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健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學生工作處,浙江 嘉興 314000)
目前慕課的呈現(xiàn)形式主要是講述式影片,包含事實、現(xiàn)象、事件和規(guī)則,這是影片制作最容易的方式。描述型講述式影片內(nèi)容多以平鋪直敘的方法呈現(xiàn),無復雜的場景切換,因此影片成效主要受畫面配置影響,包含圖文配置、人像配置與比例、鏡頭以及背景設計。長期以來著重于影片圖文配置與人像比例的研究較多。有學者發(fā)現(xiàn),將人像放置于畫面中對學習成效并無顯著影響,但對學習者的正向情感有顯著提升[1]。
另外,影片拍攝背景對學習者有顯著影響。授課背景是授課者塑造情境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授課背景是所謂拍攝的場景,與學習情境的真實性有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場景的鋪陳與學習脈絡的營造有關,會牽動學習者的舊有經(jīng)驗與新知的連線。在目前慕課影片的設計中,多數(shù)講課情境在教室或實驗室,近年來小型行動攝影棚的興起帶動一股藍幕攝影的風潮。因此,慕課影片拍攝方式有兩種:一是讓教師在真實環(huán)境(如教室或實驗室)講課并錄制課程;二是讓教師在藍幕前授課、錄制,再以去背后制的方式進行場景營造[2]。
本研究依變量有學習記憶與心流經(jīng)驗兩種。記憶是認知成效的最基本階段,布魯姆將學習認知成果由低級至高級區(qū)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鑒、創(chuàng)造等六個層級。除學習記憶之外,心流經(jīng)驗是影響學習與求知的原動力。處于心流經(jīng)驗的學習者呈現(xiàn)出愉悅專注的情緒反應,在其之外者,根據(jù)Massimini與Carli[3],可能會出現(xiàn)無聊、松懈、冷漠、擔憂和焦慮等情緒狀態(tài)。心流是一種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通常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習者本身的智能與所面臨的挑戰(zhàn)相一致時,便會進入心流狀態(tài),并感到喜悅與快樂。這種自我滿足的愉悅感會使個體完全投入活動,這是一種內(nèi)在酬賞,個體為了再獲得相同的滿足感會不斷投入該活動[4]。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問題是:1.以不同鏡頭角度與背景所拍攝的慕課影片是否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記憶?2.以不同鏡頭角度與背景所拍攝的慕課影片是否影響學習者的心流經(jīng)驗?
本研究以實驗設計搭配質化訪談為主要流程,兼顧量化與質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使研究結果在詮釋上更具豐富性。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實驗設計的部分以浙江兩所大學的本科生與碩士生作為實驗對象,人數(shù)共98位,樣本以自愿方式募集。受試者年齡在18至30歲之間,使用隨機分派方式將受試者分成四組,各組實驗人數(shù)是24或25名。后續(xù)質化研究的受訪者從實驗設計的受試者中隨機抽取4名進行。
目前慕課課程以單機正面拍攝與單機正斜側的拍攝方式最多,因此本研究首先將這兩種拍攝方式納入分組。近年有學校以雙機及攝影棚的設置進行慕課拍攝,故將此納入分組中。權衡所有的拍攝方式與拍攝方法的普及性,本文將自變數(shù)分為四組,依序為“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面攝影”組、“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斜側攝影”組、“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雙機交錯攝影”組,及“攝影棚藍幕去背輔以單機正面攝影”組[5]。
以“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面攝影”[2]12-18的影片是以一臺攝影機正面拍攝的方式為主,拍攝范圍為講課者胸部以上的影像。拍攝背景為研究者的研究室一隅,以淺景深的方式進行處理;“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斜側攝影”的影片是以一臺攝影機正斜側拍攝的方式為主。攝影機側拍的角度與講課者的視線交錯約在20到25度之間。拍攝背景為研究者的研究室一隅,以淺景深的方式進行處理;“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雙機交錯攝影”的影片是以兩臺攝影機同時拍攝并交錯剪接的方式為主,是上述兩組的綜合呈現(xiàn)。影片每隔5至10秒均有不同攝影機拍攝的畫面交錯;“攝影棚藍幕去背輔以單機正面攝影”的影片是以一臺攝影機正面拍攝的方式為主,拍攝范圍為講課者胸部以上的影像。拍攝背景為攝影棚的藍幕背景,背景在后制時以去背填色的方式進行處理,影片填色是簡單的石質顏色。
