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光 霍思伊
6月17日晚,受四川宜賓地震影響,重慶主城區(qū)震感強烈,眾多市民聚集在室外避險。攝影/本刊記者 陳超
社區(qū)“大喇叭”讀秒、短信提示、電視自動彈出倒計時……6月17日晚四川省長寧縣發(fā)生6.0級地震后,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成減所”)研發(fā)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讓許多四川居民在地震波到來數(shù)秒前收到避險信號,一時間,不少市民拍攝的地震預警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
據(jù)成減所所長王暾介紹,在長寧地震中,宜賓市提前10秒收到預警,瀘州市提前18秒收到預警,自貢市提前27秒收到預警,成都市提前61秒收到預警。
“成都的180個學校和110個社區(qū)都啟用了預警系統(tǒng),大家也因此及時進行了疏散。”王暾說。
此后幾天,超過100家媒體聯(lián)系了成減所。王暾把所有時間都交給了媒體,來者不拒,有問必答。在他看來,這是宣傳普及成減所地震預警系統(tǒng)最好的機會。
在王暾眼中,這次預警與以往并無不同。他反復解釋地震預警“利用空間換時間”的原理,并強調這是他的團隊預警的第52起破壞性地震。特殊之處在于,這次預警觸達的人群更多、觸達的方式得到全面呈現(xiàn),相關討論來得更加持久。
這些討論除了夸贊之詞,也不乏質疑之聲。有人認為成減所是一個打著公利旗號的設備賣家,做的是地震買賣。一篇標題為《起底美幻科技》的文章提到,美幻科技(王暾名下公司)或成減災第一股。
“即便我賺了錢,難道就不對了嗎?”王暾反駁道。據(jù)他介紹,過去11年,成減所在地震預警項目上前后投入了1.3億元,目前正在尋求研究成果向經濟利益轉化。
更核心的質疑則關乎成減所的地震預警技術。
在此次長寧地震的震中雙河鎮(zhèn)雙河中學的幾位老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校裝有成減所的地震預警大喇叭,過去幾年響起過多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期中考試,學生聽到警報都跑出來了,但這一次喇叭卻沒有響?!?/p>
據(jù)悉,地震預警系統(tǒng)主要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特點,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fā)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
“地震中受災最重的,就是離震中半徑20公里的地區(qū)。但20公里的距離,(電磁波與地震波的)時間差非常短,對于重災區(qū)的人們來說,這種預警沒有太大的意義?!敝袊卣鹁盅芯繂T徐德詩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地震局專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地震預警存在兩個不可逾越的技術缺陷:震中盲區(qū)和首報誤差。
這位專家解釋說,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離震中越遠,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而震中地區(qū)本身則成為一個預警盲區(qū)。此外,地震預警因為求“快”,對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計算判斷不一定準確。
因此學界至今仍對地震預警持不同意見,支持方認為它能有效避免損失,反對方則認為它需要長期的人力物力投入,減災效果卻有限。
接受采訪時,王暾對種種質疑表現(xiàn)得并不意外?!?011年我們第一次發(fā)地震預警信息時,10個網友中至少9個是在罵我們,地震不是不能預報嗎,怎么又能預警呢?”8年過去,地震預警技術對公眾甚至許多四川人來說,依然是個新鮮事物。
不過,王暾相信隨著成減所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推廣,“中國再也不會用像汶川地震時那樣,當?shù)卣鸩暗侥_下,感覺到地板晃動了,才意識到地震發(fā)生了?!?h3>汶川地震后的機遇
發(fā)展地震預警技術,是“5·12”汶川地震后,中國提升防震減災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
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時,出生于四川大竹的王暾正在奧地利從事博士后工作?!暗卣鸢l(fā)生當天,我就決定回去,因為地震預警需要的理論物理、理論力學和電子技術,正是我學的專業(yè)?!碑斈?月,王暾在成都組建起成減所,正式投入地震預警技術的研發(fā)。
據(jù)此前媒體報道,成減所最初的研發(fā)經費,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支持。其中,就包括在汶川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北川縣。據(jù)悉,汶川地震之后,該縣防震減災局從各級政府獲得了上千萬元的防震減災投入,其中部分資金就用于購買了美幻科技的技術設備。
汶川地震后的幾年,四川余震頻發(fā)。分析認為,成減所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推廣,正是因為抓住了汶川余震的試驗機會。
“汶川地震后的余震給地震預警提供了難以復制的現(xiàn)場試驗條件,因為實驗室里模擬不了地震?!蓖蹶赵诮邮堋吨袊侣勚芸凡稍L時坦言,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核心技術是在地震發(fā)生后最短時間內,測算出地震的烈度以及影響范圍,要做到“既不漏報,也不誤報”,只能在地震中檢驗。
汶川地震帶來的陣痛,同樣催生了“國家隊”的地震預警技術研發(fā)行動。
2008年8月,中國地震局向科技部提交“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tǒng)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建議書,于2009年通過可行性論證。該項目從2010年3月開始由福建省地震局牽頭進行試點實施,項目總設計師為福建省地震局局長金星。
2013年2月,福建省地震局宣布完成了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研制。按計劃,這一項目將投入20億元,用5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tǒng)。
但此后“國家隊”這一項目進入了長達5年的蟄伏期。而與此同時,以成減所為代表的“民間隊”卻在不斷地開疆擴土,擴大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應用區(qū)域。
2013年2月19日,云南巧家發(fā)生4.9級地震,成為成減所首次預警的破環(huán)性地震。4月20日,四川蘆山發(fā)生7.0級地震,成減所再次做出預警,被王暾稱為“中國首次成功預警7級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