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憲
北宋時,李允則任長沙太守。洞庭湖、湘水一帶,地勢低洼的田地種植稻谷,地勢高的田地因無法灌溉,只能任其荒廢。李允則看到這一現(xiàn)象,感覺非??上В傁胗脗€什么辦法,讓農(nóng)民充分開發(fā)這些無法灌溉的高地。但他左思右想,總想不出合適的辦法。
有一天,李允則帶了兩個衛(wèi)兵,在洞庭湖、湘水一帶拋荒的高地上視察。他發(fā)現(xiàn)這些高地引水確實是一大難題,因為附近沒有高山,沒有河流,所以沒辦法用灌渠解決這個問題;又因為與洞庭湖的水平面落差太大,洞庭湖的水也沒辦法引上來??磥硐雽⒏叩亻_發(fā)出來種水稻是不太可能的了。
為什么這里的農(nóng)民不種旱地作物呢?李允則心里冒出這樣的疑問。
這時,剛好有一位放牛的老伯經(jīng)過,李允則忙向老伯施禮,并親切地詢問老伯,為何這個地方的人都不種植旱地作物。老伯說,這個地方水田充足,種植水稻已夠一家人的口糧,也就沒人花費心思去種旱地作物了。
李允則突然轉(zhuǎn)頭問兩個衛(wèi)兵:“你們是哪里人?”剛好兩個衛(wèi)兵都是襄州人,李允則問襄州主要種植什么旱地作物,衛(wèi)兵說,主要種植粟米。李允則知道粟米性涼,味甘,有益氣補脾、和胃安眠的功效,適宜脾胃虛弱、反胃、嘔吐、泄瀉或傷食腹脹之人食用。李允則再問,這里的旱地是否適合種植粟米,衛(wèi)兵觀察后說,這里與他們老家的土地、氣候差不多,應該可以種植。
于是,李允則有了主意。
第二天,李允則下令說:“將來納稅要繳納一半稻米和一半粟米秸稈,而且必須繳納粟米秸稈,不能用等量的稻米兌換?!毕裣逯菀粯臃N植粟米的地方?jīng)]什么反應,因為繳納粟米秸稈減輕了稻米的繳納量。但洞庭湖邊和湘中一帶的農(nóng)民就非常不解,為什么要用粟米秸稈納稅?其實別說農(nóng)民不解,就連長沙府的官員也都十分不解,李允則這是唱的哪一出?
洞庭湖邊和湘中一帶沒有人種植粟米,哪來的粟米秸稈?于是有商家看到商機,紛紛從襄州買粟米秸稈過來銷售。洞庭湖一帶每斗稻米能換一束粟米秸稈,而到了湘中一帶,一束粟米秸稈就值一千錢。
后來洞庭湖與湘中一帶的農(nóng)民感覺實在太虧,紛紛將地勢高的旱地開墾出來種粟米,不再花冤枉錢購買這些幾乎毫無用處的粟米秸稈。
漸漸地,湖南就再也沒有荒田了,而且高地種植的粟米質(zhì)量天下第一。
李允則成功地將粟米引進到洞庭湖與湘中一帶后,就取消了這個看似極度荒唐、實則非常高明的納稅命令。
雖然絕大多數(shù)官員已經(jīng)明白了李允則此舉的高明之處,但還是有官員不太明白李允則為什么非讓百姓繳納粟米秸稈。直接繳納粟米不是更好嗎?粟米秸稈可以說毫無用處,還占用了大量的納稅指標,導致繳納上來的稻米數(shù)量也減半,要求直接繳納粟米,不是一樣可以讓百姓逐漸種植粟米嗎?而且粟米還可以食用,不用浪費掉這么多的納稅指標啊。
李允則笑著解釋說:“如果讓百姓直接用粟米納稅,只會繁榮了粟米貿(mào)易市場,是不能引進粟米種植的。而我的目的是引進粟米的種植,不是繁榮粟米貿(mào)易市場?!?/p>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