1.認知測驗
認知測驗旨在測量學習者認知上的變化,分為前測與后測,兩測驗的內(nèi)容與難度相同。量表由研究者自行發(fā)展的評量試題,各題均有四個選項讓學習者作答。本研究的效度采用專家效度,試題均由研究者與攝影專家進行討論,以求文字描述符合學習者的理解能力。以后測為基準進行試題分析,試題的信度為0.75,平均難度為0.48,平均鑒別度為0.52。
2.心流問卷
心流測量修訂自H.Chen的心流反應問卷[6],使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來測量學習者對教學影片的心流反應。該問卷在發(fā)展期間參考了12份相關研究的建構,經(jīng)歷兩次預試及專家修正,具備專家效度,能精準測量心流狀態(tài)。問卷有九項指標,分別為清楚的反饋、明確的目標、知行合一、全神貫注、控制感、忘卻自我、時間感改變、擬真感和正向感。共23題,其中有四題為反向題,整體信度值為0.70。問卷的每個向度由2至5題構成[7]。
3.訪談大綱
質化訪談在實驗結束后進行,目的是讓使用者表達對影片的覺察與想法,研究者的主要提問為“這四段教學影片對你在學習上有什么不同的影響?”根據(jù)這個主要問題擬定若干子問題,包含“你覺察到四段影片拍攝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嗎?”“你對哪一段影片的專注力最大?”“你對哪一段影片的壓力感到最大?”“談談前兩段影片(正面與正斜側)有什么不同?”“你個人最偏好哪一種拍法?”。在進行正式訪談前,為了解訪談大綱的問題是否易于讓受訪者理解,已先邀請兩位大學生進行題目瀏覽與修正[8]。
以下是量化與質化的資料分析結果。在量化資料上,各組的依變量數(shù)據(jù)均通過變異數(shù)同質性檢定,具有隨機性意義。
學習記憶是認知測驗的結果。認知測驗的前測部分,分析結果顯示,各組在行動攝影的記憶上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知學習者的起點能力無顯著差異。但學習者的后測成績卻出現(xiàn)差異。表1是成就測驗前后測的敘述統(tǒng)計資料與檢定結果。
后測成績檢定結果顯著,進行事后檢定發(fā)現(xiàn)“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雙機交錯攝影”組的學生其后測成績顯著高于“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面攝影”組的學生。
本研究就心流經(jīng)驗的九個分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shù)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鏡頭角度與背景設計對學習者的控制感感受的影響達到顯著,F(xiàn)(3,94)=3.77,P=0.01。表4是心流經(jīng)驗各分項的敘述統(tǒng)計資料與檢定結果。
表1 不同鏡頭角度與背景設計對學習記憶(前后測)的影響:描述與推論統(tǒng)計分析結果
注:*P<0.05;測驗總分為8分(8題)。
表2 不同鏡頭角度與背景設計對心流經(jīng)驗的影響:描述與推論統(tǒng)計分析結果
續(xù)表2
注:*P<0.05。
控制感檢定結果顯著,進行事后檢定發(fā)現(xiàn)“一般研究室背景輔單機正斜側攝影”組的學生的后測成績顯著高于“一般研究室背景輔單機正面攝影”組以及“一般研究室背景輔雙機交錯攝影”組的學生。表3為控制感的事后檢定結果。
表3 控制感的事后檢定
注:*P<0.05。
質化訪談是實驗結束后,從受試者隨機抽取四名進行的深入訪問。對于四種不同的拍攝模式,四位受訪者有不同的覺察,其摘錄如下。
首先,在“單機正面攝影”的影片錄制上,四位受訪者全數(shù)表示,這樣的拍攝手法讓他們處于壓力極大的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不自在。
受訪者A:正面攝影的影片讓我覺得畫面(速度)很慢。一開始看到人(老師)的時候,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因為她眼睛一直看著我,然后她(視覺上)又很大。我一直看著老師的眼睛,我?guī)缀醪惶タ醋?投影片)。
受訪者B:如果全部都是正面攝影,那我覺得這讓我的壓力是最大的。正面攝影能第一眼抓到你的注意力,但看太久就會疲乏。因為她(老師)一直看著我。看久了,就會覺得好想回避一下視線。
