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2019-07-11 02:43:36益西旦增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2期
      關鍵詞:克拉斯柯林澳大利亞

      益西旦增

      (西藏大學旅游與外語學院 西藏拉薩 850000)

      引言

      由于資料獲取方面的局限性,1959年之前,國外有關西藏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西藏研究在國外,特別是在歐美的興起和發(fā)展主要形成于過去二三十年的時間里。[1]借助web of science 數(shù)據(jù)庫,筆者對國外學術數(shù)據(jù)庫的整體搜索發(fā)現(xiàn),在國外各種學術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西藏的英文文獻數(shù)目多達一萬多篇。其中,美國以32.920%的比例高居榜首,緊隨其后的分別是英格蘭、印度、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由于歐美地區(qū)的西藏研究著作頗豐,長期以來受到了較多國內(nèi)同行的關注,記錄這些地區(qū)藏學研究現(xiàn)狀的學術文章也相對較多。[2]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對亞洲以及澳大利亞等大洋洲國家及地區(qū)的西藏研究現(xiàn)狀的關注相對欠缺,而這些國家及地區(qū),特別是以澳大利亞借助其獨特的區(qū)域優(yōu)勢,近年來在西藏研究方面表現(xiàn)出了強有力的發(fā)展勢態(tài)。文章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通過利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里的Web of Science,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OATD)以及Scopus三種數(shù)據(jù)庫,對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的學科、機構(gòu)分布特點、長期從事西藏研究的主要學者及其代表性作品以及澳大利亞高校研究生有關西藏的學位論文選題做了整理和介紹。筆者希望通過篇文章向國內(nèi)從事藏學研究的學者們呈現(xiàn)澳大利亞近15年來西藏研究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趨勢。

      一、澳大利亞的西藏研究

      澳大利亞有關西藏的研究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然無從考證,但就像馮蒸先生所言,六十年代,世界上許多藏學家曾經(jīng)在澳大利亞工作或講學。[3]如倫敦大學沃特·西蒙教授、原捷克斯洛伐克的約色夫·高馬士教授、荷蘭萊頓大學德·瓊教授等都曾先后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講學。[4]澳大利亞的藏學研究在六十年代達到了一個高潮,這和當時世界范圍內(nèi)的“西藏熱”有直接的關系,也同這些藏學家在澳大利亞的工作和講學經(jīng)歷不無關系。而近年來,隨著澳大利亞國內(nèi)對亞洲研究,特別是對中國研究表現(xiàn)出的與日俱增的興趣,西藏研究在澳大利亞也變得越發(fā)生機勃勃。

      本文所指澳大利亞的西藏研究,整體上可分為兩大類:藏學研究(Tibetology)及西藏研究(Tibet Studies)。根據(jù)澳大利亞西藏研究學者柯林·麥克拉斯(Colin Mackerras)的定義,藏學研究的研究者通常精通藏文,其研究重心為西藏文化、宗教及歷史等人文領域?qū)W科。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西藏研究。西藏研究的研究人員通常首先是中國研究專家,他們在研究中國的過程中涉及到西藏研究。這類研究人員一般精通漢語,但對藏文知之甚少。根據(jù)學者柯林·麥克拉斯教授的分析,從事藏學研究的國外研究人員同印度達蘭薩拉的所謂“藏學”研究者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而從事西藏研究的研究人員則同中國國內(nèi)學術圈保持著良好的互動。[5]

      除了以上兩種類型的學者之外,文章同時分析了近十年來澳大利亞高校研究生研究西藏的碩、博論文。筆者相信,研究生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代表著一個學科領域的新生力量。因此,研究澳大利亞有關西藏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對于了解澳大利亞西藏研究未來的趨勢有重要的意義。

