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江
摘要:為了系統(tǒng)分析校企合作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文章從技術、社會、個人、組織、高校等五個方面對校企合作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建立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并運用MICMAC分析法對校企合作影響因素進行分類。結果表明:高校因素是決定校企合作成功與否的最根本因素,其中,合作歷史因素對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行為的驅動性最強,是決定校企合作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研發(fā)需求因素是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的最直接動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均不是制約校企合作的關鍵因素,但通過改善兩種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促成校企合作。組織因素對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行為的影響較為直接,因此,改善組織因素能夠對校企合作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若要從根本上改變校企合作現(xiàn)狀,還需從驅動要素上下功夫。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ce facto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article cardings systematicall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five aspects of technical, social,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collegiate. Then, 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 established and MICMAC analysis is taken.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arrived as follows: the collegiate factors are the basic factor which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is the strongest drive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e factor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eds is enterprises' most direct cause of participating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oth the social factor and the personal factor aren't the key factors in influencing the cooperation. But it's useful to the cooperation through improving the above two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 is so direct that it can be achieved an immediate effect through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factor. However,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adically, we should concentrate the efforts on the driven factors.
關鍵詞:校企合作;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MICMAC分析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fluencing factors;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MICMA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6-0143-05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yè)兩個核心組織通過知識、技術、人員及設備的轉移,實現(xiàn)校企雙方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社會項目[1]。一直以來,校企合作被認為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一條重要途徑?!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但目前大多數(shù)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以學校為主體,企業(yè)處于配合地位的“校熱企冷”現(xiàn)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是企業(yè)對校企合作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換句話說,企業(yè)作為一個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社會組織,不能從校企合作中獲取與之付出相匹配的回報,是阻礙校企合作順利開展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將企業(yè)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從企業(yè)視角分析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并建立因素之間的關系架構,對進一步理解校企合作機理,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文獻回顧
1.1 技術因素
董美玲[2]從合作動因、合作方式及成效、合作環(huán)境等多個角度對比了中美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結果發(fā)現(xiàn)是否具有技術需求是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的首要動因。這里的技術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yè)是否存在與高校合作研發(fā)新產品或新工藝的技術需求;二是企業(yè)在生產中是否遇到技術瓶頸而需要尋求高校的幫助。熊娟梅[3]、劉志民[4]等學者認為高校的優(yōu)勢在于知識、技術的研發(fā),而企業(yè)的優(yōu)勢在于知識、技術的應用,二者結合方能優(yōu)勢互補,進而實現(xiàn)雙贏的效果,因此,技術是校企合作的紐帶。當然,除了技術需求之外,技術是否容易獲取或轉移也是影響校企合作的又一要因。曹達華等[5]從企業(yè)對技術(知識)吸收能力方面研究了技術的可轉移性對校企合作績效的影響。貫爽[6]比較研究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對促進校企合作的影響程度,結果顯示,顯性知識更有利于促成校企合作的開展。
