所自來之命,一而非二,這即是‘至于命。”[1]185
總之,《易傳》中“成性存存”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道德修養(yǎng)主張,在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上都繼承了孟子。如“成性存存”繼承了“存心養(yǎng)性”的思想,“盡性”繼承了“盡心知性”的思想,且在善性與天命相統(tǒng)一的天與性的關(guān)系上,“至于命”也就是對“知性而知天”“養(yǎng)性而事天”的綜合表達。
四、小? 結(jié)
較《中庸》和孟子的天命善性思想,《易傳》關(guān)于天與善性關(guān)系的論述的主要特點,是以陰陽的迭運變化來說明天何以具有善德,從而以天道作為人的善性的形上根源,而不僅僅只是繼承《中庸》、孟子的人性與天命相統(tǒng)一的思想。
在《易傳》中,作為人善性的形上來源的天,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實現(xiàn)了天道與天命的統(tǒng)一?!兑讉鳌吩谡撎斓琅c人性的關(guān)系時,主要是從論述天道一陰一陽的生生大化出發(fā),一方面從經(jīng)驗的角度彰顯天地之德的“仁”及“元、亨、利、貞”等,另一方面通過“繼善成性”說明天道賦予人善性的原理。而同時,《易傳》繼承了《中庸》、孟子關(guān)于天命與人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在人性的來源問題上提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思想,在后天教化領(lǐng)域提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主張?!兑讉鳌肥峭ㄟ^一陰一陽的生生大化來具體說明“天命”的,天地化育萬物的過程即是“天命”在人和萬物中得以實現(xiàn)的過程。正如徐復觀所言:“陰陽的變化,是物質(zhì)性的變化。由這種變化以作天命的具體說明,在這種變化中來建立道德的根據(jù),即是在物質(zhì)變化中來建立道德的根據(jù);也即是人的道德根源,系由這種物質(zhì)性的變化所規(guī)定?!盵1]191徐氏所言的“物質(zhì)性的變化”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天道。天道與天命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天的性質(zhì)上,即實現(xiàn)了自然之天、道德之天和宗教之天的融合。對此,可以這樣認識:雖然“天”之自然義隨著人的理性認識的發(fā)展不斷得到凸顯,天之道德義隨著人對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本質(zhì)的重視而愈加突出,但人對上天的信仰還持續(xù)保留著,天命的觀念和思想與人們對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的認識同時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并行不悖。
《易傳》認為天通過陰陽的迭運變化生出人并賦予了人善的本性,從而實現(xiàn)了天道與人性之間的貫通,天道的善是人性之善的形上根據(jù)。天道與人性的上下貫通,容易促使人們外在地尋找天與人性貫通的途徑和方式:天通過什么物質(zhì)中介賦予人本性?此物質(zhì)中介何以能作為人性或善或惡的根據(jù)?這些都是《易傳》之后留給漢初思想家解決的問題。例如,董仲舒以人所稟受的陰陽二氣的性質(zhì)作為判斷人性如何的根據(jù),他認為天有陰陽二氣,陽尊陰卑,人是由陰陽二氣組成的,人就相應地具有貪仁之性:“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保ā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罚┒偈嫱ㄟ^陰陽之氣把天與人性貫通起來,為天降人性找到了實然的中介,從而推動性天關(guān)系的思考趨向深入。
注釋:
(1)莊子認為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形成天道的運行變化,“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四時相代,相生相殺”(《則陽》),陰陽二氣是天地化生人和萬物的基本元素,“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荀子認為天道的運行變化本質(zhì)上是“陰陽之化”或陰陽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陰陽大化”產(chǎn)生了萬物,他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保ā抖Y論》)
(2)《四庫全書總目卷一·易類一》:“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贝酥?,“因象立教”有依據(jù)卦象的特點并結(jié)合卦辭和爻辭進行教化的含義,但從《易》產(chǎn)生的本源角度而言,此“因象立教”亦有觀天象而體天德的含義,即“以天立教”。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chǔ)教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54.
[3]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2:1.
[4]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1.
[6]易祓,丁易東.周易總義·周易象義[M].長沙:岳麓書社,2011:233.
[7]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
[8]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83.
(責任編輯? 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