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遠
戀愛中的人或許有過這種經驗:近距離對視時,只能關注到情人的一只眼睛。
人類的正面視野是210度,其中的立體視野只有140度,而真正能夠精確成像的則只有一點(比一只眼睛還要小得多)。然而,視覺的這種局限卻并沒有妨礙人類認識在一睜眼、一轉腦之間就對所處的世界了然于胸。那么,認識到底是怎樣完成這一奇跡般的偉業(yè)的呢?
面對龐大、復雜的世界,渺小得近乎微不足道的人類認識實在是無能為力。于是,它采取了一系列戰(zhàn)略措施,以圖把握世界,至少,也要造成把握世界的假象。因為若無法把握世界,認識也就失卻了存在的理由。近年來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一系列發(fā)展,都試圖解釋認識所采取的這些戰(zhàn)略。
因為力量懸殊,認識根本就無法只依賴于完全可靠的信息(比如源自視覺焦點的精確圖像),于是,它便大量訴諸感覺,并不問不顧地將感覺視為信息(比如將整個視野都認作精確圖像),這就是著名的“感覺即信息”戰(zhàn)略。因為肌肉張弛和心率快慢刺激大腦而產生舒適或緊張、激動等感情,于是,認識便投機取巧,根據相應感情來分類把握世界,這就是著名的“身體標記”戰(zhàn)略。
無論是為了投機取巧,還是因為確實能力所限,認識很少依賴對每一樣感官信息進行具體分析才作出把握世界的結論。恰恰相反,認識在大腦中構筑了信息處理框架,而被塞進這一框架中的信息不僅有通過感官實實在在獲得的信息,還有通過經驗和信息處理框架共同作用預測的信息。沒有這種預測機制,認識根本就不可能在睜眼之間就把握整個視野。
預測信息和框架間的交流,存在著互相糾錯的機制,被神經科學界稱作“預測編碼”。然而,我懷疑這種糾錯機制的效率,尤其是對框架而言:信息處理框架更像是個超穩(wěn)定結構。
信息框架的雛形,可以看作是萊布尼茨的大理石紋理。經驗主義者們堅持認為,經驗之前的人類認識是一片空白,如石板一塊。理性主義的萊布尼茨辯駁說,即便是一塊石板,也是內蘊紋理的大理石??档鲁姓J認識不可能先于經驗而存在,但是經驗必須置于時空等固有的理性框架中才能成為認識。
信息處理框架是在萊布尼茨和康德的先驗框架之上,再由經驗累積而成的。既然成就于經驗,也就暗含著糾錯機制;而既然已經形成框架,自然也就有著相對的穩(wěn)定性。其預測機制不僅僅在于處理未曾獲取的信息,也在于剔除多余的信息,以使認識更高效地把握世界。我長期沒有研讀乾隆給喬治三世的復信原文(見上期專欄),不全是因為懶惰,也是因為對乾隆書信斷章取義的引文與我大腦中既有的信息處理框架不謀而合:封建帝王的昏聵愚昧。
信息處理框架不失為因應龐雜世界的必要機制,卻也給洗腦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用強制手段屏蔽部分信息,密集轟炸式灌輸另一部分信息,以給受體構筑有利于他們的信息框架。
沒有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已被洗腦,但是,卻可以知道信息來源是否被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