受訪者C:看正面拍攝的影片時我專注力是最大的,壓力也很大。這種拍攝方式比較像傳統(tǒng)一對一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現(xiàn)在就是在教室里,然后老師是看著我講話,所以我自然會覺得我應該專注一點。我會覺得,既然是慕課,我(上課)就不想要有這么大的壓力,在線學習的好處就是可以倒帶呀!不用那么專注也沒關系。因我是那種看過之后,會再往回去重看的。
受訪者D:正面拍攝的影片讓我壓力最大,因為老師眼睛一直看著我,那目光交接的感覺很尷尬。老師兩個眼睛一直盯著我,好像下一個就會叫到我一樣,我覺得很累,就像是我們平常在學校上課,不會選擇去坐在第一排或第二排一樣。這種拍法,我會比較專注,專注力比較強,但是不會很持久。
“單機正面攝影”能讓學習者產(chǎn)生較高的專注力,同時也帶來較高的壓力,沒有任何一個受訪者選擇以正面拍攝為最偏好的影片拍攝手法。而“單機正斜側攝影”是較多受訪者的偏好模式。四位受訪者有三位選擇以單機正斜側作為個人最偏好的教學影片拍攝方式。
受訪者A:正斜側的影片,讓我覺得她的人(視覺上)比較小,讓我覺得她四周的空間是比較大的,而且她(視線)專注在字(投影片)上,我覺得沒那么壓迫。
受訪者C: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二種(單機正斜側攝影)拍法,因為它讓我比較放松。相較于專注力,我會希望在線學習可以輕松一點,所以不用這么大的專注力和壓力。
受訪者D:正斜側的拍攝會讓我的專注力比第一段(單機正面攝影)持久。雖然注意力沒有第一段那么強,但是比較持久,我覺得比較好。
受試者普遍表示正斜側的攝影方式能讓學習者處在較為放松的學習狀態(tài),但專注力較低。有一位受訪者提到正斜側的拍法應搭配正面的拍法以提升學生專注力。
針對“雙機交錯攝影”的影片錄制方式,四位學習者中有三位覺得畫面的變換有助于學習。其中,有兩位學習者明確指出教學影片畫面交錯的好處是能給學生帶來節(jié)奏的變化與喘息的空間。
對于影片“攝影棚藍幕去背”效果,四位學習者對這樣的影片均持保留的態(tài)度,有兩位學習者明確指出,去背的效果不如一般的教室環(huán)境背景來得好。
質化訪談反映出學習者對于影片拍攝方式的覺察與偏好,同時為量化分析結果帶來進一步的詮釋。量化分析結果與質化訪談結果綜合討論如下。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不同鏡頭角度所拍攝的慕課影片對學習者的學習記憶有顯著影響。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以“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雙機交錯攝影”制作的影片,學習者記憶的表現(xiàn)顯著優(yōu)于以“一般研究室背景輔以單機正面攝影”制作影片的學習者。在后續(xù)訪談中,有受訪者提出因雙機交錯拍攝影片提供了正面以及正斜側兩種不同畫面切換,使學習的節(jié)奏有所變化,學習者可瀏覽到多角度畫面,不易產(chǎn)生冗長沉悶的感受。就影視節(jié)目制作而言,超過一臺攝影機拍攝則可擷取到多個角度的畫面。學者指出,雙機拍攝影片的影像活潑度較佳,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有受訪者進一步提出,影片畫面交錯的設計,應進行“有意義的交錯”,若能在講課者段落轉換、動作改變或中場休息時進行不同鏡頭角度畫面變換,則交錯鏡頭畫面會對學習帶來更實質的益處[9]。
在影視制作中,雙機與多機攝影的好處在于能提供素材的保障、擷取較多角度畫面供后期的剪接。其優(yōu)勢在此研究中獲得驗證,雙機角度的變化對學習記憶的確有益處。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后續(xù)慕課制作者采用雙機拍攝的基礎。雖然雙機拍攝的影片效果良好,但在實務拍攝中有許多困難。當今慕課課程的拍攝質量與大學資源投入的程度密切相關,大學設有專業(yè)遠距課程制作中心或專業(yè)攝影棚并協(xié)助課程拍攝,雙機、多角度切換的影片并非難事。但對多數(shù)的自制教師而言,雙機拍攝就有一定難度。因慕課成本有限,教師多在自制影片時以單機進行錄制,或以網(wǎng)絡攝影機搭配計算機自行作業(yè),在剪輯上僅就畫面進行圖文信息的搭配[10]。因此,雙機拍攝的效果雖佳,但其衍生的實務困難更是值得考量與討論的問題。
面對雙機攝影實務上的困難,大學教師需獲得更多影視資源與訓練研習機會。除少數(shù)本身已具備影視制作專業(yè)的教師外,對許多慕課制作者而言,能否取得拍攝設備、剪接技術的支援成為順利作業(yè)的關鍵。加以近年慕課課程在制作與審查上偏重拍攝、后制以及前導營銷片的商業(yè)化效果,加重了影片的技術性門檻,也提升了制作成本。對于缺乏影視基礎的教師而言,制作慕課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影視素養(yǎng)的推廣與影片制作知能在大學教師中的普及則對慕課質量提升有較大的幫助,值得后續(xù)討論[11]。