      二、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的整體情況

      筆者通過使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Scopus數(shù)據(jù)庫,搜索在文章的標題、摘要以及關鍵詞中出現(xiàn)“Tibet”以及“Tibetan”的學術文章,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自2000年至2016年參與的相關西藏的研究文獻一共有606篇。其中,480篇由澳大利亞學者及中國、美國等其他國家學者合著,126篇由澳大利亞學者獨立完成。在這126篇文獻中,87篇為論文,17篇為書籍篇章,10篇為評論,6篇為學術會議論文,另有4部專著(見表1)。

      表1澳大利亞西藏研究文檔類型分布

      在這126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獨立完成的西藏研究作品中,研究人員所隸屬的機構(gòu)圖表顯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莫納什大學、墨爾本大學、拉籌伯大學等高校在西藏研究方面相對活躍(見表2)。這同這些院校里西藏研究人員的數(shù)量及成果產(chǎn)出有直接的關系。在下面討論西藏研究學者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知名的澳大利亞西藏研究人員便主要集中在這些高校之中。

      表2澳大利亞研究機構(gòu)西藏研究成果產(chǎn)量一覽表

      對所上述126篇文檔進行研究領域分析顯示,68.3%的文檔顯示為其他研究領域。在筆者對這68.3%進行進一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中,絕大多數(shù)內(nèi)容屬于社會科學領域的成果,其余多為醫(yī)學及健康方面的成果。除了這68.3%之外,23.8%的文章或書籍被歸類為人文學科,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藏學研究多集中于此(見表3)。

      除了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之外,有關西藏地理環(huán)境領域的文章較多,占整體研究的21.4%。特別是在對所有606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獨立完成的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同其他國家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文檔的分析發(fā)現(xiàn),55.3%的研究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在構(gòu)成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的學科分布中高居榜首。這一發(fā)現(xiàn)同法國學者克勞德·亞庇(Claude Arpi)于2011年在《亞洲民族學》(Asian Ethnicity)期刊上發(fā)表的一篇探尋西藏研究重要性的原因闡述不謀而合。[6]克勞德·亞庇認為,西藏研究之所以重要其首要原因便是西藏獨特的地理位置。西藏作為世界屋脊,是十一條亞洲主要河流的河源以及超過1000座冰山的形成地。西藏生態(tài)環(huán)境版畫,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甚至對于整個地球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7]

      表3澳大利亞研究機構(gòu)西藏研究領域分布表

      三、澳大利亞西藏研究主要學者及其著作

      說到澳大利亞的西藏研究專家,我們不能不提到約翰·鮑威爾斯博士(John Powers),他是目前在澳大利亞高校研究西藏最為著名的學者。約翰·鮑威爾斯博士精通藏文、梵文及古漢語,系統(tǒng)學習過因明、密經(jīng)、史詩、辭源學等課程,出版有近20部有關西藏歷史、宗教及文化方面的著作。他出版的著作中,1995年出版的《藏傳佛教導論》(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m)被視為其代表作。該書共分為印度背景、藏族歷史及文化、藏傳佛教教義及修行以及藏傳佛教派別四個部分??梢哉f,該書的出版發(fā)行奠定了約翰·鮑威爾斯博士在澳大利亞西藏宗教及文化研究方面的權(quán)威地位。

