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正祥
老屋不老,建于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到現(xiàn)在也就三十多年。老屋的土磚墻面有些斑駁,有些凹凸不平,還有點(diǎn)兒潮濕,但人住在里面冬暖夏涼,很舒服。老屋永遠(yuǎn)都是熱熱鬧鬧的,兩三家的房子擠在一起,很默契地分布著。老屋的人大多是村里的老住戶,彼此都不陌生。倘一位老人從東家到西家,這一路上就要和許多人頷首,打招呼,甚至聊上一會兒;倘哪一家來了客人,若是老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的,大家也都不會陌生,留飯的時候甚至?xí)准乙黄鹋憧?。杜甫有詩:“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闭f的大概就是老屋來客這樣的盛況。
老屋不高,蓋的是小紅瓦。小紅瓦是當(dāng)年大哥和三哥制坯,然后自己燒制成形的。我和四姐當(dāng)時正讀初中,也跟著幫忙“提桶子”(把制成的圓形瓦坯從木圓形模具上剝離,豎著晾曬)。這項工作很要技術(shù),又得跟上哥哥們的速度,我們在糟蹋了不少瓦坯后,才算能跟上進(jìn)度。將瓦坯燒制成小紅瓦后,還得制磚、備梁、備檁木等。那時父親正當(dāng)壯年,哥哥們年輕有力氣,所以建起的老屋雖然不高,在村莊里卻也像模像樣。
老屋朝南,是典型的“三大間兩雜屋”的江南模式。三大間是指正屋,中間是堂屋,兩旁是睡房,兩雜屋是指在東西兩頭所配的廚房、內(nèi)房、廂房等。
老屋的模式其實(shí)很適合分家居住。老屋建成后不久,大哥成親了,就搬西頭去住了,然后打灶,一起吃了分家飯,也就算有自己的小家了。不過,大哥分家后,嫂嫂隨即難產(chǎn)不治,繼而大哥患上難治的強(qiáng)直性脊柱炎,一個家算是半廢了。
東頭住的是父母。父母均在時,一家人熱熱鬧鬧。尤其是愛熱鬧的母親,每逢年節(jié),必備好一筒好茶葉以及黃豆、芝麻和姜鹽,有人來了,用開水沖一杯,客人也就講客氣說:“您老人家的細(xì)茶蠻細(xì)(嫩)呢!豆子芝麻姜鹽茶蠻好洽(喝)咧!”說得母親會高興上一整天。清明、谷雨時節(jié),摘茶、制茶也更有勁頭。
晴朗天氣,母親必備上椅凳,坐到屋前的曬谷坪,或納鞋底,或縫補(bǔ)衣裳,或招呼一些同齡的婆婆娭毑,一起聊聊村里的新聞。有時也唱山歌,記得老屋西頭當(dāng)時住的是五保戶王娭毑,有一天,那些婆姨姑嫂嘰嘰喳喳,嚷著讓她唱山歌,她就唱:“郎在外面打山歌,姐在房中織綾羅,是哪個打起這樣鉆心鉆肺的山歌子?害得我腳酸手軟,肉麻心跳,踩不得織機(jī),拋不得梭,昧心昧意(方言,一心一意)聽山歌……”一唱完,大家就一聲吆喝,結(jié)了婚的嫂子們?nèi)轮俪瑳]結(jié)婚的姑娘卻背坐著不動。王娭毑卻是絕對不再唱了。東頭屋里的張滿爹開始上場,唱的依然是《張先生討學(xué)錢》:“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戶戶賀新春,龍燈獅子多熱鬧哇,敲鑼打鼓鬧沉沉,忽聽得門外高聲喊咧,龍燈獅子要上我的門,張先生我最愛看燈,怎奈我無錢打包封,關(guān)門躲債主設(shè)法呀做人情,我關(guān)門哪閉戶躲新春,關(guān)門哪閉戶躲新春……”張滿爹的聲音洪亮,遠(yuǎn)遠(yuǎn)地連對山都會有回音。老屋的白天便籠罩在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中。
老屋的夜晚是在一燈如豆中開始的。沒有電視,沒有手機(jī),老屋的夜晚通常是夏天大伙兒圍坐在一盞油燈旁,冬天圍坐在一個火塘旁。老屋的夜晚通常屬于男人,不是閑扯天下奇聞,就是說書。隔壁生產(chǎn)組當(dāng)時有個姓張的單身漢子,嘴特別能說,我們叫他張二爹,當(dāng)?shù)厝朔Q他為張二亂彈。他最拿手的是說《薛仁貴征西》,用方言說薛仁貴被圍,那真是“團(tuán)團(tuán)圍困,水泄不通”,講得情節(jié)跌宕,讓才讀初中的我們聽得一驚一乍的。因此,每次夜坐,必叫他說書。
父親也能說,但說的是故事。有一次,我們很晚了還不睡覺,父親就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有一戶人家很會養(yǎng)豬,有一天主人對別人說他家的豬很聰明,能聽故事。所有的人都不信,于是就都來到主人家的豬圈旁,想驗證主人家有沒有說謊。主人家看大家不信,就來到豬圈旁,對著豬喊‘豬哎,你們都過來啰!都來聽我講故事啰?!敝v到這里,父親故意停住不說。我們急了,催著父親快說。母親在旁邊笑起來,說:“豬崽哎,你爸爸罵你們是豬咧!還不快睡覺去?”我們便在大人們的哄笑聲中灰溜溜地上床去。
倏忽,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老屋大部分已被樓房代替,剩下東邊一角,也早已人事全非,讓人難尋舊時的痕跡了。王娭毑、張滿爹、張二爹、母親等人都已作古,父親也已是風(fēng)燭殘年,耳朵堅守寂寞,并已搬到大哥所砌的新房里。盡管我時時有過去細(xì)看老屋的沖動,但一想起“人事全非”四個字就打消了萌生的念頭。仿佛一個年過半百的男人執(zhí)意要去見見自己的初戀一樣,心里是忐忑而百感交集的,因為那個她,雖然人還在,但叫他念念不忘的那羞澀、那笑靨、那煥發(fā)著青春的一切,早已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如此,這老屋不見也罷。
(摘自文若歡喜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