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波
漢陽古琴臺早已是聞名遐邇,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已經(jīng)在歷史文化時空中穿越數(shù)千年。時代越發(fā)悠遠,一年年的微塵沉積起來,似是籠罩的一方神秘的面紗,讓我總想揭開她來,又害怕驚醒她酣睡濃香的夢境。
過去在南方工作,每次路過武漢,卻只能想象著古琴臺,思維直追千古,往事逾越千年,我在尋思那兩位前賢平生僅有的一次晤面。今年以來,有幸在武漢謀事,離她越來越近了,一直想造訪古琴臺,卻始終沒有那份勇氣。我本俗人,徜徉在紅塵之內(nèi),如果稍不小心驚擾了那向清幽雅致,破壞了那方恬淡寧靜,豈不也是一絲罪過。雖多次坐車經(jīng)過月湖東畔,龜山西麓,一次次地張目顧盼遐想,卻沒有越過半步雷池。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中秋節(jié)的日子,天氣大晴,朋友相約游覽古琴臺,我未經(jīng)思索便欣然與之前往。一到古琴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門東首的上千株翠竹,叢叢碧玉,根根瑯玕,更為古老的琴臺增添了盎然幽深的情趣。而任何景點一有篁竹,便不顯得落俗了,無怪乎蘇東坡也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讓人瘦,無竹讓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的話。竹林下面就是一長幅近百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始末全圖石刻,從俞伯牙出使過江,遇雨泊舟,鼓琴而歌,得遇子期,聽琴知音,結(jié)為知己,相約再期,伯牙祭友,斷弦摔琴,到飲恨絕響。故事一串串穿插起來,加之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刻,讓人未進琴臺就已經(jīng)如癡如醉,把自己也融入到整個故事中,撬開斑駁的歷史銹跡,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搜尋那古人的履痕。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一進大門,赫然看見門楣上“古琴臺”三字為清末大學(xué)者、書法家楊守敬所書,筆力遒勁,大氣凜然。進門就是一小院,正是陰歷八月,兩側(cè)的桂花全開了,樹樹金黃裸露著細嫩的花蕊,讓人吞納吸氣中滿嘴都是咀嚼的香味。過了小院,就是高山流水故事的陶俑像館,那俞伯牙鼓琴是如此的凝神靜氣,那鐘子期聽琴是如此的投入悉心,我回顧左右,我面對的不僅僅是兩個古人,歷史由遠及近,讓我忍不住向兩位音樂天才拱手膜拜。當(dāng)看到俞伯牙第二次尋訪鐘子期知悉朋友已逝,在其墓旁祭拜時,我的心也不禁抽搐了一下,如同搗藥。繼而看到伯牙扯斷琴弦,他高舉瑤琴砸向石頭的那一刻,我心底五音中最后繃緊的一根絲弦也應(yīng)聲而斷了。從此伯牙不復(fù)鼓琴,雖然精通音律,但知音已逝,風(fēng)景依稀,故人不在,縱然留琴又有何用,能彈又有誰聽?后來伯牙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掀開歷史的蒙塵去思索想象,剩下的殘年,他無疑也是孤獨和枯寂的,命運就是這樣的捉弄于他,對于一個出色的音樂家來說,失去了最懂自己五音內(nèi)涵的觀眾將意味著什么!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出來往東就是茶房,對面是清朝道光皇帝御書的“印心石屋”,金筆楷書,中規(guī)中矩。說是石屋,其實就是一間紅柱黃檐的四方亭子,內(nèi)設(shè)一刻字“印心石屋”的照壁,這照壁采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也給這方空曠的院落增添了莊嚴(yán)肅穆之氣。院子里有幾樹芭蕉,掩映在假山噴泉之間,葉子茂盛片片透著蘸濕的汁綠,又忽稀忽密地夾雜一些如洗的水竹,恰如小家碧玉待字閨中的繡女??课鱾?cè)的古老香樟樹旁,是一尊巨大的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石像,那樣子心曠神怡,悠然自得,雙目遠眺,旋律只用心靈去感應(yīng)和彈撥。正巧旁邊沒有人,我對朋友說,就讓我在伯牙身邊坐下來,你給我們拍攝一張照片吧,我也做一回他的知音。然而合影之后,心中又驟生懊悔,我畢竟一介凡夫,不諳八音,怎么可以充當(dāng)伯牙先生的知己呢,豈不污蔑了古人前賢,幸好石像身后有著精雕細刻的窗欞,畫棟飛檐巧奪天工,又有綠竹和太湖石陪襯,也算是俗中見雅吧。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薄懊涝?!