      約翰·鮑威爾斯博士的另外一部較為有名的有關西藏的著作為200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以史為宣:流亡藏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History As Propaganda:Tibetan Exiles Versu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該書通過所謂的“流亡政府”及我國的西藏政策進行對比,呈現(xiàn)兩種完全不同的關于西藏“歸屬”的定義。約翰·鮑威爾斯博士在該書中收錄了其他西方西藏研究學者的著作,將他們分為“親流亡政府”(比如,Robert Thuman,Hugh Richardson)和“親中國”(比如,Israel Epstein,Melvyn Goldstein)兩個派別。除了專著以外,約翰·鮑威爾斯博士還發(fā)表了80多篇有關藏學的學術文章,內(nèi)容涉及西藏宗教、歷史、文化等領域。約翰·鮑威爾斯博士最近出版的著作有,于2012年同大衛(wèi)·特普曼(David Templeman)合著的《西藏歷史詞典》(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ibet)、2016年出版發(fā)行的《佛教世界》(The Buddhist World)及《佛聚》(The Buddha Party)。2016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對約翰·鮑威爾斯博士所屬學院進行院系調(diào)整,致使約翰·鮑威爾斯博士離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轉(zhuǎn)投澳大利亞迪肯大學人文教育學院任教。國外藏學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約翰·鮑威爾斯的離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nèi),澳大利亞藏學研究的中心將很快從目前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逐漸過渡到迪肯大學。由于約翰·鮑威爾斯博士同印度達蘭薩拉的所謂“藏學家”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多數(shù)西藏研究專家認為其作品當中涉及我國民族及宗教政策的解讀有許多有失公允的判斷。

      同約翰·鮑威爾斯一樣名聲在外的另一名澳大利亞西藏研究學者是柯林·麥克拉斯教授(Colin Mackerras)。柯林·麥克拉斯教授于2004年退休,在此之前是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亞洲與國際研究院院長。2011至2013年,教授曾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同時兼任北京語言大學的外國專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歷史學院的研究學者以及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學會主席。柯林·麥克拉斯教授曾任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學會主席,并于1985年曾訪問西藏,1995年訪問青海、甘肅兩省藏區(qū)。

      柯林·麥克拉斯教授首先是名中國民族問題專家和中國戲曲專家。他對西藏的研究,源自其對中國歷史及少數(shù)民族的研究。柯林·麥克拉斯教授的許多著作和文章涉及西藏,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關于西藏研究的兩部著作分別是199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二十世紀的融合與現(xiàn)代化》(China’s Minorities:Inte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與1995年由圣馬丁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1912年以來的特征與融合》(China’s Minority Cultures:Identities and Integration Since 1912)?!吨袊贁?shù)民族:二十世紀的融合與現(xiàn)代化》探討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民族政策,其中,用較大的篇幅對涉及中央的西藏政策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吨袊贁?shù)民族文化:1912年以來的特征與融合》論述了自1912年以來中國各少數(shù)民族在社會文化各層面所取得的進展,其中涉及藏族部分的比例超過其他任何部分。

      除此之外,柯林·麥克拉斯教授還撰有《西藏和中國人》(Tibet and Chinese)和《西藏自治區(qū)戲劇》(Drama in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兩篇專門涉及西藏的文章。2016年8月2日,柯林·麥克拉斯教授參加了第六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并發(fā)表題為《少數(shù)民族及西藏文化的存活:西方的三種觀點》的主旨講話??铝帧溈死菇淌谥赋?,西方許多學者關于西藏文化的生存狀況有三種主要論點:①認為中國正在破壞藏文化;②認為中國目前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對藏文化沒有幫助,但也無法起到毀滅性的作用;③認為中國的民族政策對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復蘇和拯救作用。

