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梓揚
林語堂說:“陶淵明也是整個中國文學(xué)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和風(fēng)格是簡樸的,令人自然敬畏,會使那些較聰明與熟識的人自慚形穢。”因此,陶淵明的歸隱,既是他對名利的淡泊,又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后的明智之舉。
陶淵明雖然在約二十歲時為生計涉足官場,但是功名利祿并沒有使他在相互利用又相互傾軋的官場失去本心。當(dāng)官十余載,他不但沒有被利益蒙蔽雙眼,反而看透了官場之黑暗,在當(dāng)了八十一天的彭澤縣令后便毅然請辭歸鄉(xiāng),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這樣一種追求本心的率性,在“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古代是多么難能可貴?。?/p>
其實,受過儒家教育的陶淵明年輕時也擁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雄心可謂凌云四海。但是,在做官之后,他逐漸明白,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撐、沒有權(quán)勢仰仗的他,在當(dāng)時那個迂腐黑暗的社會中,只能踽踽獨行。為官道阻且長啊,就像剛直不阿的屈子,正直的陶淵明在黑暗中四處碰壁,見識了各種各樣的虛偽與腐朽,“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最終,他毅然選擇辭官歸隱,這不僅是一種不羈與疏放,更是一種無聲的掙扎與反抗。
陶淵明不僅受過儒家的教育,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可見,對自然的神往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中。他不能實現(xiàn)自己為官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于是毅然決然地離開官場,從此種豆南山下,直至生命結(jié)束。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而今,能夠像陶淵明一樣為了維護自身的理想而舍棄俗世繁華的人不多。當(dāng)然,前提是,你須得是一個真正熱愛大自然的人,能夠像陶淵明一樣,承受生活的清苦與寂寥,以粗茶淡飯為樂,方能倚窗寄傲,日涉成趣。我們從陶淵明的詩句中便可以看出,他對這種田園生活是處處有情的?!安菔⒍姑缦 ?,于一個追求成效的農(nóng)夫來說,是一件多么沮喪的事,于他,卻是樂趣。即便田園將蕪、三徑就荒,他也認為舉目即田野,抬手便有盈樽。就像羈烏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陶淵明終于擺脫了官場的流弊、人世的紛爭,從此真正用心地去擁抱自然。
我佩服陶淵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生來要改變世界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世界的?!案毁F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改變世界,為什么不像陶淵明一樣改變自己的生活,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活給自己看,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遺世獨立方能獨步高標。陶淵明也正是因為隱逸于田園中,才創(chuàng)作出許多田園詩文,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流傳百世,他的名流芳千古。在一個個“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的日子里,陶淵明終于實現(xiàn)了人生的坐看云起。
回顧陶淵明的一生,我覺得其實我們有很多種活法,每種選擇都可以很精彩。所以,我們要尊重內(nèi)心,活出自我的特色,認真做事,達觀做人,像陶淵明那樣,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終保持一顆彌足珍貴的赤子之心。
(作者系陜西省西安中學(xué)學(xué)生)