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按照《舊唐書》的記載,直接殺死顏真卿的,是和李唐朝廷鬧翻了的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把顏真卿從李唐朝廷送到李希烈手中的,是唐德宗的宰相盧杞。但實際上,害死顏真卿的第一兇手是唐德宗李適。
盧杞第一次想將顏真卿趕出朝堂,具體辦法是——“諭于真卿日: ‘方面之任,何處為便?”“諭”是以上敕下之詞,帶有強迫性質(zhì);事先征詢顏真卿愿去哪里,則尚含有某種溫情。試想:沒有李適點頭,盧杞哪來這么大的底氣和權(quán)力?
作為一個長于憂患、智力正常的成年皇帝,李適應該知道,將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外放到地方,絕不是一種正常的人事安排,既失了優(yōu)待功勛老臣的立場,也是對國事不負責任。但他仍要如此,只能說是不愿將顏真卿留在朝堂。
其實,李適生前承認過,盧杞只是他手里的工具。公元788年二月,宰相李泌提出辭職時,李適和他討論起了自己做皇帝以來歷任宰相的優(yōu)劣,說盧杞是個“忠清強介”之人,而不是“奸邪”。李泌直接反駁:盧杞因為私隙殺了楊炎,把顏真卿排擠至必死之地,刺激李懷光走上反叛之路,可謂罪大惡極。如今他被陛下逐出朝堂,人心頓喜,否則亂局如何能夠消弭!
李適聽后不高興,繼續(xù)解釋,楊炎之所以被趕出朝堂,是因為老和他對著干,和盧杞?jīng)]有關(guān)系,而盧杞就不一樣了,心思很細,對他說的話全部依從,也沒什么學問,沒法和他辯論,當然也沒法和他暢談。
既然在李適眼里,盧杞是一個對自己“言無不從”、從不爭辯的人,那么當盧杞提議將顏真卿送入“叛軍”時,他肯定沒有提出有力的反對意見。
事實上,當時朝中根本無人相信李希烈的反旗可以靠任何人的三寸之舌拔除,所以要顏真卿去淮西的旨意下來后,群臣大驚。李適自己也不信,他把顏真卿送去淮西的同時,仍在部署戰(zhàn)爭;顏真卿更不信,走到半路,河南尹勸他不要去,即使去了也沒用,可他畢生以忠君為天職,無論如何不能抗命。
李適自述趕走楊炎的理由,其實也是他趕走顏真卿的原因。李適不滿楊炎遇事有堅持、愛爭論、氣色粗傲、動輒發(fā)怒,而顏真卿恰恰也是這樣的人。
唐肅宗時代,因為玄宗還活著,顏真卿反對肅宗在祝文里署名“嗣皇帝”,又因太廟被毀,要求肅宗效法古人“向東哭”,以至于被宰相所忌,給弄出去做了地方官。
唐代宗時代,皇帝回到長安舊官,他又站出來,要求皇帝先去拜謁五陵九廟,然后才能回家,還對著宰相動了怒火,搞得大家都不開心;皇帝重用元載,讓百官言事之前先把奏章送到元載那里,做一道過濾審查,他又站出來公開反對,責備皇帝只與“三數(shù)人”議事,朝中恐將再現(xiàn)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奸臣,天下人“鉗口結(jié)舌”,國家很可能禍在不測,最后被元載以“誹謗”的罪名給弄出去做了地方官。
加上被送往淮西,顏真卿在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均被趕出,且史書每次都將之歸咎于宰相太壞,顯然是在替皇權(quán)粉飾。
此外,李適覺得和楊炎交流政事有被當成“童子”的感覺,這與楊炎乃三朝老臣有直接關(guān)系。很不幸的是,顏真卿比楊炎大了18歲,是四朝老臣,自然也不會討喜。
在晚唐的諸多皇帝中,李適是頗擅權(quán)謀之人。他把顏真卿送入李希烈軍中,除上述原因外,還有另一重隱秘的考量。
顏真卿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以剛正立身立朝,顏氏家族又在安史之亂中滿門英烈。公元783年的顏真卿,確如《舊唐書》所言,威望卓著、四方所信,是國家級的名士。這樣的人物被送入李希烈軍中,殺或不殺,都是一個很大的麻煩——殺掉,將大損李希烈在士大夫中的聲望;不殺,又相當于在和李唐的對決中輸?shù)袅藲鈩荨?/p>
李適送出顏真卿是一箭雙雕,李希烈收到顏真卿是左右為難。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李希烈的做法是控制顏真卿的人身自由,盡力爭取其為已所用。直到稱帝,李希烈也未誅殺誓死不降的顏真卿。顏真卿最后被殺,直接導火索是李希烈的兄弟被李適誅殺。被殺前,顏真卿大罵李希烈“逆賊”。兩年后,李希烈死了,顏真卿的遺體被運回長安,李適心痛到不行,朝廷停止辦公五天。
顏真卿至死都愛著德宗和他的李唐王朝,德宗及之后的皇帝們卻更愛死了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