      柯林·麥克拉斯教授以本人在西藏及其他藏區(qū)游歷時的親身經(jīng)歷駁斥了“破壞觀點”,并認為“文化滅絕論”同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铝帧溈死菇淌诨谄淙嗄陙淼挠嘘P民族研究及西藏研究經(jīng)驗,認為中國政府目前的民族政策有利于藏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除了約翰·鮑威爾斯及柯林·麥克拉斯兩位目前在澳大利亞藏學及西藏研究領域突出的人物之外,澳大利亞高校中還有許多同柯林·麥克拉斯一樣通過中國研究涉足到西藏研究領域的學者。其中,馬克·斯蒂夫森(Mark Stevenson)就是一個較為知名的學者。馬克·斯蒂夫森博士,2000年畢業(yè)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和許多澳大利亞研究西藏的學者一樣,他的西藏研究之路始于他的博士論文。馬克·斯蒂夫森的博士論文研究了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畫家以及1949年以來中國的文化政策。自此之后,馬克·斯蒂夫森便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進行了廣泛的人類學研究。馬克·斯蒂夫森博士對唐卡、建筑等藏族藝術尤其感興趣。他的較具代表性的著作為2005年出版的《眾途:在新中國中尋找老西藏》(Many Paths:Searching for Old Tibet in New China)。該書記錄了作者自1989年至1992年在同仁(????????????)等青海藏區(qū)的經(jīng)歷,深入探析了青海藏區(qū)文化的演變。馬克·斯蒂夫森早期的以下文章也與青海有關:《道路與進步:讀端智嘉散文〈小路〉有感》(Paths and Progress:Some Thoughts on Don grub rgyal's A Threadlike Path )、《安多同仁地區(qū)身份及文化的政治色彩》(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in A mdo Reb gong )、《1978年以來安多同仁地區(qū)的藝術與生活》(Art and Life in A mdo Reb gong Since 1978)。

      馬克·斯蒂夫森身兼多職,是維多利亞大學藝術學院的高級講師,也是澳大利亞科學院與中科院的交流學者、荷蘭萊頓大學國際學院亞洲研究部的附屬人員。馬克·斯蒂夫森除了研究西藏之外,還是個清朝性別研究專家以及京劇研究家??梢哉f,馬克·斯蒂夫森博士代表了近年來西藏研究逐步成為中國研究一部分的研究趨勢。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三位學者,蘇塞特·庫克(Susette Cooke)、若瑟·甘布爾(Ruth Gamble)、大衛(wèi)·特普曼(David Templeman)、吉蓮·譚(Gillian Tan)等也是澳大利亞目前從事西藏研究的主要學者。

      蘇塞特·庫克博士,目前是悉尼科技大學的一名講師。她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研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涉及漢藏關系。她于1974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得了本科學位,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學學習,1993年在悉尼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她最近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名為《宗教工作:改革時期中國的宗教治理》(‘Religious work’:governing religion in reform-era China)。蘇塞特·庫克博士,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研究院(ARC)的一個名為中國藏傳佛教研究項目的首席調(diào)研員。

      若瑟·甘布爾博士精通藏文,略通梵語及漢語。他2013年畢業(yè)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論文題目為《漂泊的歌:印度多哈傳統(tǒng)中的三世噶瑪巴的藏文化滲透》(Traveling Songs:the Third Karmapa's Tibetan acculturation of the Indian doha tradition)。他已發(fā)表的文章側(cè)重于對西藏歷史人物的研究,其中包括三世噶瑪巴、端智嘉和五世達賴喇嘛等。

      大衛(wèi)·特普曼博士,是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大衛(wèi)·特普曼博士主要研究藏傳佛教,其中以對16-17世紀西藏高僧塔惹納瑟的研究為重點。2012年,他同約翰·鮑威爾斯博士合著《西藏歷史詞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ibet)。此外,從九十年代末到現(xiàn)在,他發(fā)表了近二十篇有關藏傳佛教的文章,其中,最近一篇名為《第十世噶瑪巴及十七世紀動亂中的西藏》(The Tenth Karmapa&Tibet's Turbulent Seventeenth Century)。

      吉蓮·譚博士畢業(yè)于墨爾本大學,博士論文內(nèi)容涉及宗教在西藏人生活方式轉(zhuǎn)變中的作用。目前,她在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就職。自2009年至今發(fā)表文章39篇,僅2016年就有3篇期刊論文、4篇書目篇章及一部專著。這些著作大多數(shù)與西藏研究相關,以2016年出版的《白石中的輪回:和藏東牧民一起感受春夏秋冬》(In the circle of white stones:moving through seasons with nomads of Eastern Tibet)為例,通過同藏東牧民一起感受四季輪換中的游牧生活,該書細致地研究了青藏高原人與環(huán)境之間特殊的關系,并分析宗教因素在這一關系產(chǎn)生和維持中所起的作用。