1.2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是從社會角度考察企業(yè)作為社會組織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董美玲[2]、胡振華[7]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一方面受直接利益驅動,即上述所說的技術需求;另一方面也受間接利益的影響,即作為一個社會組織追求在行業(yè)內部或市場上擁有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王艷麗[8]、李正衛(wèi)[9]等學者的實證結果顯示,社會資本對校企合作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企業(yè)從事公益性社會活動的行為與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行為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政府行為在企業(yè)擴大市場份額與參與校企合作的關系中起到正向調節(jié)作用。文益民[1]、路平[10]等認為校企合作并不僅僅是高校與企業(yè)之間的二維合作,其更應當看作是高校、企業(yè)、政府、學生等多方參與的多維合作,因此,影響校企合作的社會性因素不容忽視。
1.3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在既有研究文獻中提及得相對較少,但事實上任何一項成功的校企合作都離不開人為因素的作用。根據(jù)Ajzen[11]的計劃行為理論,個人行為是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按照個人的某種偏好選擇性發(fā)生的過程。企業(yè)是否選擇與高校合作,選擇與哪所高校合作均具有一定的人為性。筆者曾對北京、上海、武漢、西安、襄陽等地的16所高校43例校企合作項目進行過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90%的校企合作項目是通過良好的個人關系促成的,其中,有近70%的個人關系是建立在既有合作或共事的基礎上,30%的個人關系是基于母校情結產生的。另外,不論是基于哪種關系的合作,單位領導的支持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個人因素。
由此可見,與其他影響因素不同的是,個人因素是從合作者的意愿情感方面考察其對校企合作成效的影響,體現(xiàn)了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對更全面地理解校企合作機理具有很好的解釋作用。
1.4 組織因素
校企合作在組織層面上的影響因素是學者們研究的又一熱點內容。陳裕先[12]對構建“雙主體辦學、雙主體育人”的合作機制進行探討,認為高校以激勵相容原則與企業(yè)組建利益共同體是實現(xiàn)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陳桂香[13]基于三螺旋理論對高校、政府、企業(yè)協(xié)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的協(xié)同機制進行研究,倡導從組織領導、資源共享、激勵約束、考核評價和組織文化等方面構建三方聯(lián)動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張杰等[14]對全國50所高等職業(yè)院校及40家企業(yè)進行調研,并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文益民[1]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對校企合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黎麗[15]嘗試運用系統(tǒng)動力學的方法對校企合作績效進行評價。倪勇[16]從打造通用路徑和建立利益共同體兩個角度對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徑進行了探討。
1.5 高校因素
顧名思義,高校因素主要從合作對象上考察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吳強[17]從企業(yè)視角出發(fā),構建校企合作戰(zhàn)略聯(lián)盟伙伴選擇的影響因素,運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高校的科研資源、人員投入、地位匹配等因素是企業(yè)選擇校企合作伙伴時最關注的影響因子。潘海生[18]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管理體制、院校市場意識等因素是造成校企合作現(xiàn)實與愿景差距的主要原因。劉志民[4]在對大量校企合作項目進行專項調研的基礎上,運用回歸分析法對企業(yè)選擇合作對象的行為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校實力、合作歷史等是企業(yè)選擇合作對象的重要影響因素。
以上學者們從不同側面對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眾多且影響機理復雜,筆者嘗試運用解釋結構技術,建立影響因素的整體框架模型,闡明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進一步挖掘影響校企合作的關鍵因素,進而制定校企合作策略奠定基礎。
2? 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
2.1 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確定
本文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從企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初步擬定出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清單,并通過征詢40位企業(yè)管理人員的意見,對清單內容進行增減,最終篩選出17項影響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列于表1所示。
2.2 構建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根據(jù)以往學者們對校企合作影響因素關系的研究,以及40位企業(yè)專家的意見反饋,筆者用二元關系圖表示校企合作兩兩影響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2.3 確定各因素的層級
由可達矩陣得到各因素的可達集R(Ti)(由可達矩陣第i行中所有元素為1的列所對應的因素構成的集合)和前因集A(Ti)(由可達矩陣第i列中所有元素為1的行所對應的因素構成的集合)。以R(Ti)∩A(Ti)=R(Ti)為條件,確定出最上位層級因素Ti,然后將可達矩陣的第i行與第i列除去,再按照同樣的方法尋找下一級的因素,這樣一直做下去便可將所有影響因素劃分為不同的層級。
根據(jù)以上方法,本文將17個校企合作影響因素劃分為9個層級,如表2所示。
根據(jù)各因素的層級關系,進一步構建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多級遞階解釋結構模型,如圖4所示。
3? 校企合作影響因素的層級關系分析
由圖4可知,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系統(tǒng)是一個9級遞階結構,現(xiàn)對結構的各層級關系分析如下:
①高校因素是決定校企合作成功與否的最根本因素,在結構模型中處于6級、8級和9級。其中,合作歷史因素是高校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企業(yè)更愿意與有過合作經歷的高校開展校企合作,這一點與劉志民[4]等學者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前期合作增加了校企雙方之間的信任感,同時,合作使高校在社會聲譽、專業(yè)實力以及技術(知識)轉移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為進一步開展新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礎。這就要求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始終秉承開放式辦學原則,積極尋求與企業(yè)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機會,加大對 “第一次”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善于在合作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為爭取后期與企業(yè)有更多的合作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