蕩蕩乎意在流水?!眻@林各處一陣陣古琴《高山流水》的曲調(diào)顫顫傳來,兩千多年前鐘子期的酣暢應(yīng)答似乎也在耳邊響起,連綿不絕的古樂,余音繞梁,忽近忽遠,忽杳忽實,如潺湲流水,又似淙淙鳴泉,在耳際蕩漾起仙樂般的漣漪。我沉浸在這恒古未有的優(yōu)雅氣氛里,忽而以為身邊有人來了,四顧看時,也只有朋友站在不遠處含目以望,莞爾的樣子微笑著相隨。我這才清醒過來,偌大個中庭,除了賣工藝品的大娘,只有他我兩人,誰是伯牙,誰是子期,我們雖心有所想,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也只有獨涕而愴然淚下了——我明白,俞鐘之神交,誰也比擬不了。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再從照壁東側(cè)往上走,有一石砌小門,小門上“琴臺“兩字,據(jù)說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書。行書飄逸大方,也干凈流暢,我仔細用心靈印象去對照米襄陽《苕溪詩》和《蜀素貼》的筆跡,竟然風(fēng)格一致,這古老幽雅的琴臺,能配上米大師的書法,也真是錦上添花了。進小門便是一曲廊,廊壁立有各代書法名家重修琴臺的碑記和相關(guān)石刻,勒石清晰,筆鋒犀利,入木三分,不愧是名家手篆。筆直往前走就是琴堂了,這里又被后人稱之為友誼堂,是一座仿古的半檐歇山頂式的前加抱廈的殿堂,?四周回廊,足有三間進步,整座建筑全用磚木架屋,釉瓦蓋頂,一應(yīng)梁柱都以彩畫襯飾,畫工精美,金碧輝煌的氣勢確有王家風(fēng)范。那檐下的匾額是行云流水般的“高山流水”四個褐底金粉大字,古趣十足,可能俞伯牙和鐘子期也意料不到,數(shù)千年后人們會在他們彈琴解音的山麓筑臺紀(jì)念,并為他們的情誼建造這么一片雅致美妙的園林。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殿堂前的庭院中間,有一井之圍的用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相傳是俞伯牙撫琴遺址。石臺的中央立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手書“琴臺”二字的方碑,方碑四周的臺壁則是飾以連續(xù)浮雕,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全盤烘托,人物造型精巧,鐫刻得精美如生,宛如兩位古人就坐在我們游人的對面聽琴烹茶,一瀉情懷。石臺四面樟桂掩映,樟子桂子的香氣馥郁纏綿,在秋季的微風(fēng)中徐徐送到,再附以繞梁三日的琴聲,勁韌有加,眼耳鼻舌與心靈真是在一同感受。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在琴臺里面的工藝品館,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琴,并加以各種漆飾,做工細巧,圖文并茂,一問,都是選用上好的梧桐木所制。還有各式各樣伯牙子期相會弄琴的雕像,有泥塑的,有黃楊木刻的,有陶制的,有彩瓷上釉燒就的,雖然形態(tài)各異,卻都是入情入理,他們靜心專注的樣子,實則是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在兩位先賢眼中,除了有仰止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一切世態(tài)事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當(dāng)一曲《高山流水》奏完,立時就注定要成為千古絕唱,所謂良琴易得,知音難求,緣與分不再存在時,甚至連自己也要失去存在的價值??吹竭@些,我轉(zhuǎn)而駐足暢想,伯牙摔琴之后,會不會也與子期一同歸去,或者與子期守護墓廬,在一個風(fēng)雨交加寒潮襲人的夜里,他一個人老死在荒山殘垣,與子期在另一個世界攜手品茗,抱琴而歌。想著想著,我又不敢再往深處想,不過我卻是希望他們能夠再相會的,讓《高山流水》不再絕響。
遺憾的是,中秋節(jié)那天琴臺內(nèi)的華夏音樂館沒有開放,讓我少了一個心靈釋放的去處??茨欠孔拥呢翌~也是當(dāng)今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所書,有賀老的大手筆,盛名之下,想來里面一定是大有文章的。那就讓我下一次再來吧,再有一個徜徉在“巍巍高山,蕩蕩流水”美好旋律中的機會,瞻仰古人,也消湮俗氣。
臨別時,不敢說作別,只想著還來,來了再來!為這一方清幽雅靜,為這一曲仙羽霓裳,為這古人前賢驚天感地的交情,讓我的心靈輝映高山的濃郁,滌泛流水的澄澈,在古曲的氤氳濃湯中凈化,保留一寸未烙痕跡的世外桃源。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