      四、澳大利亞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西藏研究

      通過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這一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筆者發(fā)現(xiàn)從2000年至2016年澳洲高校一共有18篇研究西藏的碩、博論文。

      在這些論文里,8篇涉及宗教研究,占全部論文的44.4%(見表4)。8篇學位論文分別是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索南塔卻博士(Thakchoe,Sonam)于2002完成的《兩個西藏中觀應成派對二諦解釋對比分析》(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Tibetan Prasangika Madhyamika accounts of the two truths)、由悉尼科技大學奈瑟博士(Naher,G)于2005年完成的《個人于政治:萬字文連接起來的兩個傳記(噶瑪巴傳記)(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two memoirs linked by a 10,000 word essay on memoir)、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斎藤明(Saito,Akira)于2011年完成的《〈中觀根本論佛護疏〉研究》(A study of the Buddhapalita-Mulamadhyamaka-vrtti)、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麥斯維爾(Harrison,PaulMaxwell)于2013年完成的〈《藏文〈般舟三昧經(jīng)〉的英譯及若干附錄》(The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sutra:an annotat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ibetan version with several appendices)、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久留宮圓秀博士(Kurumiya,Yenshu)于2013年所完成的《〈寶星陀羅尼經(jīng)〉的梵文及藏文版本比對》(Ratnaketuparivarta :Sanskrit and Tibetan texts)、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伊麗莎白·安(Stutchbury,Elizabeth Anne)于2014年完成的《重新發(fā)現(xiàn)西藏西部:印度喜馬拉雅一帶藏傳佛教社區(qū)寺廟、佛塔考究》(Rediscovering Western Tibet:Gonpa,Chorten and the continuity of practice with a Tibetan Buddhist community in the Indian Himalaya)、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拉惹帕帝拿(Rajapatirana,Tissa)于2014年完成的《〈誓愿譬〉的藏文翻譯及編輯》(Suvarnavarnavadana translated and edited together with its Tibetan translation and the Laksacaityasamutpatti)以及拉籌伯大學鮑威·維克斯(Weeks,Paul)于2015年所完成的《藏傳佛教轉(zhuǎn)變中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從這些有關宗教方面的碩、博論文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對佛教經(jīng)典的研究,而且多數(shù)涉及宗教研究的論文出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目前,上述研究生已經(jīng)成為活躍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佛教研究人員。

      表4澳大利亞有關西藏研究生論文主題分布

      除了涉及宗教的論文外,其余十篇碩、博論文分別涉及地理、社會學、教育、歷史以及藝術方面(見表5)。雖然整體論文數(shù)量不算多,但如前文所述,由于碩、博論文耗時多,篇幅長,需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學術挑戰(zhàn)性,因此,對于文章題目的選擇一般需要依據(jù)指導教師對該領域的熟悉程度而定。可以說這樣的碩、博論文的研究領域的分布,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的整體分布情況及趨勢。此外,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選擇西藏做研究對象的,畢業(yè)以后繼續(xù)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幾率相對較大。以索南塔卻(Thakchoe,Sonam)為例,他于2002年完成了有關宗教的博士論文《兩個西藏中觀應成派對二諦解釋對比分析》,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繼續(xù)研究中觀二諦,并出版了《二諦論爭:宗喀巴與果燃巴論中道》(The Two Truths Debate:Tsongkhapa and Gorampa on the Middle Way)一書。和索南塔卻一樣,吉蓮·譚(Gillian Tan)也因撰寫博士論文而開始了其西藏研究。吉蓮·譚畢業(yè)于墨爾本大學,畢業(yè)論文題目涉及宗教與西藏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吉蓮·譚已然在西藏研究領域著述頗豐,正成為澳大利亞西藏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之一。

