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葉聰,“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項目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全程參與了“蛟龍?zhí)枴钡难兄?。他是我國載人深潛領域潛航員專業(yè)的開拓者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國內首位載人深潛主駕駛員。
2011年7月28日凌晨2點30分,葉聰?shù)葷摵絾T正式入艙,各部門準備就緒,海試現(xiàn)場指揮部劉峰總指揮發(fā)布下潛指令,第三次下潛試驗任務正式開始。5點30分,潛器順利下潛至作業(yè)區(qū)域,坐底后進行了210分鐘的深海科學考察作業(yè),作業(yè)內容包括海底照相、攝像、地形地貌測量及海底取樣。9點07分,潛器順利下潛至5188米水深;9點12分,潛器完成海底作業(yè)開始上浮;12點15分收至甲板。此次下潛試驗歷時9個小時,整個過程各項儀器指標及通信正常。
上午12點15分,“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在東太平洋完成第三次下潛科學考察與試驗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8米,載人潛水器在水下多次進行坐底,并且開展了海底地形地貌測量和取樣作業(yè),獲得了近底精細地形資料。此次下潛成功,驗證了潛器在5000米深海底的作業(yè)性能。
為了這一刻,已經成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fā)室總體結構組副組長的葉聰奮斗了十幾年。2001年,葉聰便投入到“戰(zhàn)斗”當中。這個領域在國內是空白,沒有專家,就把專業(yè)強、有潛力的人組織到一起,有幾十年工程經驗的設計師,也有像葉聰這樣剛走出校門、零經驗的大學生。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所有人沒有界限,也沒有等級觀念,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力量——葉聰這一張“白紙”也在短短的一年中變得色彩斑斕。
一年后,這個團隊拿出了“蛟龍?zhí)枴钡牟輬D,震驚全國。“蛟龍?zhí)枴表樌㈨?,開始了真正的研制,而且他們的目標深度還是世界第一的7000米。對于這個年輕的團隊來說,要想從草圖變成裝配圖,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而當時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在眾多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的努力下,“蛟龍?zhí)枴辈贾脠D在2005年躍然紙上,很快又變成了裝配圖。2006年年底,它的詳細設計方案順利通過審批,不同的部件在不同的地方加工生產,然后全部運到無錫進行組裝。兩年之后,“蛟龍?zhí)枴本涂梢栽陉懮稀案苫睢绷恕?/p>
這其中,葉聰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總裝、聯(lián)調……一步步看著“蛟龍?zhí)枴闭Q生?,F(xiàn)在,一提起葉聰,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深潛第一人”,而對他的其他身份忽略不計。對此,葉聰有點無奈。倘若葉聰不是設計師和工程師,他絕對坐不到“蛟龍?zhí)枴钡闹黢{駛座上。
在“蛟龍?zhí)枴钡南聺撨^程中,葉聰?shù)墓ぷ鹘巧袧摵絾T,其實就是“蛟龍?zhí)枴钡拇L、駕駛員兼領航員,主要工作是在深海環(huán)境下保證載人潛水器的正常運行,能夠熟練操縱潛水器在指定的海域巡航和作業(yè),同時還要肩負起導航、通信、攝影、生命保障、故障修理與維護、醫(yī)療急救等工作。2012年6月24日,“蛟龍?zhí)枴背晒ν黄?000米,達7020米,創(chuàng)造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