慕課是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源起于美國知名大學將經(jīng)典課程放置網(wǎng)絡,目的是實現(xiàn)教育機會均等。在許多美國大學早期的課程中,內(nèi)容質量與內(nèi)涵被重視的程度遠超過影片畫面的包裝,教學內(nèi)容與質量才是主要核心。然而近年教學內(nèi)容在慕課制作與審查時有被淡化的趨勢[12]。因此,當我們探討增加攝影質量以增添學習成效時,需進一步反思學習內(nèi)容的質量如何結合攝影畫面,或透過學習內(nèi)容的改良來彌補攝影上的限制。
本研究在心流方面測量了清楚的反饋、明確的目標、知行合一、全神貫注于任務、控制感、忘卻自我、時間感改變、擬真感、正向感等九個項目,結果發(fā)現(xiàn)在控制感方面各組差異達到顯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以“一般研究室輔以單機正斜側攝影”拍攝影片較之以“一般研究室輔以單機正面攝影”及“一般研究室輔以雙機交錯拍攝”的影片,對學習者在學習控制感上,前者有顯著較佳的影響。
正斜側角度的攝影方式呈現(xiàn)較佳的控制感效果,學習者在此影片模式能覺察到顯著較高的控制感。學習者控制感為心流經(jīng)驗的一個重要項目,是慕課學習的一個特點,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習者在慕課學習的環(huán)境中擁有的具體選擇權,學習者有彈性地選擇學習過程(包含進度、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與認知策略)來實現(xiàn)個人學習目標;另一個方面是學習者在活動互動時感受到的控制感,是參與活動時對自身行為表現(xiàn)的內(nèi)在滿足感,這使學習者感受到整個活動過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會有較低的挫敗感。因此,學習者控制感不僅在認知層面考量到了個別差異的需求,也能同時強化學習者對學習課題的正面態(tài)度,有利于學生自信與動機的增長。本研究的結果呈現(xiàn)“正斜側攝影”能帶給學習者顯著較高的控制感受。在后續(xù)質化訪談中,學習者表示,以正斜側為攝影方式的講課者表現(xiàn)較為自然,給學習者帶來較為輕松無負擔的感受,在正斜側的攝影下講課者眼神并未直視學習者,讓學習者感受到的被支配與壓力較少,因而學習者能擁有較高的自我掌控感受;而正面攝影具有較大壓迫感,讓學習者產(chǎn)生單調(diào)、枯燥的感覺。正斜側角度是攝影機由主體正面斜角所拍攝的鏡頭,學者曾指出正斜側角度能使畫面較為生動活潑,能讓觀眾維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欣賞影片,正斜側角度所拍攝影片較能降低學習者的壓力,增加學習成效。本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正斜側攝影方式所制作的教學影片有助增長控制感方面的心流經(jīng)驗。受限于成本,多數(shù)慕課以一機的方式拍攝,在以描述為主的講課影片中,本研究建議教師可采用正斜側的角度來進行影片拍攝。
此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正斜側攝影的錄制方式能讓學習者有較高的控制感,但反應在學習記憶的結果卻未顯著優(yōu)于其他組。在訪談內(nèi)容方面,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雖然正斜側攝影能帶給學習者帶來輕松、自在、低壓力的感受,但影片所產(chǎn)生的專注力強度低于正面拍攝的影片;在一次性觀看的情境中,若影片不能立即讓學習者即刻產(chǎn)生強烈的專注力,學習者可能錯失內(nèi)容訊息減低學習記憶,這是正斜側影片學習者在本研究的記憶成績未有明顯突出的可能原因。在實務慕課運作過程中,學習者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反復觀看影片,因此專注力未必成為學習記憶的關鍵影響。在網(wǎng)絡學習中,學習控制與自主學習是影響學習者完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正斜側攝影未能顯著利于學習記憶,但在慕課的實務運作上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本研究引出更多實務議題,需要更多相關研究加以補充與擴展。另外,如何讓單機正斜側攝影的方法達到更好的專注力效果,有受訪者提到,制作者可在影片開頭先使用正面攝影片段集中學習者注意力,再變換為正斜側攝影以降低學習者的壓力增加其控制感,如此設計可兼顧兩者優(yōu)點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