      結(jié)語

      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現(xiàn)狀(2000-2016)進行了大致梳理。主要內(nèi)容涉及三個領域:①澳大利亞西藏研究的整體狀況,包括研究成果的種類、研究領域及研究院校的分布;②澳大利亞主要西藏研究人員及其代表作品;③澳大利亞研究生畢業(yè)論文中的西藏研究態(tài)勢。

      研究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有關西藏研究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經(jīng)歷了一個較快的發(fā)展過程。隨著澳大利亞高校及研究機構(gòu)對崛起中的中國顯示出越發(fā)濃厚的研究熱情,西藏研究作為中國研究的一部分受到了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學者的關注。

      在研究領域方面,澳大利亞西藏研究和國外西藏研究一樣,地理環(huán)境方面的研究占很大一部分。在18篇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地理環(huán)境占22.2%;在126篇(部)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獨立完成的成果中,地理環(huán)境方面的研究占整體研究的21.4%。在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同其他國家研究人員合作的606個研究成果中,地理環(huán)境占總數(shù)的55.3%。這一發(fā)現(xiàn),對過去將西藏研究同人文研究領域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因受傳統(tǒng)學科理解影響,文章涵蓋的具體藏學和西藏研究的學者及作品也未包括地理學方面的內(nèi)容。

      澳大利亞西藏研究隊伍的形成和發(fā)展同在澳大利亞高校中工作的西藏研究人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些研究人員所指導的研究生大多選擇有關西藏的選題,并在畢業(yè)之后往往留校繼續(xù)從事西藏研究工作,成為澳大利亞西藏研究領域的新生力量,形成了澳大利亞西藏研究隊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澳大利亞西藏研究從其研究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到研究的內(nèi)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以約翰·鮑威爾斯(John Powers)為代表的單獨研究西藏的西藏研究(藏學)人員及以柯林·麥克拉斯(Colin Mackerras)為代表的在研究中國的過程中將西藏研究作為其研究領域分支的研究人員??傮w來講,由于澳大利亞的中國研究規(guī)模龐大,澳大利亞相關西藏的研究多數(shù)都在中國研究的框架下形成和發(fā)

      展,單獨研究涉及西藏的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gòu)寥寥無幾。文章存在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現(xiàn)為在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相關西藏研究的論文、書籍等研究成果時,主要以“Tibet”(西藏)或“Tibetan”(西藏的,藏族、藏族的)作為檢索詞來進行搜索。雖然這兩個檢索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數(shù)有關西藏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認,若一些研究成果的題目、關鍵詞及摘要中未出現(xiàn)這兩個檢索詞,則無法被準確檢索,從而對文章的研究結(jié)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表5澳大利亞高校有關西藏研究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覽表

      猜你喜歡
      克拉斯柯林澳大利亞
      愛與色彩同向
      尋求自我毀滅的藝術家夫婦
      看世界(2020年14期)2020-07-24 16:32:33
      澳大利亞RaeRae五口之家
      克拉斯和小狗杜杜
      新少年(2019年8期)2019-10-08 06:02:37
      澳大利亞將嚴格限制2,4-滴的使用
      求婚43年,他終于娶到人生摯愛
      在澳大利亞騎行
      華人時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17
      一個人的“貓頭鷹 護衛(wèi)隊”
      愛情.男女
      37°女人(2010年5期)2010-05-30 05:49:55
      澳大利亞行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
      静乐县| 崇阳县| 金堂县| 西华县| 沙湾县| 祁连县| 肥东县| 固原市| 玛纳斯县| 类乌齐县| 湖南省| 滨州市| 临泉县| 临海市| 辰溪县| 远安县| 上虞市| 蓬安县| 和林格尔县| 观塘区| 定陶县| 扎鲁特旗| 香港| 瑞金市| 嘉兴市| 综艺| 博白县| 历史| 安丘市| 临洮县| 松江区| 乐山市| 富源县| 重庆市| 东乌| 外汇| 望都县| 余干县| 和政县| 波密县|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